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貞堂
2月21日,由中共江蘇省蘇州市委統戰部、民革蘇州市委、蘇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主辦的“南社社友墨迹珍藏展”在蘇州中國南社文史館開幕。
2019年恰逢南社成立110周年,該展是系列紀念活動的首場,彙集了海内外珍貴南社先賢手迹,如:孫中山、黃興、宋教仁、蔡元培、陳獨秀、陳去病、高旭、柳亞子、黃賓虹、李叔同、蘇曼殊、于右任、劉半農、沈鈞儒、沈尹默等近百位南社、辛亥革命先賢的手迹墨寶。據了解,展覽展品很多都是首次公開面對公衆,展示了南社在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的重要地位與深遠的意義。
南社是中國近代最大規模的文人社團,成立于1909年,解體于1923年,參社社友最多時達1100多人,遍布國内13個省份,39個城市,大多為戊戌變法之後出現的新型知識分子,是近代中國文學、藝術、教育、新聞、出版、翻譯等多方面精英的集合。政治家黃興、宋教仁、于右任,文學家蘇曼殊、包天笑、周瘦鵑,書畫家黃賓虹、白蕉、沈尹默,報人戴季陶、邵飄萍、林白水,戲劇家吳梅、李叔同、歐陽予倩,翻譯家馬君武,教育家經亨頤,國學家鄧實、黃侃、馬叙倫,創辦《科學》雜志的楊杏佛、任鴻隽,女詞人呂碧城、張默君,都曾列名社籍,在不同時期參加過南社的活動。
南社上承封建王朝,下接新文化運動,其成員既是中國最後一批系統接受傳統國學教育的文人,又是較早開眼看世界的文化先驅。新文化運動之前,改造社會、喚醒群眾的思想啟蒙、思想解放工作,基本都是由南社這一代新興知識分子在推動着。上海圖書館副研究館員陳穎介紹:南社人對于中國文化的貢獻可分兩方面,一是引進西學,二是儲存國學。不同于人們通常對南社的認識,事實上許多西方先進文化都是由南社人率先介紹到國内的。如:李叔同(1880—1942,南社入社号為211),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他曾于1905年東渡日本留學,他與留日同學曾孝谷等創辦的“春柳劇社”是中國第一個話劇團體,曾在日本演出話劇《茶花女》《黑奴籲天錄》等。蘇曼殊(1884—1918,南社入社号243),早在1903年翻譯的《慘社會》,成為雨果《悲慘世界》的中文首譯本。他還是第一位系統翻譯拜倫詩歌的詩人,他的翻譯詩集《拜倫詩集》則是中國翻譯史上第一部外國詩歌專集。夏丏尊(1886—1946,南社入社号454),所譯《愛的教育》對中國教育之影響巨大。
另一方面,近代對于國學的研究儲存,南社人也一直起着主導作用,他們緻力于對傳統文化的梳理整合,使之重新煥發出生命活力。早在1905年南社成立之前,南社社友就曾成立國學研究組織——國學儲存會,這也是當時提倡儲存國學的最重要的民間學術組織,其主要幹将如章太炎、鄧實、諸宗元、黃節、劉師培、陳去病、馬叙倫等,都是當時一流的國學家。
南社社友在中華民族于西方文明的入侵下開始現代化的曆程中,實作了對中華文化主體的堅持,承擔起了中華文化的薪火相傳重任。事實上,南社社友不少人本身也是新文化運動的參與者。如衆所周知的新文化幹将沈尹默等。而到1923年,柳亞子、葉楚伧、胡樸安、餘十眉、邵力子五個南社舊人,加上陳望道、曹聚仁、陳德瀓三個新文化的新人,于該年發起成立新南社,立場鮮明地站在新文化一邊。其他南社社友在這期間也辦新刊物、寫新詩,投入到這場運動中。
可以說,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南社與新文化運動都是推動社會變革與文化革新的重要力量。在南社活躍的十幾年間,以南社社友為代表的新型知識分子,懷着國魂喪失的隐憂,緻力于儲存和發展中華民族的民族文化,為新文化運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儲存中華傳統文化付出了一代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