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媒體人與貧困戶的記憶寫在後面的話:商丘日報甯陵新聞

疫情無情•人間有愛 商丘新吃遊團長何宗,看望慰問定點幫扶貧困戶
媒體人與貧困戶的記憶寫在後面的話:商丘日報甯陵新聞
謝氏父子一家生活實景

3月16日一大早,商丘新吃遊旅遊平台創始人何宗,帶着米面油,來到定點貧困幫扶對象(個人自發自願幫扶)——睢陽區塢牆鎮群衆謝信營的家中。

今年已60多歲的謝信營,常年靠撿垃圾補貼生計。他的父親多年來一直卧床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生活的擔子全落到了自幼身體殘疾的謝信營身上。

幸好,政府給他們父子發放了相關補貼,救濟他們的生活,但是也難以改變父子倆生活窘迫的境況。

2018年起,商丘新吃遊平台就把謝信營父子倆做為了定點幫扶戶,不定期的給予他們生活中的關注和幫扶,用實際行動奉獻愛心,承擔企業社會責任。

媒體人與貧困戶的記憶寫在後面的話:商丘日報甯陵新聞
何宗看望謝氏父子,就像走親戚一樣。
媒體人與貧困戶的記憶寫在後面的話:商丘日報甯陵新聞
父親卧病在床很多年了,都是60多歲的殘疾兒子照料。
媒體人與貧困戶的記憶寫在後面的話:商丘日報甯陵新聞
看到何宗過來,謝信營父子就像看到了親人,急忙讓他坐下。
媒體人與貧困戶的記憶寫在後面的話:商丘日報甯陵新聞
看着何宗帶來的一堆生活用品,謝信營高興的合不攏嘴,說能吃一段時間,能省不少錢。
媒體人與貧困戶的記憶寫在後面的話:商丘日報甯陵新聞
數年前,謝氏父子家的房子露着天,政府用危房改造資金,為他們修繕了房屋,有了家的樣子。
媒體人與貧困戶的記憶寫在後面的話:商丘日報甯陵新聞
每次去,何宗都會幫他們父子整理一下房屋,就像打掃自家的家。
編輯完上面這些圖檔和文字,仍感到有些話悶在心中不說憋的難受,也怕讀者不明白我發這些圖檔是要幹什麼。是以,在文後想再講一講與謝氏父子相識的來龍去脈。

一次采訪,一生牽挂。

父子倆的生活,你不去現場看看,親身感受一下,根本無法想象他們的生活。

多年前第一次小編和何宗(當時他在商丘教育電視台工作)一起到謝氏父子家。那還是夏天,房屋露着天,下雨不能住,父子倆就在門樓(其實也老得快要倒塌)下的木床上生活。

父親骨瘦如柴,兒子肮髒邋遢,家庭破敗不堪。家中唯一值錢的東西,就是一輛謝信營的代步工具——破腳蹬三輪車。

院子裡都是他撿來的垃圾,氣味難聞。現在回想起來,那場景曆曆在目,那味道猶在鼻尖……

走進能看到天的堂屋,謝信營父子熱情的想讓我們坐下,找來找去也找不到兩個凳子,就極力勸我們坐在屋内唯一的一張破桌子上。

環顧四周,我終于明白了家徒四壁這個詞的意義,終于知道“沒有下腳的空”是什麼場景。

采訪過很多窮困潦倒的家庭,這樣的還是第一次。當時,淚就在眼眶裡打轉,胸腔中按捺不住一種想罵娘的沖動……

記得我們是上午十點多到的謝家。謝信營一把火一把火的用地鍋剛做好兩碗米粥,盛到盆中準備冷涼再喝,起身卻不小心打翻了。爺倆的早飯就這樣沒了。

那天,因為接到村民幫他們打的“黨報熱線”求助電話:謝信營實際年齡已經超過六十周歲,可身份證上卻小了五六歲,不能與村裡同齡人一樣領取國家發放的養老金。

經過小編多方調查核實報道,當地派出所終于幫忙把謝信營的年齡更改了過來(此處省略一筐字),每月可以正常領取養老金了。

别人看不上眼的每月幾十塊錢,在他們父子倆眼中,那就是救命的巨款:父親不能斷藥,兒子撿垃圾一天換不了十塊錢……

光陰荏苒,時光不居。轉眼幾年過去了,謝氏父子的生活在我們看來,可能還是貧困的不能再貧困了,但是在我看來,已經與從前相比改變了太多。

多年來,愛心人士何宗雖然是民權人,卻每年逢年過節、有空沒空,擠時間都會去看望謝氏父子,捐款捐物,樂此不疲。不論帶去多少物品,可能謝氏父子倆感受到更多的是關愛和溫暖,來自内心深處的尊重。

一年到頭,又會有幾個人去看看他們爺倆?

慚愧的是,盡管看到何宗經常去看望謝氏父子,我近幾年卻一次也沒有去過了。忙都是借口和理由,今天再次看到何宗發的圖檔,心中生出無限感慨,并約定下次一起同行!������

隻願世間所有的美好,都能如你所願……

媒體人與貧困戶的記憶寫在後面的話:商丘日報甯陵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