天天看點

扶風特色美食——鹿糕馍

鹿糕馍是陝西關中地區的特色傳統美食小吃之一,入口香甜酥脆,吃時越嚼越多,吃後餘香在口。“岐山的挂面鳳翔的酒,扶風的鹿羔馍京裡走”。此為關中西府流傳的兩句名言,說的是關中西府的飲食文化,熏陶出了不少名優小吃品牌。扶風的鹿羔馍便是其中之一,因為受到武則天的青睐,鹿羔馍更是名聲大振,流傳至今。

扶風特色美食——鹿糕馍

鹿羔馍入口香甜酥脆,吃時越嚼越多,吃後餘香在口;其最大的特點是耐于存放,經兩個多月也不黴壞,仍可食用。過去,出遠門往往需費時日,帶上鹿羔馍,可管保一路上不受饑餓之苦。有些本地人到了外地,吃不慣當地的食物,出門時就多帶些鹿羔馍,吃上多日也不馊不黴。外地人來扶風,好客的主人也往往為客人準備些鹿羔馍,作為禮品來饋贈。

鹿羔馍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唐六曲·膳部》記載:“民間九月九日,以粉面作糕,上置小鹿,号食祿糕”。另外,據世代以制作鹿羔馍為生的傳承人王浩義介紹,相傳當年武則天在位時,來法門寺拜佛,路經扶風縣城,進孔子殿拜谒。孔子殿外的“照壁”旁邊有個擺攤刻圖章的,近旁還有個賣鹿羔馍的人,那時候,鹿羔馍不叫鹿羔馍,而是叫做“柱丁石馍”,因為這馍的樣子,極象一個鼓形的柱丁石樣子,馍邊沿白如雪,底部鼓起的地方,黃如金,樣子小巧玲珑,中間還有一個圓圓的凹坑兒,散發着陣陣撲鼻之香,武則天被這馍吸引住了,吃了馍後,對賣馍人說:“這馍好看好吃,可這“柱丁石”名兒不好”。說着便拿起刻圖章人刻的一個梅花鹿印章,蘸了印泥,在“柱丁石”的小凹坑裡印了下去,頓時,一隻活潑可愛的小梅花鹿羔出現在馍上,馍上印了小鹿羔,顯得更好看了,遂賜名“鹿羔馍”。從此以後,“柱丁石馍”就更名為“鹿羔馍”了。因為受到武則天的青睐,鹿羔馍更是名聲大振,流傳至今。

扶風特色美食——鹿糕馍

扶風鹿糕馍的制作,是選用上等小麥特制的細白面粉,先合水發酵,後攪拌揉搓,調得十分幹硬,再加香油或豬闆油、雞蛋及五香調料,用木杠在案闆上反複壓揉,直壓得光如泥,再揉成長條,等分成團制餅,放在鍋中,先武火後文火慢慢烘烤即成。有鹹、甜兩種。不幹不硬,不頑不軟,脆酥香醇,美味可口,久貯不黴變。因而,凡外地來扶風之人,除一飽口福之後,走時總要帶上一些,作為旅途美食幹糧,或帶回家中以作珍品,供家人親朋品嘗。扶風本地人,四時八節走親會友,也總要帶“鹿糕馍”,作為上等禮品以表敬意。

扶風特色美食——鹿糕馍

歲月流逝,曆經滄桑。在扶風縣東四堡還有一丘成老漢以制作“扶風鹿糕”而出名的傳說。如今扶風縣制做鹿糕最為有名的,當數城關東四村八旬老人王書祥家,祖宗三代均以制做“扶風鹿糕”營生。他制做的鹿糕,味道更加新鮮。

鹿羔馍的制作工藝特别講究,且加工費時費力,十分辛苦,用料又極為精嚴,每個環節都需要花費很大氣力,又需認真仔細,要有耐心,真所謂是“櫻桃好吃樹難栽、不下苦功花不開”。

扶風特色美食——鹿糕馍

大概是因為鹿羔馍制作的工藝太累人,用料要求太嚴格,加之火候不易掌握,發面多少難以把握,是以,雖說鹿羔馍是扶風縣的名優小吃特産,但縣内做鹿羔馍的人并不十分多,且又都集中在縣城附近。絕大多數的農村人并不去做,據了解,扶風縣城的東四堡村,可以說是制作鹿羔馍的“專業村”。除此之外,縣境内以至關中西府,甚至大西北地區,也沒有做鹿羔馍的。過去,這個村有民謠:“出東門,上東坡,東四堡是個幹糧窩,不是人背就驢馱,馱到縣城賣鹿羔”。盡管鹿羔馍的曆史悠久,吃過鹿羔馍的人遍布全國各地,可制作鹿羔馍的隻有扶風縣城附近這麼一小塊地方。這樣,就更顯得鹿羔馍珍貴稀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