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由蔡文勝騙股有感——技術人員,你除了技術,還有啥

  近聞悉,中國著名天使投資人——蔡文勝,對其4399cto曹政股權被稀釋一事,蔡文勝并未否認,他表示自己早已卸任4399董事長職務,股權的事是4399公司内部的事情。其中來龍去脈,作為局外人也不好評論,但程式員們,你們除了技術外,是不是要有另外立足與世界的本領。

  不錯,程式員,本應是一個神聖職業,你們正是利用你們手中武器改變這世界。但是,世界終歸是人的世界,終歸是情感的世界,不是機器的世界。是以了一般做技術的人,顯得與這個世界顯得格格不入。一般喜歡技術的人,就木讷,和機器相處多了,就顯的更加的木讷。被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情社會所抛棄,也很有可能,呗坑蒙拐騙也是理所當然的。是以,技術人員,你除了技術,應該還有啥把。那請提高你的人文修養把!

 

作為一個技術人員,想成為管理者并不難,隻要你堅持這個工作。在國内的氛圍中,當技術人員,在經驗、能力、年齡達到一定層面後,公司都會想辦法提升他的職位,進入管理崗位,如項目經理、研發主管、技術部經理、技術總監等等。很少會有公司能允許一個三十多歲的程式員存在,即便他做着技術工作,也會給他安個什麼大牌的頭銜。

當進入管理崗位後,痛苦就開始了。專業技術人員與技術管理人員,雖然都是技術性工作,前者側重于技術,後則側重于管理,工作性質已經有了明顯差別。相較于技術,管理工作更複雜。管理工作是面對人,技術工作是面對電腦,人比電腦複雜得太多了。沒有學不會的技術,管理則需要歲月曆煉。管理的英語單詞“Manage”,就是男人與歲月的合成詞。

管理性工作,不管你做的有多好,總會有人給你提意見,總會有人不滿意。相比較而言,做技術性工作,真是太幸福了,不用操心,專心至緻,不會有人打擾,做起來也順手,工作成果總會受到大家的贊譽。

當我在做經理後,總是忍不住回過頭來寫代碼,一方面是因為管理能力不足,任務分解不出去,一方面是對他們做的工作不滿意,最主要的還是,寫代碼的感覺實在太幸福了。雖然我現在也寫代碼,但目的已經不是為了體驗幸福,而是覺得作為一個技術方面的管理者,不應該丢棄技術,工作重點已經不是程式編寫。

在那個階段,我非常迷茫,不知道怎麼才能把工作做好,團隊成員整天提意見,公司上司責備多于鼓勵,我的自信心跌到了冰點,甚至有想過放棄管理工作。但說實話,又有些不甘心,也有些中國人官本位思想,畢竟是混到個小上司了,真是再下來了,多沒有面子。

在這個過程中,我看了很多管理的書、管理的講座,始終不得要領。有一次在書店閑逛,看到《沉思錄》随手拿起來翻看,我知道這本書,之前中央上司向社會推薦讀物,溫家寶推薦了《沉思錄》。也就是這一翻,看到了将會影響我終生的一句話(一點兒也不誇張)。

“國王的命運,就是行善事而遭惡譽”。

我毫不猶豫的買下這本書,如果一本書有一句話值得擁有,這幾十塊錢就花值了。

前一段,有個朋友剛當了項目經理,很痛苦,在QQ上向我訴苦。我說,我送你一句話,“國王的命運,就是行善事而遭惡譽”,管理者就要有王的胸懷,不僅要敢于擔當,還要有胸襟承受非議,相信自己是對的,做就是了。幾秒鐘後,他的QQ簽名變成了這句話;幾個月後,說他感覺自己已經可以勝任了。

在我的管理工作中,每次提拔主管時,我都會贈送這句話給他們。我不擔心他們的技術能力,我擔心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其實這句話,有些類似于“走自己路,讓别人去說吧”的意思,但是它更有氣魄。

當剛開始做管理工作時,任務分解是一個讓我非常頭痛的問題。

如何能夠合理的把任務配置設定給團隊成員,讓他們輕松完成,而且又能保證品質,這對我來說,實在是個難以解決的問題。

往往是,任務分解不出去,自己埋頭幹活,團隊進度沒時間把控;要麼就是團隊成員做完工作,不合要求,自己伸手把任務又重做一遍。很顯然,我做得更好,更快。看着程式員們崇拜的目光,也有點小小的成就感。可到頭來,自己累得要死,并沒有落好,還淨落埋怨。

在這個過程中,我着重學習了項目管理,後來還考了一個資訊系統的項目管理師。我很清楚,自己應該高屋建棱,我還自己總結了一句話,“低姿态工作,高視角審視”。事實上,我根本不知道該如何去“高視角”。雖然書上講了很多方法,但操作起來總是不能令自己滿意。

很偶然的,我在圖書館看雜書,看到柳宗元的《梓人傳》,有些感觸,後來上班時無事時,在網又搜這篇文章,仔細的閱讀,還看了很多人的點評。雖然沒有醍醐灌頂吧,但也受用良多。

例如文中所述:

“彼将舍其藝,而專其心智,能知體要欤”

“不炫能,不矜名,不親小勞,不侵衆宮,日與天下英才讨論其大經。如梓人之善運衆工,而不伐藝。”

它說的這些原則,我全違背了,思路不正确,方法再正确也沒有用。

為了規範開發行為,我制訂了很多制度,因為從我自身管理思想上來說,我是崇尚制度化管理的。我學習了很多開發方法、開發模式,研習了很久,但任何一種方法,應用到研發工作中,都是一堆問題。當有人質疑時,我總會引章據典的予以辯論,說得對方無可反駁,其實我也清楚,他是“口服心不服”。

我不知道自己哪裡出了問題,我相信自己學習的東西都是正确的。為什麼就實施不起來呢?

前幾天和一個朋友還在聊這類事情,他也很迷茫,我告訴他,其實我也經曆過這個階段,我建議你有時間看看《韓非子》。我當時就是認真的看了《韓非子》(其實也沒有看完了,至少比以前看得仔細了)之後,才有了較大改觀。

《韓非子》是法家思想經典之作。我們總是以為,法家思想提倡“法”,就是制度化管理。事實上,法家的精髓不僅是“法”,而是包括:法、術、勢。

法,是制度,是條例,也是規範,它有一定的限制性,但它不是為了限制,而是為了規範。

術,是手段,是技巧,例如,當發現别人做得不符合要求時,不要批評,而應該說:“你做得很好,但我認為,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勢,是權力,是職責,例如,韓非子中說,桀纣雖然很壞,但如果不是坐在王的位置上,也不能危害天下;堯舜雖然賢明,如果不是坐在王的位置上,也不能造福天下。

我們評論法家思想,總會說“法太苛”,并舉秦朝失敗的案例,事實上,至從秦朝之後,無論哪個朝代都在延用法家思想,也就是所謂的“儒表法裡”(表面是儒,其實是法)。到了唐朝,則大範圍照搬秦制,為了不讓别人說閑話,柳宗元說了句名言為唐朝開脫,“秦之失,失于政,非失于制”,就是說秦朝的制度是非常好的,是他們管理上出了問題。

應用到我們管理中,制度化是必須的,其次還要考慮管理手段問題,不能完全依靠制度。最後,就是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明确其職責。

關于“法”,我們可以學習别人,甚至照搬。而“術”,則需要因地制異,需要管理藝術。而“勢”,則需要因人而異、量才适用,它不僅需要高超的管理藝術,還要大膽授權、敢于放權。

   這樣,你有了技術,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