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稱為"蝗蟲收割機"的鳥類通常"在它們所在的蝗蟲中"

蝗蟲群移走了,留下的牧場很少。關鍵時刻,一大群鳥兒從天而降,降落在草地上,捕殺肆虐的蝗蟲。

幾年前,新疆北部爆發了一場重大蝗災,全境影響草原面積超過3000萬畝(201公頃),蝗蟲群聚集遷徙,牧場所剩無幾。在Karameri保護區北部,每平方米有100多隻蝗蟲啃食牧場,沙漠草原上的"草-畜-人"食物鍊遭到破壞,人工蝗蟲根除收效甚微,保護區内的大型食草動物已經面臨"糧食砍伐"危機。

就在人們無奈的時候,有一天,我不知道該飛到哪裡,一大群比喜鵲略小的鳥兒,它們從天而降,落在草地上捕殺肆虐的蝗蟲。在大約三天的時間内,蝗蟲的密度大大降低,蝗蟲的危險被消除。那麼,這個精靈在哪裡神聖,又有多神聖呢?最初,這通常被稱為草原上的"蝗蟲收割機"——粉紅鴕鳥。

被稱為"蝗蟲收割機"的鳥類通常"在它們所在的蝗蟲中"

粉紅鴕鳥屬于鳥雀科、鴕鳥科、鴕鳥屬。鴕鳥科是一個大家族,有28個屬114種,成員遍布世界各地,僅在中國就有3種18種,其中一些是相當有名的,比如可以說八兄弟和兄弟是他們家族的成員。粉紅鴕鳥是鴕鳥家族的普通成員,中等大小,成年體長19~22厘米,體重60~73克,飛羽,尾羽為亮黑色,背部、胸部和兩肋為粉紅色,故稱粉紅色鴕鳥。雌性的毛發與雄性相似,但更暗淡。粉紅鴕鳥主要分布在東歐至中亞和西亞,冬季遷至印度等南亞溫暖地區冬季,中國新疆是粉紅鴕鳥的主要繁殖地。粉紅鴕鳥喜歡成群結隊地生活,有日出和日落的工作習慣,也喜歡活潑,經常聚在一起不斷制造噪音。

被稱為"蝗蟲收割機"的鳥類通常"在它們所在的蝗蟲中"

每年5月至6月,粉紅鴕鳥都會成群結隊地遷徙到繁殖地,先在食物豐富的低山區,再成群結隊地占據石堆、懸崖縫隙等,選擇築巢地點。為了争奪有利地位,雄鳥之間經常發生激烈的戰鬥。雄鳥的上部羽毛被展開以恐吓其他雄鳥并吸引雌性。經過幾天的選拔,最終形成了一個"一夫一妻制"的家庭,開始一起築巢,準備繁殖後代。

被稱為"蝗蟲收割機"的鳥類通常"在它們所在的蝗蟲中"

粉紅鴕鳥每年繁育一代,每窩産卵3~8隻,雛鳥破殼15天後孵化,産卵後父母15~20天與父母一起離開巢穴,離開巢穴後還需要父母覓食一段時間,并跟随父母學習捕食技巧。粉紅鴕鳥吃得很多,每隻成年鳥每天吃120到170隻蝗蟲,這些黇鳥的總重量超過了鳥類本身的重量。随着雛雞的長大,它們的食物攝入量急劇增加,甚至超過了成年鳥類。良好的食欲和大量的食物攝入是粉紅鴕鳥成為蝗蟲殺戮力量的原因之一。

被稱為"蝗蟲收割機"的鳥類通常"在它們所在的蝗蟲中"

粉紅鴕鳥善于團隊合作,群體生活是它們的主要社交行為特征。無論是在長途旅行中,還是在後代繁殖的築巢地,它們都是成群結隊的,當它們外出覓食時,它們會一起旅行。研究人員已經觀察到超過10,000個粉紅色鴕鳥遷徙群體,鳥類穿越天空可以被描述為一個覆寫日。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移徙群體的數目為30至150個。

遷徙到繁殖區後,粉紅鴕鳥成群結隊地聚集,開始在成堆的岩石中築巢。該社群靠近,每平方米有2至5個巢穴,巢區可容納數百個"家庭"。雖然看起來很擁擠,但彼此可以相處融洽。每天早上,生活在同一巢區的鳥類一起出發覓食,大多由30至120隻鳥群組成,有時不同巢區的群體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更大的群體。

被稱為"蝗蟲收割機"的鳥類通常"在它們所在的蝗蟲中"

粉紅鴕鳥采取成群獵物的形式,那不會出現"鳥多蟲少"的局面嗎?他們會為了食物而互相争鬥嗎?不,因為聚內建群結隊對他們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生存政策。

生活在幹旱地區的蝗蟲有先天僞裝服,我們通常稱之為保護色,它們的體色與環境一緻,可以與環境融為一體。不僅如此,蝗蟲的顔色也随着周圍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是以,當蝗蟲靜止時,它們很難被捕食者發現,這使得粉紅色鴕鳥更難捕食。

被稱為"蝗蟲收割機"的鳥類通常"在它們所在的蝗蟲中"

然而,蝗蟲在靜止時很難被發現,一旦移動就很容易被發現。為了生存,粉紅鴕鳥進化出了一套對付蝗蟲的政策。它們形成大型群體,靠近地面飛行,并波浪向前移動。飛到它們前面的鳥兒利用氣流和它們的叫聲來打擾蝗蟲來暴露它們,而跟随的鳥兒則迅速捕食受驚的蝗蟲,并不斷交換鳥兒之間的空間位置,以確定每隻鳥都有機會捕獵。在動物世界中,如果一隻動物集體依靠從其藏身處吓唬獵物,然後捕食它,那麼,随着獵物有效密度的增加,每個人等待獵物的時間都會縮短,捕食效率也會相應提高。粉紅鴕鳥就是利用這個原理,呼應前後,蜜蜂都有序列,顯示出捕捉蝗蟲的能力。這是大自然賦予粉紅色鴕鳥的智慧。

被稱為"蝗蟲收割機"的鳥類通常"在它們所在的蝗蟲中"

在産卵和孵化期間,近一半的雌性粉紅色鴕鳥留在巢穴中,在此期間很難成群結隊地聚集。那麼,當數量足夠小,以至于被遠未滿足覓食需求的蝗蟲幹擾時,粉紅鴕鳥呢?聰明的粉紅色鴕鳥會走一條不同的路。正如我們熟悉牛背和水牛之間的共生關系一樣,粉紅鴕鳥跟随大型食草野生動物或畜群,圍捕被這些大型動物吓到的蝗蟲。這樣,不僅提高了自身的覓食效率,而且有效控制了蝗蟲的數量,保護了大型食草動物的飼料。回想起來,這是一次奇妙的合作——粉紅鴕鳥殺死蝗蟲,保護大型食草動物覓食的草地,大型食草動物幫助粉紅鴕鳥提高攝食效率,這是互惠互利的。

被稱為"蝗蟲收割機"的鳥類通常"在它們所在的蝗蟲中"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容易發生蝗災的國家,災害的範圍和程度是世界上最高的。蝗蟲爆發的曆史記錄比比皆是,例如《河書》

被稱為"蝗蟲收割機"的鳥類通常"在它們所在的蝗蟲中"

在一次蝗災記載中說:"到元19年,大部分首都,燕南、燕北、江河、山東、河南60多個地方都是蝗蟲,幼苗和草都枯竭了,到了一天,阻礙了人和馬,不能排隊,填坑都是有利可圖的。饑餓的蝗蟲捕食,或使它們暴露在幹燥的環境中,這樣做,它們會互相進食。"這是對蝗災最可怕的描述。蝗災不僅對前幾代人的農業生産造成了極大的危害,而且造成了許多饑荒、疾病甚至社會動蕩。近代以來,随着農藥的廣泛使用,蝗災已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然而,近年來,由于區域性氣候幹旱、全球變暖和生态平衡破壞等因素,蝗災已呈現出死灰複燃的迹象。

被稱為"蝗蟲收割機"的鳥類通常"在它們所在的蝗蟲中"

新疆北部荒漠草原面積廣闊,自古以來就是哈薩克牧民的遊牧草原,一些隐蔽而豐富的荒漠草原是牧民不可缺少的越冬地。然而,每年春天,這裡蝗蟲頻發,影響面積近1000萬畝。在化學蝗蟲根除投入中,嚴重污染環境和效果不好,人們開始重視生物蝗蟲的根除,粉紅鴕鳥已經成為牧民心中的"蝗蟲收割機"。

為了保護粉紅鴕鳥,使這些"蝗蟲收割機"更好地維護草原生态鍊,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新疆開始采取人造石堆的形式,為粉紅鴕鳥提供築巢場所,以吸引粉紅鴕鳥為目的。據悉,新疆每年人工吸引粉鴕鳥10多萬隻,有效控制蝗災面積達數千萬畝(1畝,0.067公頃)。

被稱為"蝗蟲收割機"的鳥類通常"在它們所在的蝗蟲中"

如何達到人工吸引粉紅鴕鳥的目的?研究人員發現,聚集在一起覓食的粉紅色鴕鳥往往來自同一個巢穴或幾個相鄰的巢穴,并且鴕鳥沒有選擇小堆石頭作為築巢地。是以,在人工采摘時應充分考慮人工巢域的面積和巢域之間的距離,以利于形成大型覓食群。研究人員還發現,除了一定量的飲用水外,粉紅鴕鳥還需要一些淺水區洗澡,每天晚上回家前,粉紅鴕鳥都會集中在水的周圍進行洗澡。是以,在手動招聘時也應充分考慮水源。為什麼粉紅色的鴕鳥在晚上洗澡?研究人員推測,這是它們的清潔行為之一 - 從身體手表上洗去寄生蟲,以避免被帶回巢穴,傳播到幼蟲或在巢域内傳播。

粉紅鴕鳥是對草原生态保護的貢獻,然而,有些人向它們伸出了罪惡的手,它們繞着網捕捉成群的粉紅色鴕鳥作為獵物出售。是以,為了有效保護這種有益鳥類,我們應該向鄰國巴基斯坦學習,将粉紅鴕鳥視為嚴格保護的有益鳥類。

讓我們好好照顧蝗蟲收割機,粉紅色的鴕鳥,讓它們守護我們的草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