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 詢問生物 請移動評論區
<水體氮循環>h1級"pgc-h-right-arrow"資料跟蹤"。</h1>
構成氮循環的主要環節是:有機體中有機氮的合成、氨、硝化、抗硝化和固氮。天然水中的氮來自水生動植物胴體和排洩物的積累和腐敗,含氮的有機化合物通過易腐細菌分解成氨氮和硫化氫等小分子,然後通過各種自給自足的微生物亞硝酸鹽和硝酸鹽轉化為硝基細菌,這三種氮一方面由藻類和水生植物, 另一方面硝酸鹽在沒有氧氣的情況下通過抗硝化細菌通過脫硝作用進入氮氣逃逸水體,大氣中的氮氣被固氮細菌利用傳回水中。
由于各種微生物的生長繁殖速度不同,從含氮有機物到氨氮的轉化是由多種異質微生物進行的,這些微生物的生長繁殖較快,是以處理時間較短亞硝基菌,亞硝酸鹽菌的生長繁殖速度為18分鐘, 是以它的轉換時間也更短;它以每代18小時的速度繁殖。
是以,從亞硝酸鹽到硝酸鹽的轉化需要更長的時間,亞硝酸鹽氮的有效分解需要12天或更長時間。

<氨氮和亞硝基氮在培養水中> <h1級"的積累和毒性""pgc-h-right-arrow"資料跟蹤""7"</h1>
一般情況下,水體的氮循環處于穩定狀态,水體的氨氮和硝基氮保持正常水準。在高密度水産養殖和淡水綜合水産養殖中,由于大量餌料留下的餌料殘留,大量水産動物在水中積聚排洩物,并定期使用消毒劑,在殺滅有害微生物的同時,有益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也會相應減少, 水生态失衡,由于水質惡化,水體透明度降低,水體缺氧,大量積累的氮氣硝化過程受阻,形成培養水中氨氮和亞硝酸鹽含量高,特别是當溫度和pH值較低時,硝化效果減弱, 導緻亞硝酸鹽的積累更加明顯。
水體中總氨包括分子氨(NH)和離子氨(NH),其中對魚類有明顯的毒性作用的是分子氨。随着pH值的差異,兩者在水中可以互相轉化,水體中分子氨與離子氨的比例與水溫和pH值密切相關。一般來說,溫度和pH值越高,遊離氨在總氨中的比例越高,遊離氨含量越高,毒性越大。培養水中電離氨的最大允許濃度為每升不超過5毫克氮(5毫克/升),而分子氨的最大允許濃度僅為每升0.1毫克氮(0.1毫克/升)。一般認為氨的毒性作用會滲入生物體内的分子氨,使血液中的血紅蛋白分子Fe2加氧化成Fe3加,降低血氧能力,使呼吸功能降低。可以看出,水體的溶解氧越低,氨的毒性就越大。氨主要是侵入性粘膜,特别是表皮和腸粘膜,其次是神經系統,使魚類等水産動物的肝腎系統受損,造成體表和内部充血,肌肉增生和惡性良性腫瘤,嚴重的肝昏迷導緻死亡。即使是低濃度的氨,長期暴露也會損壞組織,并且小塊氡彎曲,粘連或保險絲。
亞硝酸鹽是硝酸鹽反應不能完全進行的中間産物,當水的總氨濃度達到3~4天的峰值時,亞硝酸鹽的濃度也相應增加并達到峰值。與氨中毒相比,亞硝酸鹽對魚蝦的毒性較小,但由于氨氮的快速轉化,亞硝酸鹽的問題最為突出。亞硝酸鹽的機理類似于氨氮中毒,主要是通過魚蝦的呼吸作用從蠶絲進入血液,能使正常的血紅蛋白氧化成高價血紅蛋白,降低氧蛋白的運輸氧功能。組織缺氧,魚蝦攝入量減少,鰓病變,呼吸困難,紊亂或反應遲鈍,導緻缺氧甚至窒息魚蝦死亡。亞硝酸鹽還可以與中酰胺反應成緻癌的亞硝酸鹽物質,pH值低以促進亞硝酸鹽的形成。很多池塘都有魚蝦厭食症,亞硝酸鹽過高是造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培養水中氨氮<h1級""pgc-h-箭頭-右"資料跟蹤">"12"的生物調節</h1>
目前,減少培養水中氨氮的方法有化學氧化還原法、實體吸附法或開泵加氧法、生物肥料水及細菌分解法等。長期使用前兩種方法會改變池塘底泥漿的性質,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可生物降解的水氨氮、硝基氮是依靠調節水體中的生物因子(藻類和微生物)來有效轉化水體中的有機污染物,實作自我淨化, 有利于建立合理的水生生态循環,是健康水産養殖水質控制的有效方法。
2.1 水體微藻純化機理及培養水體中氨氦脫除的研究
微藻,也稱為單細胞藻類,是一小群可以在顯微鏡下識别的藻類,約占全球已知的30,000多種藻類的70%。微藻是一種以水為電子供體,以光能為能源的光能自給自足生物,利用氮、磷等營養物質合成複雜的有機物。藻類細胞吸收的硝酸鹽、亞硝酸鹽和铵鹽可用于氨基酸、蛋白質和葉綠素等含氮物質的合成,而微藻則為多種魚類提供誘餌,是以微藻的生長可以降低水中的氮、磷含量。對氮磷吸收效果最好的微藻有螺旋藻、小球藻、網格藻類、顫抖藻、網格藻等,特别是小球藻具有最強的氮素還原能力。
在培養水中接種有益藻類不僅可以起到氮氣和氧化的作用,還可以起到誘餌和施肥水的作用,當它形成優勢群體時,還可以抑制有害藻類(微囊藻)的生長。适合養魚的最佳水色是油綠色(浮遊植物的主要種類是隐藻、矽藻、金藻和綠藻等)和淺棕色(浮遊植物的主要種類是矽藻、金藻、黃綠藻等),這兩類水中含有的藻類都容易被魚類消化和吸收,魚類等養殖物種都是非常好的天然餌料。藻類光合作用也産生大量的氧氣,據報道,水中80%的溶解氧來自藻類的光合作用。充足的氧氣可以促進亞硝酸鹽轉化為硝酸鹽,同時可以減少缺氧引起的水的氣味,改善水體的生态環境,抑制和減少氨氮、亞硝酸鹽和硫化氫對魚類的毒性作用,提高魚類食欲和飼料使用率,促進魚類生長發育。
2.2 微生态藥劑在淡水養殖中的研究與應用現狀
微生态制劑硝化菌是從自然環境中過濾出來的微生物菌經過培養、繁殖,生産出大量有益菌活性菌制劑,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餌料添加劑。養殖水環境本身就是一個由多種微生物組成的動态平衡系統,有益和有害細菌共存。大量研究表明,當向水體中添加有益微生物時,通過大規模繁殖成為有利種群可以抑制有害細菌的生長,并通過有益微生物的代謝,可以減少水中多餘的營養物質和其他有害物質,去除氨氮,有機物,減少BOD,COD并增加水體中的溶解氧, 等方面的調節作用明顯,還能調節水體的pH值,促進底泥中氮磷的釋放,促進浮遊生物的生長。
源自世界領先的丹麥硝化細菌生物技術和菌株,可快速消除水體中的氨氮和亞硝酸鹽,淨化水質,促進養殖水體中硝化菌群的快速建立。一般來說,使用12小時後,氨氮可以降低到安全值以下,48小時後可以降低到亞硝酸鹽的安全值低于安全值。
本産品已認證微生物菌劑評價和生态安全評價,不受養殖水生生物、水質和pH值等環境因素的影響。對有益細菌,藻類,浮遊生物和養殖水生動物沒有不利影響。
推薦劑量:每畝300-500毫升,持續2周。氨氮、亞硝酸鹽超過每畝500-1000毫升的标準,每天2次。高密度培養氨氮、亞硝酸鹽嚴重超标,每立方體水10毫升,每天一次,甚至2-3次。
不要與抗生素、消毒劑、殺蟲劑和強酸、強堿一起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