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對草蛉可能都不太了解,甚至把它們當害蟲消滅掉了,事實上它是一種捕食性昆蟲,它以多種農業害蟲為食,有些地方大量繁殖和釋放草蛉,可作為一種生物防治手段滅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草嶺又名草蜻蛉,幼蟲叫蚜獅。屬于昆蟲綱的脈翅目。在全世界已知有86屬共1350種,我國常見的有大草蛉、麗草蛉(小草蛉)、中華草蛉、葉色草蛉、亞非草蛉等。由于草蛉能夠有效大量地捕食多種造成毀滅性的農業害蟲,是松蚜、 柳蚜、桃蚜、梨蚜等各類蚜蟲及松幹蚧的重要天敵昆蟲,對森林苗圃果園農田中的蚜蟲蚧殼蟲種群數量的消長起着有效的抑制作用。是以人們廣泛地開展了人工利用草蛉消滅害蟲的工作。
一、草蛉的形态特征
草嶺為全變态昆蟲,一生中有成蟲、幼蟲、卵和蛹四種不同的形态。
(1)成蟲:體形中等、細長、柔弱,一般蟲體和翅脈多為綠色。咀嚼式口器。觸角細長。呈線狀。複眼發達,有金屬光澤。頭部常見黑褐色斑紋,區分為唇基斑、頰斑、中斑、角上斑、角下斑和後頭斑,頭斑的數量和位置是分種的特征。翅二對,膜質透明,前後翅的形狀及脈紋相似,脈紋細而多呈網狀,在邊緣分叉。
(2)幼蟲:多呈紡錘形,體色通常為黃褐色,灰褐色或赤褐色。頭上有黑褐色斑紋,口器為一對強大彎管,前口式,胸部各節生有大小不同的毛瘤。有發達的胸足三對,幼蟲行動活潑。
(3)蛹:裸蛹,黃綠色,橢圓形,長12mm左右, 卷曲在白色絲質繭中。
(4)卵:橢圓形,長徑1mm 左右,一般多呈綠色或草綠色,卵的基部有一根富于彈形的絲柄以絲柄,附着于植物的枝條葉片和樹皮上。
如在棉鈴蟲産卵盛期,每畝棉田放出草蛉卵3 萬至5 萬粒,從卵裡孵出的草蛉幼蟲就能捕食害蟲,四天後效果就很顯著。
二、取食量及方法
草蛉蟲是在卵期和蛹期的草蛉不能取食,捕食主要是在幼蟲和成蟲時期,其中尤以幼蟲期捕食量大,是消滅害蟲的主要時期。草蛉幼蟲長得醜陋,捕食兇猛,蚜獅捕食害蟲或蟲卵,每頭蚜獅一天可以吸食百十頭蚜蟲。草蛉的捕食效率很高,1隻大草蛉幼蟲一生可捕食各類蚜蟲600〜700隻,成蟲捕食500隻左右。1隻普通草蛉幼蟲一生能捕食蚜蟲300〜400隻,葉螨1000餘隻,若捕食介殼蟲可達3000隻以上。1隻中華草蛉1〜3齡幼蟲平均每日最多可分别捕食山楂葉螨若蝸300隻、439隻和719隻。
蚜獅主要的武器是生在頭前方的上、下颚,每當它們發現目标後,就張開上、下颚,把目标緊緊地夾住。 上、下颚上生有可以使消化液流到害蟲體上的細溝,能溶解害蟲身體的液體順着颚上的細溝流到害蟲體上,害蟲身體的組織就會被溶解,而溶解的液體又馬上被蚜獅吸到肚子裡。就這樣,一頭害蟲最後隻剩下了一張空殼。草蛉的成蟲食性有所變化,像中華草蛉、亞非草蛉等就改肉食性為植食性,它們象蜜蜂和蝴蝶一樣,飛舞在花叢之中,吸食植物的花粉和蜜露。這時它們失去了消滅害蟲的能力,而另一些種類的草蛉則堅持肉食習性,仍以害蟲為食,像大草蛉、麗草蛉等,平均一天仍能吃一百多頭蚜蟲。
三、捕食對象
除捕食多種軟體的昆蟲和螨類外,也取食昆蟲排出的蜜露、植物蜜腺的分泌物和花粉等。草蛉作為自然界的一種捕食性天敵,能有效控制蚜蟲、蚧殼蟲、部分害螨等蟲害,但也捕食一小部分益蟲,如雙翅目的食蚜蠅(卵和幼蟲)以及脈翅目的粉蛉(幼蟲和蛹)等,甚至可以同類互相殘殺。
四、草蛉的防治作用
草蛉及其幼蟲是蚜蟲及多種農業害蟲的重要天敵。其防治作用的優點是安全性高,減少了化學農藥的使用,不産生任何環境污染。同時草蛉的廣泛性及持久性建立起強大的生物種群,為防治農田多種蟲害提供了可持續的防護網。然而,草蛉對有機磷敏感,有些農藥對草蛉成蟲的緻死作用較小,但可導緻成蟲不育,對幼蟲和卵有較強的緻死作用,有些農藥對成蟲具有較強的緻死作用。在利用草蛉來防治農業害蟲的時候要注意農藥的使用問題,以免對天敵草蛉造成威脅。要是在果園裡看見草蛉這種昆蟲,可不要再把它當害蟲給消滅了。
安心100 | 田間到舌尖,食以安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