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水産養殖過程的各個環節為您講解水産養殖病害的防範措施

從水産養殖過程的各個環節為您講解水産養殖病害的防範措施

一、魚塘清潔消毒

1.1 魚塘淤積

魚、蝦、蟹等經過1年的養殖,淤池底部往往積有大量的食物殘渣和排洩物,這些有機廢物經過腐爛,在淤池底部分解形成淤泥,而淤泥是細菌的良好媒體。

是以,當淤泥沉積到一定厚度時,必須及時清除。

銀蛞蝓出血性疾病的增加和羅氏沼澤蝦、蝦等細菌性疾病的發病率與無法及時清理池塘底部的淤泥有一定的關系。

根據國外對蝦養殖經驗,高密度對蝦養殖,最好每年除去池塘底部1層浮泥,目的也是去除滋生需要的細菌營養。

此外,淤泥中有大量的寄生卵和孢子,去除多餘的淤泥可以大大降低侵襲性疾病的發生率。

一般來說,池底淤泥的厚度隻有15cm左右。

這不僅使水體具有一定的肥力來培育浮遊生物,滿足了水産養殖對天然餌料的需求,而且減少了病原菌的繁殖地和細菌密度。

是以,每年清理魚塘時,必須清除池塘底部多餘的淤泥。

1.2 池底暴露和當機

池底每年需要經曆15天左右的暴露和當機,一是改善池底的土壤,二是降低池底淤泥中病原菌和寄生卵和孢子的密度。

池塘底部養殖病害的發病率通過暴露和冷凍魚塘顯著下降。

但池底幹燥太久容易造成草料短缺。

1.3 清毒池

生石灰清池可有效殺滅病原菌、寄生蟲和孢子,改善池底土壤品質。

二、放養強力苗

選用标準:體質強壯,無異常苗種,規格統一。體表、鳍或附屬物無發炎,無白肝腐爛等異常情況。

幼苗遊動(或爬行)靈活,無病。有條件的機關或個體可以使用顯微鏡對人體表、肝髒等部位進行鏡面采樣,應無寄生蟲或緻病菌。

對于羅氏沼澤蝦和南美白蝦,應購買已隔離無病毒的蝦苗。

三、苗期放養藥浴

高錳酸鉀溶液濃度為15-20mg / kg濃度可用于魚浴15至20min,這取決于魚對藥物的耐受性。

在蟹種放養前,在水溫5~8°C下,用高錳酸鉀20g/m3浸泡3-5min,或用3%~-5%鹽水溶液藥浴消毒,用來殺滅河蟹體内的細菌和寄生蟲。

蝦苗立即用二溴胺等(濃度高達0.3毫克/公斤)放入池中,為整個池灑。

四、食品餐桌或食品農場消毒

使用約250克漂白劑澆水,灑在餐桌或美食廣場周圍,一般從4月到9月每月2次;

采光楊燈能有效抑制病原菌,并能及時補充體内的鈣質,使水體全年偏堿。這對于特種甲殼類動物的栽培尤為重要。

減少石灰光的方法:

正常魚塘一般為每米水深15公斤/畝,特殊水産品(如鲭魚、蝦、螃蟹等)一般為每米7公斤/英畝。

五、選購優質餌料

要求顆粒均勻,在水中穩定性好,營養全面,餌料系數低等。

并添加誘導劑和穩定的維生素C等,促進養殖品種的投飼、消化和吸收,促進其生長,增強抗病能力,提高成活率。

注意飼料的科學性,不要單一喂養飼料,避免缺乏一定的營養而引起營養疾病。

如對蝦、蟹養殖,除喂養動物餌料和全價飼料外,還應保證植物飼料充足。

六、利用生物控制水質

利用生物控制水質,保證良好的生态環境,進而提高魚、蝦、蟹等水産品的體質和抗病能力。

生物調節水質可用于種植水草,放養蝸牛,添加有益細菌和培養浮遊生物(例如施肥)等。

根據養殖種類可以選擇相應的生物調控方法。

浮遊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使水中富含氧氣,減少氨氮和硫化氫等有毒物質的産生,創造良好的生态環境,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長。

定期應用光合作用菌、複合活菌生物淨水器(孢子芽孢杆菌)等有益活性微生物制劑;

它們可以迅速将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營養鹽,可供水體中的單細胞藻類使用。

減少有機廢棄物的污染,其本身對養殖物種無害,同時自身在水中能迅速繁殖和生長,形成有利的菌群。

通過食物、部位競争和抗生素樣物質的分泌,直接或間接地抑制有害細菌的繁殖和生長。

水質的生物調節可以減少池中的水量,進而減少來自外部來源的污染。

研究和實踐證明,大排水灌溉和換水的方法改善了底質,效果不好,會造成南美白蝦生長不适、壓力大。

七、配套充氧機械

通過增氧劑的澆水作用,增加水體的溶解氧,使底物中的有機物和水中魚蝦的排洩物、蝦和殘留餌料被充分氧化分解成單細胞藻類所需的無機養分;

減少有機廢物的污染,保持良好的水質條件,進而避免誘發疾病的壓力條件。

八、掌握病法

掌握某些水産養殖疾病的發病率,定期在水體中施用藥物或飼料餌料,殺滅病菌,減少緻病因素;

但是,應注意藥物的拮抗作用和協同作用,不能與微生物制劑聯合使用。

如出血性疾病的銀蛞蝓,在發病季節每15~20天對水體進行消毒一次,并給餌料喂食2~3天。

引用

唐開華, 何寶福水産養殖病害發生與防治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 2008(15): 294, 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