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其林pilot sport 4 suv)
為什麼這篇文章封面圖是一輛formula 4,而文章的頭圖是個輪胎.....先别急着錘我,其實我并不是挂羊頭賣狗肉,因為此次活動的所有車型均搭載了米其林ps4系列輪胎(贊助商爸爸是米其林)。
如果你有關注米其林ps4,都應該知道這是一款兼顧性能與舒适的輪胎,擁有雙胎面配方設計,幹濕地抓地力和制動性能都有出色表現。它是一款售價不算太貴(1000以内一條)又能極大地提升車輛性能的街胎,咱們編輯部志豪的ats-l、柳笛的316i都更換了這款輪胎。
而以往的ps4輪胎還算是轎車“獨享”,而現在suv特供版也來了,那些開着suv但又熱愛操控的駕駛員,換胎吧!ps:目前米其林已經與奔馳(glc)、寶馬(x3) 、沃爾沃(xc40) 等豪華品牌簽署了合同,以上的車型都會原廠比對ps4。
好了,前面的廣告時間結束。在試駕體驗開始前,我們分别先記住這幾個資料:“185馬力”、“470kg重”、“全碳纖維車身”、“1:1無助力轉向”、“序列式變速箱”。
以上這一系列的名詞彙合在一起,就變成了一台formula 4方程式賽車。f4是介于卡丁車與f3之間的一個普及型方程式賽事,補全了卡丁車與f3之間的差距空白,是專為年輕車手搭建一條從卡丁車到f4再到f3最終升入f1的晉升之路。也就是說,這可能是目前普通人能接觸到最接近f1的車輛。
而這台formula 4賽車,搭載的依舊是米其林輪胎,隻不過不是ps4,而是米其林racing slick輪胎,即俗稱的光頭胎。而這款光頭熱熔胎,在未預熱之前幾乎沒有抓地力,預熱後最高可在100°c下進行工作。
formula 4賽車跟手動擋車型一樣,其實是有三個踏闆的,從左到右依次為離合、刹車、油門。隻不過離合僅在啟動及起步階段進行工作,當車輛啟動完畢後,全程靠換擋撥片進行換擋。formula 4賽車起步的時候,需要先踩住離合,然後點火,左右撥片同時往後拉來解除保險裝置,緊接着要在兩秒之内撥動升擋撥片挂進一擋。
當完成前面的所有步驟後,你就需要進行油離配合,不過跟一般家用車不一樣,你起碼需要轟油門到達約4000多轉的幅度才可以慢慢松開離合,如果不用這種類似彈射的方式起步,你是很容易熄火的。
當你成功起步後,就盡情的深踩油門拉高速度進行升擋,此時候的formula 4跟一台擁有換擋撥片的民用車駕駛方法一模一樣,隻是換擋的頓挫感會強上很多,發動機的高轉咆哮也震耳欲聾。
開着formula 4離開p房進入賽道,我感覺到的第一件事不是車有多快,而是這個轉向是真的重。由于缺乏轉向助力,即使是13寸的光頭胎,也足夠讓你像舉啞鈴般用力才能擰動方向盤。不過好在轉向是“1:1”的比例,是以當車輛行駛起來,你僅需動一點,輪胎就已經開始作出反應,這才是真正的“精準轉向”。所謂的“指哪打哪”的最高境界也不過如此了。
“185馬力”如果放到民用車上,可能隻是個小兒科。但當這“185馬力”放在“479kg”的車重上,那又另當别論了。汽車改裝界有句話叫“甯輕一斤,不增十匹”,就可以看出輕量化對于性能的提升多重要。是以開着formula 4在賽道裡面奔馳,你會發現在100km/h的時速下,提速都是幾乎眨眼間的事情。極大的推重比讓formula 4宛如離 弦的箭,而這個箭還是火箭。并且這個火箭般的速度,在賽用刹車的扶持下,基本上即刹即停,熱衰減在我體驗的幾圈時間内根本不會出現。
如果你旁邊沒有參照物,你加速夠快的時候甚至會産生一種身邊物品靜止感。就像頭文字d裡面所說“最近他看東西越來越慢”,其實是因為他開得越來越快。
是以主辦方為了安全,每台formula 4前面都有一台保時捷718領航車。formula 4可以盡情跑,但前提是不能超越前方的718。是以我是沒辦法體驗到formula 4的極限的。
話雖如此,但是在比賽過程中,領航車718也會在不斷地試探後方駕駛員的技術。當你開得越貼近718,718也會越開越快,formula 4就像一隻小狗一樣,不斷地趕着前面的718跑快點跑快點。在這種情況下,民用車和賽車的差距就出來了。因為我一直在逼迫着718開快點,前方的718也意識到我并不是來遊車河,是以也開始用盡全力的跑。
不過在許多個高速彎,718已經開始出現明顯的響胎,急刹時的車身姿态不穩定時,開着formula 4的我覺得車輛還是穩如泰山。甚至乎我覺得在某些高速彎,我如果用較低的時速,沒有下壓力的幫助,反而過不去。是以有時候看f1賽車比賽,不要覺得别人開這麼快過彎是在玩命,某種程度上他們開這麼快其實是在保命.....
當我越開越快的時候,我已經發現formula 4的極限可能沒到,而我自己的極限先到了。僅僅兩圈下來,我的麒麟臂就已經因為保持“1:1”的轉向而有些吃不消了。加上連續的高速過彎産生的橫向g值讓我左右右擺,身體有些難受。正當我打算最後一圈來試試能不能把車“push”到極限。一直被我趕着的領航車718,開啟了雙閃,宣布現在遊戲結束,我要跟着回p房了。
從formula 4賽車上下來的時候,我的第一想法是“f1賽車手的身體素質和心裡素質得多強啊?!”
從f4賽車上意猶未盡、精疲力竭地下來後,再讓我開起民用車,其實我一時間沒辦法轉過來。因為即使的速度雖然不是很快,但是f4的駕駛感實在太強了。像“1:1轉向”、“橫向大g值”這些堪稱原始的駕駛樂趣,很容易讓熱愛駕駛的人身心澎湃。
是以再開起這些民用性能車,哪怕是保時捷718、911,我都會有種索然無味的感覺。畢竟剛才的f4賽車已經讓我可以說出“我好了,你們呢?”
而好了的人一般都很硬氣,是以開起911這些“低端車”,相對輕松。不過賽車和民用車是兩個次元,很多東西都是有差異的。一是駕駛方式不同、二是技術儲備層次不同。但無一例外的,它們都會因為輪胎的改變,而導緻整車的駕駛質變。
與賽車追求極緻速度不同,民用車性能車在追求速度的同時還要考慮親和力。是以想完美駕馭民用性能車,更考究駕駛員的耐心,而不是毅力。像這種模拟冰面的濕滑路面,想用非雪胎來達成漂移,你需要極其細膩地掌握輪胎與路面之間的溝通,油門大了打滑,油門小了漂不起來。
盡管車輛已經裝配了抓地力很好的米其林ps4,你可以感覺到輪胎已經努力地在“冰面”上尋找抓地力,但無奈一心想着漂移的駕駛員總是一腳油門把平衡打破。很多情況下,漂移不成反被spin,你都隻能愛的魔力轉圈圈。
如果換裝了ps4的車回到正常道路上,做緊急變線、加速刹車等項目,那又不一樣了。米其林ps4的抓地力是實打實地反應到實際駕駛上,再配合一台靈活的保時捷911,人車合一也不過如此。一台民用車想要以最低的成本獲得最高的提升就隻有一個辦法——換胎。
有關注我們性能測試的網友都可以發現,同一台車如果用不同的輪胎,做出來的加速刹車、繞樁、變線、油耗、噪音等項目都是有一定差別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經常建議向改善隔音及提升車輛性能的網友,換胎是最簡單粗暴的做法。
俗話說“好馬配好鞍”,而好車也應該配好鞋。一台底子很好的性能車,那就必須比對一套性能優秀的輪胎。即使像保時捷這樣優秀的車企,也離不開與輪胎大廠的合作。
保時捷911的确是一台調校完美而又利于駕駛的精密良驅,而抓地力良好的ps4就像一條做工精細的缰繩,在它的幫助下你可以更好地去駕馭這“匹”911。
畢竟你底子再好,也不可能不穿鞋把?“光腳的跑不過穿鞋”就是這樣的道理。不過對于換胎這件事情來說,不能太過沖動,還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按照車型定位來給自己的車挑選最合适的輪胎,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畢竟如果你喜歡打籃球,就去買aj;若硬要穿着vans來,怕不是要弄傷你自己?
有人說汽車賽事就是污染環境而又毫無意義的活動。這是因為他們沒有看賽車背後作出的貢獻——民用車上的許多技術:諸如abs、渦輪增壓、四輪驅動、通風盤式刹車、空氣動力學設計等等都是由賽車開始探索,然後一步步下放到民用車上。
民用車的營銷利潤可以投入到賽車研發裡面,賽車積累的技術經驗可以量産到民用車上。民用車供養賽車,賽車反哺民用車,這是個良性循環。也許賽車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可能是不可見,但你不能否認它的确真實存在,賽車最大的受益者,永遠還是民用車。
民用車born for driving,賽車born for rac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