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還有多少人想在生活中聽到平劇呢,就像聽歌或是看電影一樣?

你有多久沒看過平劇了?還是,你從沒看過平劇呢?提起平劇,你會想到什麼呢?我映像中看過的平劇,就是每年春晚上看的一小節片段,現在春晚不看了,平劇也就不看了。而提起平劇,我首先想到的劇目是《霸王别姬》。當然了,我沒看過真正的這場戲,我隻是看過電影《霸王别姬》,電影中程蝶衣一代名伶的戲和人生,每每想起都讓人不勝唏噓。
就像電影中師傅說的一樣,百年前的平劇,趕上好時候了。雖然是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年代,但劇中程蝶衣段小樓登場的時候,底下滿坑滿谷觀衆山呼海嘯般的叫好聲,比起現在德雲社張雲雷登場時,尤有勝之。就是在現實中,梅蘭芳大師的戲也是一票難。而且當時更是名家輩出啊,“四大名旦”(梅蘭芳、荀慧生、尚小雲、程硯秋)、
四大名旦
“前後四大須生”(餘叔岩、言菊朋、高慶奎、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冬皇“孟小冬都是名揚海内外的角啊!我一個不看戲的人,現在還知道他們的名号,當時的影響力之大,可見一斑。而百年間風雲變幻,平劇竟變成了現在這種急需保護,一票難賣的狀态,每每想起也讓人不勝唏噓。
孟小冬
作為一個連戲迷都不算的路人甲,我也是前不久看見關于德雲麒麟劇社的新聞時,突然想聊一聊它,聊一聊我們要保護的國粹。既然說到麒麟劇社,那就不得不提郭德綱了,他可是個大戲迷啊,雖不是專業出身,但常常在麒麟劇社演唱平劇,過自己的戲瘾,而且票還賣的不錯。但很多人是沖着郭德綱去的,而不是平劇。
平劇,現在真的是很難吸引年輕人的興趣了,至少我身邊沒聽說有人喜歡聽平劇,網上關于平劇的消息也不多。為什麼沒有人聽了呢,我覺得是離我們太遠了。
平劇,作為戲劇的代表,我覺得它是中國的歌劇。它不僅僅是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還得有令人喜聞樂見的故事。百年前,封建王朝逐漸覆滅,但人們對封建王朝裡發生的故事仍興趣十足,故事中的帝王将相,王朝更替,人們感覺并不遙遠,也很有興趣聽一聽、看一看。現在,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卻少有新的故事來吸引現在的觀衆。上一次有新的故事,還是幾十年前的八大樣闆戲,也确實吸引了當時的一大批年輕人喜歡上看戲,但那已是平劇最後的輝煌了。如今的現狀在我看來,平劇就是一個不願意跟着時代和反映時代的藝術,也被這個時代甩在了身後。
為了寫今個的東西,我之前稍微翻了下關于平劇名家的資料(怕自己記得有錯漏,核實一下),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以前的名家,都是不斷創新,結合自己的風格自成一派的,比如:梅派,荀派等大家耳熟能詳的。現在的名家,是以當年名家的二代三代為主,鮮有能自成一派的。再看看新聞,宣傳平劇時,都說這是傳統的、正宗的平劇;演出平劇時,更是不能和傳統的出一點差。要我說,都這時候了,要這傳統的、正宗的架子有什麼用,直接讓大家撒開了去試,去創新,萬一真有個成了的,不就又能把平劇帶火一把麼?我知道一個行業生命力最旺盛的時候,就是它裡邊很多公司野蠻生長,勇于創新的時候,我想藝術也大抵類似吧。
另外,我還注意到一個有意思的事情:人們不喜歡看平劇,卻喜歡聽戲腔。最近兩年很多帶有戲腔的古風歌曲流行于短視訊平台。《虞兮歎》、《遊山戀》、《遊京》、《官山酒》、《十年人間》等都是這兩年熱門的歌曲。而之前,《戲說臉譜》、《花田錯》這種帶有戲曲元素的歌曲,傳唱度也極廣。可見,我們對戲曲的腔調接受度很高。是以我想,如果能有更過平劇元素的歌曲流行起來的話,或許會有人由此喜歡平劇的唱段,進而以點破面,帶動平劇的整體發展。
關于平劇,我大緻就寫這些了,結個尾吧:
雖然它一直在離我們遠去,但作為國粹,我仍希望它能夠重制輝煌。現在我們國力蒸蒸日上,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與日俱增,新國潮的風正席卷全國。不止平劇,還有昆曲、黃梅戲等傳統戲劇,可以借着這股東風,在這盛世的舞台留下自己的輝煌。畢竟它們的身體裡不僅蘊含着我們中華的詩句和音樂,也蘊藏着我們的文化和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