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網訊 “冷水冰冰,蚊蟲叮叮,爬爬山嶺,吃吃麥餅……”最近,一曲方言版永嘉麥餅rap,讓熟悉麥餅的溫州人再次泛起鄉愁的漣漪。
今年3月舉辦的2020雲上世界永嘉人大會上,永嘉縣委書記王彩蓮強勢助陣楠溪“行”雲平台直播,現場推介并購買永嘉楠溪麥餅,讓麥餅着實火了一把。
從當年用于充饑的幹糧,到如今紅遍朋友圈的時尚美食,麥餅是永嘉的記憶,是溫州的符号,同時裹挾着濃縮于楠溪山水間的幽幽鄉情,将走南闖北的遊子與家鄉緊緊牽在一起。
麥餅,在外遊子的鄉愁記憶
麥餅那與衆不同的濃濃香味,就是濃濃的鄉情、媽媽的味道。能品上一品,對于在外遊子來說,是一種幸福。
省委宣傳部原常務副部長胡堅是在外永嘉鄉賢的傑出代表之一。如今,久居杭城的他吃到麥餅的機會越來越少。好在年事雖高的母親能用高壓鍋做出噴香的麥餅,讓胡堅多少能從中尋得一些兒時的回憶。
胡堅的少年記憶,停留在永嘉的農村。在外婆家生活的那段時間,胡堅經常要上山砍柴,特别離春節前幾個月的時候,他必須到很遠、很高的山上去收集過年用的柴火,砍一些發黃的松樹枝。因為這些松樹枝經過長期日曬、雨淋、風吹,很脆,手一掰就斷,便于燒火,而且有松油,燒起來格外旺。然而,要想把這些撿來的松樹枝帶回家着實不易。
“要走很遠的山路,吃飯問題必定是要在山林中解決的,是以随身帶上一個麥餅就成為首選。”胡堅的印象裡,在農忙季節,幹一些諸如上山砍柴、下田夏收夏種的體力活,沒有麥餅是頂不住的。老人們都說:“吃麥餅、爬山嶺”,在當時的食物中麥餅是最耐饑的。
“當柴火撿拾得差不多了,就到了吃飯的時間,我就會找一個有泉水的地方坐下來,喝着泉水,吃着麥餅。”回想當年,雖然貧苦,但胡堅總是微微一笑。勞動之餘,那質樸的麥餅散發的香甜,至今依然能在他的臉上找到痕迹。“這時候,勞動了半天,肚子早餓了,雖然帶出來的麥餅已經冷了且有些發硬,但吃起來還是特别香,特别有味道。”
永嘉麥餅是有故事的食品。小時候,胡堅就經常從大人們口中聽到有關麥餅的故事:據說,永嘉麥餅已有1000餘年曆史,源出于永嘉花坦村,由朱氏先人所創。唐朝時,朱家先人們遷居花坦村,為友善吃飯,以麥粉包裹鹹菜和鮮肉煎烤而成,因味道鮮美而廣受歡迎,慢慢地在周邊及整個溫州地區流傳開來。是以麥餅的名氣越來越大,也越來越受歡迎。
“一團面粉,在心靈手巧的家庭婦女手中,會變出各種各樣餡的麥餅。”長大後,雖走遍大江南北,品嘗過各地美食,但家鄉的麥餅依舊是胡堅最中意的。雖然自己很久沒動手做過麥餅,但很多制作技藝的精細之處,他至今難忘。
“比如最常見的梅幹菜加豬肉餡料的麥餅,豬肉一定是要瘦中帶肥的,麥餅一烤出來,豬油滲入餅中,加上梅幹菜特有的香味,那個誘人,難以言表。”胡堅說,除了梅幹菜加豬肉,蘿蔔絲加肉的餡料搭配是他的最愛。麥餅鹹中帶香,而蘿蔔絲裹挾着絲絲甜味,又讓麥餅鹹中有甜。
雖久居杭城,但家鄉發展的一舉一動,胡堅都格外關注。聽聞永嘉縣委縣政府主要上司親自指揮麥餅産業發力的消息,他喜在心裡:“這麼好的麥餅完全可以做成一個大産業!”
“一定要講好麥餅的故事,有故事就有了文化。”欣喜之餘,胡堅還不忘托溫都捎來幾條建議。他認為,如今是吃文化的時代,講好故事有益麥餅産業的發展,甚至讓食客吃起來更有味道。另外,過去麥餅作為主食,個頭顯大,可以稍作改良,使其成為一種休閑食品,既可以降低銷售價格,又可以向大衆食品的行列靠攏。
“便于儲存,也是麥餅需要解決的瓶頸。”按照胡堅的設想,通過富有楠溪江風情且時尚的包裝,麥餅可以作為佳節禮品,受到各個年齡段消費人群的青睐,走向全國甚至全球。
麥餅,在外溫商的思鄉寄托
“麥餅,就是兒時的回味。”一談起麥餅,今年40歲的杭州溫州商會秘書長陳光秒就有聊不完的話。
陳光秒的老家位于永嘉岩頭的芙蓉古村。自從大學畢業,他就一直在杭州工作。在他的微信簽名裡,至今保留這樣一句話:“楠溪草民:持草根精神,懷遊子情懷”。
“身在外地,倘若能吃上一口永嘉麥餅,心裡總是暖暖的。”由于工作的原因,陳光秒幾乎每個月都會回溫一趟。隻要時間允許,他都會抽空回老家帶上幾個芙蓉麥餅。
在陳光秒的記憶中,逢年過節時,家裡才會做麥餅吃。而對于稍顯清貧的農村家庭來說,做麥餅是一件奢侈的事,買肉不說,光是和面、擀面,就要花大半天時間,是以須得是有錢又有閑。
“烤熟的麥餅從缸中取出,一陣麥香撲鼻而來。現在想一想都饞人。”家中四個兄弟姐妹,陳光秒排行老幺。可在當時,麥餅是好東西,一人至多隻能分得一個。“等麥餅做好,我們還要送給長輩們一起品嘗,甚至還要托人帶去給城裡的親戚朋友。”
自從遠赴杭州,交通的不便,讓陳光秒更難經常吃到家鄉的味道。工作之後,每每回到老家,即便家裡沒做麥餅,陳光秒也會去路邊的麥餅攤買上一個解解饞。
在杭州生活工作的永嘉人不少,與陳光秒一樣懷念家鄉麥餅的人也不在少數。有一次,有人聽說杭州汽車東站附近新開了一家麥餅店,消息剛一傳出,就吸引一大批永嘉人跑去嘗鮮。
麥餅,還是在杭永嘉人聚會必不可少的美食。陳光秒記得,十多年前,他們組織老鄉在杭州聚會,準備了十幾桌。為了辦好聚會,他特地托人從老家捎來50個麥餅。
“老家的人早上做好,搭中午的長途汽車,趕在晚宴之前送到杭州。”陳光秒笑着說,當時物流還遠不如現在快捷。為了保證新鮮美味,麥餅當天制造、當天送達,他們還派專人到杭州的汽車站蹲守,以最快的速度将麥餅帶到聚會現場。
在杭州,道地的麥餅店确實難得一見。陳光秒說,曾有會做麥餅的老鄉在杭州開過麥餅店,但大多因口感不佳,以失敗告終。歸根結底,還是在杭州買不到道地的鹹菜、菜幹等制作麥餅的原材料。
陳光秒的大哥也在杭州生活。“有時他想吃麥餅了,就自己買些上好的豬肉,再從老家郵一些鹹菜和菜幹來杭州,自己動手做。”不過大哥的麥餅是“私家點心”,一般隻在周末時請好友上門品嘗,恕不外賣。
陳光秒還講了一件趣事:一位年過六旬的溫籍浙大教授,是他的摯友。有一次,陳光秒打算給教授送一些麥餅,是以打電話詢問其住址。教授以為是老鄉托人辦事,一再拒絕。而當得知原是好友寄來麥餅,他趕忙把住址告訴陳光秒,并連連道謝“真好啊,有麥餅吃!”
“現在吃麥餅,不僅僅是為填飽肚子,更多的是對家鄉和過去生活的一種念想。”在陳光秒看來,千千萬萬在外走南闖北的永嘉人,每當思念家鄉,就會想起家鄉的麥餅。有一次,他在朋友圈裡發了幾張照片,照片裡他捧着老家二哥做的麥餅。一時間,朋友圈獲贊無數,還有人動員陳光秒賣麥餅。
既然在外永嘉人這麼念想麥餅的味道,老家的家人為何不動手做麥餅?這既是增收的好途徑,也解了在外遊子的鄉愁。
在陳光秒的動員下,他的二哥在老家芙蓉村開出了一家麥餅店。小店除了供應遊客之外,主要以電商為主,滿足在外溫州人的需求。 “二哥每天一大早就上市場買鮮肉。一個電話或者一個微信,幾十個麥餅的訂單就源源不斷地來了。”熟識陳光秒的在杭永嘉人,有不少都成了二哥麥餅店的老主顧。
2018年,效仿家鄉的做法,杭州溫州商會在杭城設起了愛心伏茶點。陳光秒說,去年,持續兩個月的愛心伏茶活動裡,他們還組織在杭鄉親做了上百個麥餅,供消防官兵品嘗。
來源:溫州都市報
記者 朱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