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人喜歡的美食裡,吳山烤雞家喻戶曉,可很多吃貨也在心心念念着另一隻雞——康橋燒雞。在杭州的吃貨群裡一直流傳着“南有吳山烤雞,北有康橋燒雞”的說法,九十年代初的時候,很多人都吃過康橋燒雞,但是到了1994年的時候,這隻雞卻突然消失了,讓吃貨們心裡空落落了很久。
這幾天,杭州吃貨頻頻接到報料,“康橋燒雞又回來啦”,最近,在城北的運河鄰裡康橋農貿市場,一家叫“康橋李麗芬燒雞”的熟食店開業了,從早上7點半第一鍋燒雞出鍋開始,店門口就一直排着長長的隊伍,因為幫别人代購的太多,櫥窗上還貼上了“每人限購一隻”的告示。
沒錯,這家就是以前康橋燒雞的老味道,和吳山烤雞相比,康橋燒雞是用先腌再鹵,冷卻以後再下油鍋炸的方法制作,外皮酥脆,肉質鮮嫩。兩種雞做法不同,口味也很不一樣,都擁有無數的吃貨粉絲。
當家人李麗芬告訴記者,康橋老底子并沒有燒雞,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剛開始的時候,康橋幾乎家家戶戶都養雞,成為了杭州重要的養雞基地。那時候,雞由供銷社統一收購,雞養多了,供銷社的收購量卻跟不上去,可每天都有養雞戶要求收雞。
于是,供銷社的上司就想着開個燒雞廠,把雞做成鹵味,就請了兩位能人,一位是有祖傳秘方的上海燒雞師傅,另一位就是後來燒雞廠的老廠長,他家可是有清宮的中藥秘方。
有了厲害的技術,燒雞廠在1983年順利成立了,丈夫王建國每天開着三卡送貨,李麗芬當時34歲,每天負責殺雞,她從吓得手發抖變成幹活的一把好手。廠裡的燒雞越賣越好,從一天200隻,迅速增加到幾千隻。那時,很多機關逢年過節發福利,都會發康橋燒雞。
燒雞廠大發展的幾年,可把李麗芬累慘了,手長年泡在污水裡,導緻開裂、化膿、關節變形,連筷子都拿不住,吃飯隻能吃饅頭,因為手沒法端碗,隻能捧着吃。也拿不住梳子,沒法梳頭,隻能把辮子都剪了。
丈夫王建華雖然工作隻是送貨,可他是個聰明的有心人,看燒雞師傅幹活久了,竟然自己慢慢掌握了所有的技術和竅門。
康橋燒雞的名氣越來越大,在杭州有了3個售賣點,松木場、文二街和東山弄,廠裡不但效益好,還拿了金鷹獎。可是好景不長,到1992年,康橋燒雞廠遇到了騙子,發貨卻收不到貨款,廠子開始走下坡路,老廠長也要退休了,老廠長覺得王建華踏實肯幹,就讓王建華一定把燒雞廠承包下來。
李麗芬回憶說,1992年,她和丈夫雖然把燒雞廠承包下來,可兩個人不是做生意的料,總是被騙。一直慘淡經營到1994年,廠裡連康橋燒雞的商标費都交不起了,隻賣殺白雞。後來因為拆遷,三個銷售點隻剩下東山弄菜的殺白雞攤位。
那時,李麗芬夫婦困難到連交攤位費都困難,還是兩位喜歡買她燒雞的老顧客幫着教的。她的攤位隻能賣生鮮,不能賣熟食,但是經常有很多老顧客找過來,說想吃康橋燒雞。她就讓顧客留下字條,等攢夠十幾隻的時候,就讓丈夫去燒。
直到2004年,夫妻注冊成立了杭州康橋“李麗芬”燒雞廠。因為長期沒有固定店面,李麗芬的康橋燒雞一直都是散賣,一年大多也隻做兩個月。很多老顧客都不知道去哪裡能買到,好在各種農博會,年貨展,李麗芬都會積極參加,大家可以在展會上買上一隻過過瘾。李麗芬在展會上被問最多的問題就是,你們什麼時候開店啊?
在拱墅區的一次會議上,在讨論康橋區的開發改造時,就有人念叨起了康橋燒雞:“以前我們都說康橋燒雞,現在康橋的燒雞都沒有了。”這句感慨被康橋街道黨工委書記錢志衛記在了心裡。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錢志衛在拱宸橋農貿市場買菜時,發現了一家叫“康橋燒雞”鹵味店,店很小,但是生意很火。就向店員打聽,原來這店不是李麗芬開的,但雞是王建華每天親自監工燒制。
時隔多年,錢志衛竟然又找到了康橋燒雞,他立刻就有了讓康橋燒雞“回家”的想法。于是,康橋街道很快聯系上了李麗芬。為了這隻燒雞的回歸,街道忙前忙後,花了好大力氣。在6月24日,康橋“李麗芬”燒雞品牌正式與運河鄰裡康橋農貿市場簽約入駐。
街道方面說,回歸的不僅僅是一家店,而是為了留住老底子的本土氣息。康橋燒雞依然用老方法制作,用毛色靓麗、健康強壯、谷物喂養、重2.5斤至2.8斤的紅毛雞現殺現燒,加入砂仁、豆蔻等十多種中草藥,經炖、鹵、油炸而成,很多顧客都在感歎,小時候的味道又回來了。
現在,李麗芬夫婦的新店有了新設計的店招,包裝袋上還印着根據她頭像設計的logo。李麗芬告訴記者,自己從沒有想到第一家店面生意就這麼好,一天賣掉幾百隻,燒都來不及。
李麗芬今年已經71歲,她和丈夫決定采用合作經營,王建華現在負責燒制,同時也帶徒弟,他說:“我年紀大了,吃不消一直燒下去,也是想有人能把這門手藝傳下去。”
現在,店裡不僅有康橋燒雞,還能買到同樣配方燒制的雞爪、雞翅,以及燒鴨和烤雞。而且,這樣的連鎖店以後會越來越多,康橋街道還計劃在即将亮相的義橋老街上開出分店,讓康橋燒雞真正實作品牌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