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望,一般指古代某一地域或者範圍内的名門大族,也指某一地區代表性的姓氏宗族。今天給大家總結23個郡望以及所對應的姓氏!
遼西郡:項,竹,斜,段。戰國燕置郡,治所在陽樂(今遼甯省義縣西)。三國魏與陽樂縣同移治今河北盧龍縣東南。十六國前燕移治令支城((今河北省遷安縣西南),後燕移治肥如縣(今遷安縣東北)。北齊廢。今河北省樂亭以東、遼甯省大淩河以西地區。
弘農郡:楊,馮,牧,刁,劉,談,譚。西漢漢武帝置郡,治所在弘農縣(今河南省靈寶市東北)。東漢至北周一度改名恒農郡。十六國符秦移治陝縣(今屬河南)。隋廢。今河南省靈寶縣一帶、陝西省柞水以東及華山以南地區。
西平郡:池。後漢建安中分金城郡置西平郡,治所在西平縣。南朝梁廢。隋改州為郡,唐天寶初亦稱西平郡。明改為西甯衛。今甘肅省西甯市一帶。
西河郡:林,蔔,毛,池,折,谷,梁,宋,卓,相,相裡,栾,宰,通,隗,靳,蔺。西漢武帝置郡,治所在平定縣(今内蒙古東勝縣境)。東漢移治離石縣(今屬山西)。三國魏移治茲氏縣(今山西省汾陽縣),後複還離石縣。西晉改為西河國,隋廢。今山西臨汾市西、陝西兩省之間黃河沿岸一帶。
百濟國:福。古稱東夷,東夷有三韓54國,其中有百濟。晉置郡。今北韓半島西南部。

觀津郡:窦。西漢置,治所在今河北武邑縣東南。北魏改名灌津縣。北齊廢。今河北省武邑縣東南一帶。
延陵郡:吳。春秋屬吳,漢時立縣。西晉置郡,治所在今江蘇省丹陽縣西南延陵鎮。隋移治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後廢。
任城郡:屋廬,魏。北魏置郡,治所在任城縣(今山東省濟甯市南)。北齊改為高平郡。
華陽郡:弘。南朝宋僑置,治華陽縣(今陝西省勉縣西)。隋廢。今陝西省秦嶺以南、四川一帶。
華陰郡:嚴,郭,能,蔺。西漢以甯秦邑改置,北魏移治今大荔縣,後還舊治。今陝西省華陰縣西南。
會稽郡:夏,莊,鐘離,賀,駱,康,虞,謝,阚。秦始皇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漢改為吳郡。今江蘇省東南部及浙江省西部一帶地區。
齊郡:查,譚,晏,覃,太史,計,東郭,甯,夾谷,危,宇文,何,羅,胡母,南郭,段,闾丘,羿,秦,高堂,庾,梁丘,富,訾,雍門。秦朝三十六郡之一。西漢改臨淄郡置,治所在臨淄縣,不久改為國,後複為郡。東漢改為國。十六國時複為郡。隋廢。今山東省臨淄市東北一帶地區。
江夏郡:黃,李,費。①漢高帝置郡。明清為武昌府。治所在上昶城(今湖北省安陸市西南)。西晉移治安陸縣(今湖北省雲夢縣)。南朝宋廢。②南朝宋置郡,治所在夏口(今湖北省武漢市武昌),隋初廢。今湖北省武漢市新洲縣西一帶。
江陵:熊,戎,汝,莫,楚。秦置縣,唐玄宗升荊州置府,治所在今湖北省江陵縣。
江都郡:來。南齊時期設。隋以揚州改置郡,治所在江陽縣(今江蘇省揚州市)。唐廢。
汝陽郡:颛孫。東晉置郡,治所在汝陽縣(今河南省商水縣西北)。北齊廢。汝南郡:周,袁,梅,藍,烏,仰,危,齊,許,麥,軒轅,言,應,沙,陳,邵(召),昌,和,南,鹹,宣,索,殷,盛,商,蓋,滿,蔡,翟,衡,鞠,麋,廖。西漢漢高帝置郡,治所在上蔡縣(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東漢移治平輿(今河南省平輿縣北)。其後治所屢遷。東郡移治懸瓠城(今河南省汝南縣)。隋廢。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今河南省中部偏南上蔡縣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
汲郡:太叔,北宮,張,尚,溫。漢置縣,西晉置郡,治所在汲縣(今河南衛輝市西南)。後廢。北魏複置。隋廢。隋唐汲郡即衛州。今河南省汲縣。
安定郡:胡,鄧,席,梁,程,伍,張,郜,蒙,路。西漢漢武帝置郡,治所在高平縣(今甯夏固原市)。東漢移治臨泾縣(今甘肅省鎮原縣東南)。西晉移治安定縣(今甘肅省泾川縣北)。隋廢。今甘肅省平涼固原、泾川及甯夏西部。
安州郡:欽。南朝梁置郡,治所在宋壽縣。隋改名欽州。今廣西欽州縣東北。安陸郡:鄭,郝,滑。南朝宋置郡,治所在安陸縣。隋廢。今湖北省安陸市。興元郡:唐設。陝西省掘固縣以西的漢江流域。
曲阿:秦始皇立縣,唐改丹陽縣。今江蘇省丹陽縣一帶。壽春:鄭。秦置縣,治所即今安徽壽縣西南。
壽昌:季。西晉以新昌縣改名,治所在今浙江省建德縣西南。隋、唐屢有廢置。杜陵:馮。西漢以杜縣改名,治所在今陝西長安縣東北,三國魏改名杜縣。扶風郡:萬,馬,井,戎,芮,蘇,宋,法,班,耿,随,惠,魯,祿,窦,強。秦始皇設内史郡,漢改右扶風,三國魏以右扶風改置郡,治所在槐裡縣(今陝西省興平市東南)。西晉改為扶風國,移治池陽縣(今陝西省泾陽縣西北)。十六國複為郡。隋廢。
邺郡:嶽。唐改魏郡置,治所在安陽縣(今河南省安陽市)。後改置相州。武陽郡:隋代置郡。唐改魏州。河北省大名縣北。
武威郡:廖,安,石,陰,張,孟,段,賈,索。西漢武帝置郡,治所在武威縣(今甘肅省民勤東北)。東漢移治姑臧(今武威)。隋唐武威郡即涼州。今甘肅省黃河以西、武威以東地區。
記得右側關注【族譜網全媒體号】,點選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