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鏡頭下:這個彈丸之國曾飽受蹂躏,為獨立自由堅決奮戰

愛沙尼亞導演馬爾蒂•黑爾登在2014拍攝了一部電影《橫風之中》,這部影片曾在2015年北京電影節的一個小單元展映過,可是即使如此,這部作品依然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和共鳴。在講述這部電影之前,先來了解下愛沙尼亞這個國家的曆史吧。

鏡頭下:這個彈丸之國曾飽受蹂躏,為獨立自由堅決奮戰

作為東歐波羅的海三國之一的愛沙尼亞共和國,國土面積隻有4.5萬平方公裡,人口約131萬,相當于我們偉大的北京朝陽區群衆的四分之一而已。

鏡頭下:這個彈丸之國曾飽受蹂躏,為獨立自由堅決奮戰

愛沙尼亞的曆史複雜而尴尬,充滿了悲痛而無力的被支配感,先後被普魯士、丹麥、瑞典、波蘭、德國、俄國占領或統治。從1710年開始,被沙皇俄國蹂躏,直到1918年憤而獨立,愛沙尼亞領袖請求德國軍隊入境,抵抗沙俄,德國與沙俄簽訂合約,愛沙尼亞歸屬德國治下。(愛沙尼亞首都塔林)

鏡頭下:這個彈丸之國曾飽受蹂躏,為獨立自由堅決奮戰

僅僅幾個月後,俄國十月革命爆發,蘇俄試圖收回割讓德國的愛沙尼亞,引起德軍和愛沙尼亞軍民的奮力抵抗,蘇俄不得已在1920年2月承認了愛沙尼亞的獨立地位。

鏡頭下:這個彈丸之國曾飽受蹂躏,為獨立自由堅決奮戰

接下來的二戰階段,蘇俄于1939年與德國密謀,将愛沙尼亞劃入自己勢力範圍,1940年蘇俄軍隊全面侵占愛沙尼亞,廢除愛沙尼亞的政治體系,成立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1941年,德軍全面進攻蘇聯,再次占領愛沙尼亞——因為愛沙尼亞與德國的特殊關系,愛沙尼亞人将納粹德國視為“解放者”,再次共同抵抗蘇俄——這也是二戰後蘇聯對愛沙尼亞深惡痛絕的原因。

鏡頭下:這個彈丸之國曾飽受蹂躏,為獨立自由堅決奮戰

1944年擊退納粹德國入侵後,蘇俄恢複對愛沙尼亞的統治,愛沙尼亞軍民成立了“森林兄弟”敢死隊,一直零散抵抗到70年代。——這段遊擊隊抵抗的曆史,與《橫風之中》電影中的劇情息息相關。

鏡頭下:這個彈丸之國曾飽受蹂躏,為獨立自由堅決奮戰

《橫風之中》講的就是一名愛沙尼亞女人厄娜,通過口述旁白的方式,娓娓叙述了慘遭蘇聯俄國流放折磨的經曆,以及對身為抵抗人員的丈夫的深沉思念。本片片長僅87分鐘,如此短的篇幅承載如此厚重的曆史與感情,當是一件難如登天的挑戰。

鏡頭下:這個彈丸之國曾飽受蹂躏,為獨立自由堅決奮戰

縱觀愛沙尼亞近代史,它就像一個羸弱的孤兒,周旋在德國與蘇聯之間,與惡人為伍對抗惡人,而後又獨自對抗惡人。這樣的國家曆史,充滿了壓抑的憤怒和怨恨,乃至于模糊了道義的界限,一切都以獨立自由為追求,哪怕引狼入室也在所不惜。

鏡頭下:這個彈丸之國曾飽受蹂躏,為獨立自由堅決奮戰

愛沙尼亞在“柏林牆”倒塌之後的1991年,這個波羅的海小國獲得了國家的第二次獨立。愛沙尼亞的獨立終于獲得了全世界的認可,而整個獨立過程,卻沒有任何暴力。終于,愛沙尼亞走出了苦難;愛的歌聲可以在這個國家上空自由回蕩。(更多正能量資訊,敬請關注我的頭條号“明哲紀實”,歡迎留言點評點贊!)

鏡頭下:這個彈丸之國曾飽受蹂躏,為獨立自由堅決奮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