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财經《是真的嗎》)餅是我們每天都會吃到的主食,常吃的有酥餅、烙餅、煎餅、灌餅、千層餅等等。餅的種類雖多,但加工過程無非就是烤箱烘烤或鐵闆煎烤。然而,網上有網友說,有一種餅是用石頭加工的。

在石子兒上也能做餅?這個說法引起了衆多網友的好奇。為了解答網友們的疑問,央視财經記者決定出發前往山西汾陽,實地調查。
汾陽民俗非常講究飲食,即便是家常便飯也做工精細,面食更不例外,簡單的面粉被這裡的巧婦們加工成了各種不同的面食。那麼在這裡,能否找得到用石頭加工的餅呢?
記者認為很神奇的石頭餅,在當地百姓眼裡卻非常普通,這麼說來這個餅應該不會特别難找。然而,記者找了多家餅店,有的賣月餅、有的賣酥餅唯獨沒有找到賣石頭餅的。不是說石頭餅很常見嗎?為什麼找不到呢?
原來正值中秋佳節,月餅的銷量非常好,為了滿足需求,老闆是以暫停了其它餅類的加工。難道記者這次要白來一趟了嗎?
熱心阿姨告訴記者,在當地農村有不少農戶會專門加工石頭餅送進縣城裡賣,記者向阿姨打聽好了加工石頭餅人家的位址,跟着位址向一個叫賈家莊的小村莊尋了過去。
進了村莊沒走多遠,記者就看到了一輛寫着“石頭餅”字樣的小推車。這次是否能找到石頭餅呢?
老闆姓郭,是土生土長的汾陽人。記者去的時候店裡的石頭餅剛好賣完了。見記者始終不相信用石頭也能加工餅,郭大叔決定現加工一些石頭餅,讓我們眼見為實。
火生好後,郭大叔将做餅的工具取了出來。這鍋裡放着的,竟然是一些小石頭,大概有指頭大小,顆顆漆黑圓潤,泛着油光。郭大叔說當石子到了二百來攝氏度的溫度就能做了。
在等待石頭加熱的時候,郭大叔卻和起了做石頭餅用的面。按一定的比例把發面和小蘇打中和了,十斤面放三斤油。
在麻油的作用下,和出來的面團是金黃色的。再将大塊面揪成均勻的小面團,俗稱下劑子。這時候鐵鏊裡的小石子也已經加熱好了。石頭餅到底要怎麼做呢?
郭大叔說,把面團擀好之後就可以放了,把石子壓在餅上,上下都是火不用來回翻騰,二三分鐘就能出來一個。
原來,這餅是要埋在石頭堆裡的。郭大叔說,餅兩分鐘就能熟,這讓記者覺得既好奇又期待。面團雖然被擀薄了,但并沒有薄到煎餅那樣的程度,兩分鐘真的能熟嗎?
找了這麼半天,記者終于見到石頭餅的真身了。從表面來看,石頭餅色澤金黃,兩面凹凸不平,坑坑窪窪,造型略有滄桑感。聞着香氣濃郁,吃起則又酥又脆,酥香滿口。少了市井的料多重味之氣,更多的是家常的平和口感。
郭大叔說,來買石頭餅的人絡繹不絕。往往是這邊剛擀好面餅,那邊就得出鍋。
郭大叔告訴記者,自古以來汾陽人非常講究禮儀,走親訪友從不會空手。舊時百姓生活清苦物資貧乏,石頭餅做工相對複雜,并不是百姓常吃的主食,又有儲存時間久、營養豐富好消化等優點,因而成了走親訪友贈送禮品的首選,并一直延續至今。
那麼這個石頭餅,是怎麼來的呢?
山西省汾陽市民俗學會副會長 王希良:“明初的時候汾陽有兩個王府,王府裡邊的人是很講究的,這個石頭餅相對來說它的制作工藝就比較複雜一點,是以我覺得有一種可能就是從那個王府裡邊傳出這個做法來了,再一個我覺得跟那個汾陽的商人有關系,汾陽人善于經商,尤其是在這個明清時期石頭餅就是很好的幹糧了,因為它很輕很薄的,但是它那個容量很大的,一個月二十天也壞不了”。
專家告訴記者,石烹法的出現非常古老。石頭餅更是因傳承了遠古的烹饪技術,而被稱為“活化石”。在科技如此發達的現在,石頭餅仍然保留了這種古老的加工方法。
那麼,跟其它餅類的制作方法比起來,用石頭加工的好處又是什麼呢?
北京交通大學實體示範與探索實驗室 博士 陳征:“鐵的比熱比較小它升溫很快,當你加入了石頭的以後,石頭的比熱是相對大一些的,它導熱會稍微慢一點它就起到了一個緩沖作用, 使得熱量能夠比較緩慢比較均勻的傳遞給面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