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GSE首期同學雨林科考,近距離觀察思考自然與社會問題

太陽從北回歸線噴薄而出,西雙版納從沉睡中醒來,再次煥發出勃勃生機。gse同學們換上戶外裝備,向雨林進發。

10月28日,gse全球社會企業家項目的雨林科考拉開序幕。作為此次首期開學的拓展環節,gse同學将深入野象谷,觀察亞洲象的行為類型和亞洲象及大型食草動物跟環境的關系;并透過對以番龍眼和千果榄仁為建群種的溝谷雨林的了解,不斷尋求人類社會生态和自然生态的結合點,推動社會與自然的融合。

GSE首期同學雨林科考,近距離觀察思考自然與社會問題

創新破冰與拓展環節

此次拓展,旨在通過了解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價值,激發學員為可持續發展投入企業家特有的精神與智慧。正如昨晚gse項目課前破冰時項目負責人表示:“今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在雲南召開,主題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締造生命共同體。今天,gse首期班也在雲南西雙版納締約,在未來的兩年時間裡,我們将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在一起成為深益家人。"

西雙版納作為gse項目首期班開學地,是深圳國際公益學院教研實踐基地的積極探索。

此地是我國熱帶生态系統儲存最完整的地區,素有“植物王國”“生物基因庫”“植物王國桂冠上的一顆綠寶石”等美稱,除生物多樣性外,西雙版納語言多樣,文化、民族、公益形式的多樣,是經曆、學曆、需求多樣的gse同學更近距離觀察自然與社會問題的視窗。

GSE首期同學雨林科考,近距離觀察思考自然與社會問題

昨晚破冰期間,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專家的帶領下,gse同學對亞洲象和雨林有了初步了解,并通過分組遊戲“為花媒”開始了解自然的智慧。

在這個絢麗斑斓的世界裡,有“花為媒”也有動物“為花媒”。按此規則,現場的gse同學進行分組。火燒花找到了太陽鳥組成火鳥隊;首冠藤找到大蜜蜂組成蜜冠隊;海芋找到食蚜蠅組成海赢隊;山殼骨找到裳鳳蝶組成裳雲隊。

四支隊伍在深圳國際公益學院老師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專家的共同帶領下,準備開啟與象同行的拓展環節。

深入雨林探秘生物多樣性

28日上午,在深圳國際公益學院老師和亞洲象繁育救助中心象爸爸帶領下,與救助象一起進山。

亞洲象被譽為雨林的工程師,也是生态系統中的傘護種,其種群特性、行為習慣牽動着整片區域,而想要保護好亞洲象,了解保護存在的問題和症結,需要更加深入的了解亞洲象。

在盡量不幹擾象群的情況下,gse同學用科學統一的方法進行觀察,每隔一小時做一次記錄,以此培養學員野外跟蹤技巧、觀察及判斷能力,溝通力與表達力,團隊協作能力,并建立科學嚴謹的态度、了解合作精神。

GSE首期同學雨林科考,近距離觀察思考自然與社會問題

走過泥濘,撥開濃密的熱帶植物,野象谷後山西雙版納非常典型的熱帶雨林形态呈現在眼前。這是以番龍眼和千果榄仁為建群種的溝谷雨林,這裡海拔較低、水源充足,他們共同構成了亞洲象适宜栖息的基礎之一。

在象爸爸的帶領下,gse同學開始用科學有趣的方法進一步了解這片森林裡的大樹。測樹高、量胸徑、測樹齡、計算樹冠蓋度……gse同學忙的不亦樂乎。

這一環節通過測量資料可以了解一顆大樹的生長情況,然後結合現有的一些認知去初步認識一棵大樹,了解他們能夠成為大樹、能夠獲得優勢、能夠統領森林的秘密。

或許隻有親身走進這片森林才可能更深度地了解雨林存在的價值,了解生物多樣性的神奇密碼。

關于gse全球社會企業家首期班

秉承聚合社會資源、破解社會發展難題,循環創造更大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使命,gse全球社會企業家項目的同學從四面八方彙聚于深圳國際公益學院。 首期班由63名企業家構成,其中女企業家占38%;他們中有黨的十九大代表、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創新創業人物和先進模範人物、上市公司和龍頭民企實控人等。首期gse同學平均年齡48.9歲,碩士占72.8%,博士占19%;主要來自大灣區、長三角、北京等地區,分布在生物醫藥、能源環保、現代服務等十個領域;其中創始人/董事長占92%、ceo/總經理占8%,境内外上市公司實控人占60.3%。他們立足于中國現實和未來規劃,展開全方位多角度學習,并以實際行動開拓創新,推動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程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