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胡服騎射的趙國勢力大盛,為什麼卻對本國的代郡無可奈何?​一、代國是草原文明、農耕文明混合體二、代郡成為趙國重要軍事基地和變革源泉三、代郡勢力獨立,對趙國福禍參半

作者:文殳子

代國,位于晉北與蒙古高原交彙處,立國之久遠超周朝諸侯,戰國初期便已稱王,随後被趙國所滅,置代郡。從此,代郡開始進入趙國統治勢力,因為特殊的地緣,逐漸成為舉足輕重的力量,如同一把鋒利的寶劍,用得好便可以拓地四方,不好則會兵變内亂,是以讓趙國又忌憚,又無法割舍。就這樣,代郡陪着邯鄲政權走完了數百年曆程,直至最後被秦國兼并,成秦初三十七郡之一。

代國地理位置十分獨特,根據現代地理劃分,正好處于我國一條重要的分界線上,包括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半濕潤、半幹旱地區分界線和森林植被、草原植被分界線,更是自古我國農耕文明與草原文明的分界線。而代國在商朝便已建國,距今3000多年,雖然與現代氣候有所差别,但與當時的中原諸侯有所差别應該是肯定的。

公元前1600年前後,商湯建立夏朝後,開始分封同姓,其同族代子立國,這是有關代國最早的來源。公元前1046年前後,周武王滅商,也開始分封諸侯,仍然保留了代國諸侯的地位。曆代代國君主仍然對周天子保持尊重,按照要求履行朝貢等職責,與其他中原諸侯保持交流,并未完全隔離,尤其是緊鄰的燕、鮮虞、仇由等國。

周朝時,中原諸侯遵守周朝禮制,一舉一動都有禮可依,是以有種自然莫名的優越感,而四方邊鄙之國無法受到禮樂教化,是以被冠以各種鄙視的稱呼,西邊稱戎、南邊稱蠻、東邊稱夷、北邊稱戎氐,當時有骊戎、北戎、赤氐、白氐、長氐等部落存在,更靠北的代國則被稱為代戎。

周朝在東遷之後勢力日衰,春秋時已有個别諸侯自行稱王,如吳國、越國和楚國,都是南方和東南的諸侯,而代國在戰國初期勢力增加,軍力達到千乘之多,政治野心驟增,最終在其他中原諸侯之前率先稱王,開了戰國諸侯稱王的先例。

胡服騎射的趙國勢力大盛,為什麼卻對本國的代郡無可奈何?​一、代國是草原文明、農耕文明混合體二、代郡成為趙國重要軍事基地和變革源泉三、代郡勢力獨立,對趙國福禍參半

代國

趙氏在還是晉國諸卿之一時,便謀劃擴張自己的勢力,進而與智氏、韓氏、魏氏相抗衡,避免中行氏、範式滅亡的命運,也避免晉陽之圍再次發生。當時的趙氏家主趙簡子将目光看向了北方的代國,知道代王喜好美色、貪圖财物,于是把自己的大女兒嫁給代王,送給代國諸多禮物。因為時間還不成熟,隻能留給後人去實作。

公元前475年,趙簡子去世,趙襄子繼承了趙簡子的位置,也繼承了他拿下代國的遺願。同年,趙襄子前往夏屋山宴請代王,也就是他的姐夫,在雙方酒酣暢飲時,按照預先計劃,趙氏送餐的廚子用銅勺擊殺代王,伏兵殺死跟随的賓客,趙軍則迅速出擊攻占代國,将其領土全部并入,但趙襄子的姐姐卻在大哭一番後用發笄自殺。這樣,趙國不僅迅速拓展了地盤,還占據了良好的養馬之地,掌握了代國大批英勇善戰的騎兵,為後續繼續開疆拓土乃至胡服騎射提供了基礎。

襄子姊前為代王夫人。簡子既葬,未除服,北登夏屋,請代王。使廚人操銅枓以食代王及從者,行斟,陰令宰人各以枓擊殺代王及從官,遂興兵平代地。

公元前403年,趙氏正式被周天子封為諸侯,标志着正式立國。但在近百年時間裡,趙國都受到周邊強國的壓制,南有魏韓,西有秦,東有中山、齊,北有三胡“東胡、樓煩、林胡”,陷入四面為敵的局面。公元前326年,趙武靈王在巨大的壓力與挑戰下即位,随後審時度勢,調整對外戰略,南面與南韓聯姻抗衡魏國,與宋國結盟抗衡齊國,重賂樓煩攻打燕國,以實力不足為由拒絕五國相王,并将進攻重點調整為中山國和三胡。

在對外作戰中,趙武靈王發現代郡騎兵機動性快,對中原車兵有着極大的優勢,于是說服宗族大臣,在全國範圍内推廣胡服騎射,即着裝上放棄寬衣搏帶,改為短衣緊袖、皮帶束身、腳穿皮靴的胡服;軍事上放棄車兵及相應戰術,推廣單人騎兵及弓驽兵。

胡服騎射的趙國勢力大盛,為什麼卻對本國的代郡無可奈何?​一、代國是草原文明、農耕文明混合體二、代郡成為趙國重要軍事基地和變革源泉三、代郡勢力獨立,對趙國福禍參半

胡服騎射

變革初期,代郡是趙國唯一具備騎兵作戰經驗和大量生産戰馬的地區,趙武靈王一方面選派大量代郡兵士到内地教習原先的車兵學習騎術、戰術,選用優秀兵士作為各級軍官,而代郡的人見到待遇豐厚也紛紛南下就職;另一方面加大對代郡的生産支援,加快代郡經濟發展,尤其是戰馬生産,為大規模普及騎兵提供直接支援。

中山國,腹心之患

在趙國所有鄰國中,中山國的隐患最為緻命,一是依托太行山脈,地勢易守難攻,且将趙國國境南北隔斷,嚴重影響趙國的國防安全;二是中山國為白氐之後,民風彪悍,戰力很強,與趙國對峙不落下風;三是經常與齊國、魏國勾結,共同出兵攻打趙國,讓趙國應接不暇。

是以,曆代趙國君主無不把中山國作為重中之重,但都沒有得逞,而代郡位居中山國之北,沿太行山南下可大大降低中山國的地理優勢,是以趙國攻打中山國時會讓代國一同出兵。如“二十年,代相趙固主胡,緻其兵。”“二十一年,牛翦将車騎,趙希并将胡、代。”最終,趙國憑借胡服騎射變革後的新部隊、新戰法,于公元前296年滅掉中山國,使趙國地盤拓展,國土環境好轉,與代郡的聯系更加密切。

“滅中山,遷其王於膚施。起靈壽,北地方從,代道大通。”
胡服騎射的趙國勢力大盛,為什麼卻對本國的代郡無可奈何?​一、代國是草原文明、農耕文明混合體二、代郡成為趙國重要軍事基地和變革源泉三、代郡勢力獨立,對趙國福禍參半

中山國

三胡,疥藓之疾

三胡,是指趙國北部邊境的遊牧民族部落,從東到西分别是東胡、樓煩、林胡,因為生活方式特性,時常南下騷擾趙國邊境,也讓趙國不得不安排常備軍防禦,而且對方多騎兵,來去自如,傳統車兵根本無法制止。最初趙襄子奪取代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都想通過地理和軍事上來制衡三胡。

變服騎射,以備燕、三胡、秦、韓之邊。且昔者簡主不塞晉陽以及上黨,而襄主并戎取代以攘諸胡。——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在取得對中山國的軍事勝利後,數次乘勢北上攻略胡地,如“王略中山地,至甯葭,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獻馬。”“二十六年,複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雲中、九原。”“(趙惠文王)二年,主父(趙武靈王)行新地,遂出代,西遇樓煩王於西河而緻其兵。”

後來,東胡叛亂,驅使代郡人一起,趙惠文迅速出兵平定,確定對代郡的絕對控制,避免事态擴大,“二十六年,取東胡歐代地。”

燕國,背盟偷襲

長平之戰後,趙國失去大量成年男丁和士兵,國力大損,燕王主動與趙國建立盟約,從趙國回去的燕相栗腹提出趙國勢力很弱,可以趁機攻打,于是燕國派兵攻打趙國鄗、代兩地。趙國對燕國這等背信棄義、落井下石的舉動非常憤怒,于是派廉頗為将,出兵反擊燕軍,在鄗擊殺栗腹,在代地俘虜卿秦、樂乘,當時代郡派部隊跟随廉頗一同作戰。

廉頗不僅把燕軍打敗,還一路攻打到燕國都城,幾乎要把燕國滅掉,使燕國不得不割地求和。這大大補充了趙國在長平和邯鄲之戰中失去的人口,幫助趙國加快恢複的速度,而這次對燕作戰的勝利,一方面是廉頗優秀的指揮,一方面要靠代郡本地的武裝支援。

随後,趙國和燕國交換土地,燕國把葛城、武陽和平舒給趙國,趙國把另外三城給燕國,其中平舒是代郡的重要城池,說明趙國還是很重視代郡的完整,及對燕國的防範。

胡服騎射的趙國勢力大盛,為什麼卻對本國的代郡無可奈何?​一、代國是草原文明、農耕文明混合體二、代郡成為趙國重要軍事基地和變革源泉三、代郡勢力獨立,對趙國福禍參半

趙國經過長平、邯鄲兩戰,南部各地的戰争潛力幾乎被損耗一空,而當時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仍然沒有大幅度削減代郡、雁門等北郡的防禦力量。随後,邊軍統帥李牧以戰車一千三百輛、戰馬一萬三千匹、步兵五萬人、弓兵十萬人,一戰斬殺匈奴十餘萬人,乘機又滅掉襜褴,打敗東胡,收降林胡,使匈奴十多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大大緩解了北方邊境的防禦壓力,也使得這些強悍的邊軍将士可以南下支援趙國。

趙悼襄王即位後,因處理不當,導緻廉頗和樂乘出逃,隻得調李牧入朝,一躍成為朝廷重臣,這不僅是因為他戰功卓著,更是因為他身後的邊軍勢力。李牧随後率軍四處出擊,屢屢獲勝,一改邯鄲之戰後趙國頹勢,公元前243年,李牧攻占燕國武城、方遂;公元前233年,李牧在宜安大破秦軍十餘萬,迫使秦将桓龁奔燕;前232年再次擊敗來犯的秦軍,但随後趙王中了秦國離間之計,自毀長城将李牧殺死,次年趙國滅亡。

趙國晚期一度在李牧的成功攻守下有了中興勢頭,這些都仰仗代郡、雁門等北郡兵士,既確定邯鄲政權的穩定,又幫助趙國在燕國等開疆拓土,防守反擊秦國入侵。

趙國自開始便有與戎狄通婚的傳統做法,如趙襄子的母親是趙簡子的翟國婢女,姐姐又嫁給代王;此後代國加入趙國後,趙國君主為了籠絡當地大族,勢必繼續聯姻或通婚,是以曆代趙國君主有很大的代郡血統的,會對代郡相關勢力給予扶持。

胡服騎射以後,趙國政權逐漸胡化,代郡作為最早進入趙國的戎氐地區,得到優先照顧,除了軍事實力,經濟和民力也不弱,幾乎與趙國老都城晉陽、新都城邯鄲并列。趙國國風也受到影響,剛烈、勇猛、頑強,使趙國能與巅峰時期的秦國屢屢硬抗。

胡服騎射的趙國勢力大盛,為什麼卻對本國的代郡無可奈何?​一、代國是草原文明、農耕文明混合體二、代郡成為趙國重要軍事基地和變革源泉三、代郡勢力獨立,對趙國福禍參半

李牧

此外,因為胡服騎射的影響,趙國文臣武将中有很大比例的戎狄人或是胡化人,在朝堂上與堅守中原道統的人并列一堂,而且随着建功立業,對朝局的影響不可小觑,例如支援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相國肥義便是白氐人;另一方面北地邊軍将領在後期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如廉頗被封信平君,代郡的尉文是其封地,李牧被封武安君。

司馬遷評價:“安邊定策,頗、牧之功。”

因為代郡重要性,趙國曆來有封宗室執掌代郡的安排,而代郡本身在地理、習俗、軍事等方面具有較高獨立性,很容易形成獨立小王國勢力,讓趙國屢次因代郡發生内亂。

趙桓子之亂

趙襄子因為父親趙簡子廢嫡立庶,對其長兄、原太子伯魯非常愧疚,是以沒有把嗣位傳給自己兒子,而是傳給伯魯一脈,伯魯的兒子成君死得早,就立成君的兒子趙浣為太子。當時趙襄子的弟弟趙桓子正在代郡,于是出兵趕走趙浣而自立,可惜沒有那命,一年後就死了。國人都認為立趙桓子不是趙襄子的本意,于是殺死趙桓子的兒子,重新把趙浣迎接回來即位。

沙丘之亂

趙武靈王最早迎娶南韓公主為王後,生下兒子趙章立為太子,因韓後死得早,趙武靈王又立寵妃吳娃為王後,生下兒子趙何。趙武靈王見趙何非常賢能,加上又寵愛他母親,于是又改立趙何為太子,之後禅位給他,讓相國肥義輔佐,自己稱主父。趙武靈王為了彌補趙章,封他在代郡為安陽君,有次見身材高大的趙章向還很年幼的趙何行禮時,心中很是愧疚,于是想把代郡分出去立國,由趙章任代王,但被相國肥義勸阻。

見其長子章劚然也,反北面為臣,诎於其弟,心憐之,於是乃欲分趙而王章於代,計未決而辍。

趙章原本就不服趙何,見父親有意培養自己,于是乘趙武靈王、趙惠文王在沙丘宮宴遊時出兵攻打,結果被趙惠文王及另一位公子趙成擊敗,趙章跑進趙武靈王宮中,趙成部将李兌于是把行宮圍起來,因為擔心最後自己會被以謀反名義滅族,幹脆直接圍了三個月,在确定趙武靈王和趙章死後才解圍。趙惠文王知道後才發喪,不過沒有作太大株連,避免趙國陷入新的内亂。

胡服騎射的趙國勢力大盛,為什麼卻對本國的代郡無可奈何?​一、代國是草原文明、農耕文明混合體二、代郡成為趙國重要軍事基地和變革源泉三、代郡勢力獨立,對趙國福禍參半

主父趙武靈王

趙悼襄王在國家面臨巨大挑戰時,仍然廢長立幼,廢賢立愚,他納妓女為妃,并廢除與正妻所生長子趙嘉,而立品行不端的趙王遷為太子。公元前228年,秦國王翦攻破邯鄲,俘虜趙王,趙國滅亡。随後,趙國宗室及大臣退往代郡,擁立原長子趙嘉為王,史稱代國。趙嘉在代郡與燕國形成攻守聯盟,繼續率領軍民抵抗秦國達六年之久,但因與秦國實力過于懸殊,直到前222年燕國被滅後,代國被秦将王贲滅掉。

秦既虜遷,趙之亡大夫共立嘉為王,王代六歲,秦進兵破嘉,遂滅趙以為郡。
胡服騎射的趙國勢力大盛,為什麼卻對本國的代郡無可奈何?​一、代國是草原文明、農耕文明混合體二、代郡成為趙國重要軍事基地和變革源泉三、代郡勢力獨立,對趙國福禍參半

【結語】代郡開趙國胡風之先例,又引發胡服騎射,對趙國軍事直接和間接幫助不可忽視,但因為實力過強,有國中之國的迹象,有屢屢釀成内亂,但在救亡圖存之時,又成為趙國最後拖延的據點。可見代郡對趙國确實如一把雙刃劍,是護主,還是傷主,要看主人怎麼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