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八卦鏡、飛仙鏡,唐代的小小銅鏡,如何把道家“修仙”融為一體?引言唐代銅鏡“課代表”:八卦鏡與飛仙鏡通過紋飾雕刻,将修仙、長生文化融入銅鏡之中 總結

1975年,中國甘肅廣河齊家坪墓葬出土了一面青銅鏡,素鏡隻有 6 厘米,背面光素無紋,中心鑄有半環狀鈕。這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制作時間最早的青銅鏡,可追溯到四千多年齊家文化時期。這面青銅鏡雖是素鏡,制作工藝較為粗糙,但是它的出現是考古學界和曆史學界銅鏡研究的巨大轉折。齊家文化銅鏡的出現預示着華夏民族使用銅鏡的曆史由來已久,甚至追溯到了銅石并用時期。

八卦鏡、飛仙鏡,唐代的小小銅鏡,如何把道家“修仙”融為一體?引言唐代銅鏡“課代表”:八卦鏡與飛仙鏡通過紋飾雕刻,将修仙、長生文化融入銅鏡之中 總結

齊家文化銅鏡

通過對齊家文化時期出土銅鏡的形狀、紋飾的考察,加上當時青銅器的稀有程度、出土銅鏡的墓葬規格進行分析,認為銅鏡在最初産生的時候,除了可以映照出持鏡人的這一基本功能之外,還蘊含了更多的宗教和神秘功能。道教在産生與發展過程中充分借鑒了銅鏡的這一功能,并加以深化與發展。這種情況在唐代銅鏡的紋樣和形制上表現的更加透徹。

由于李唐王朝自建立起,就格外推行道教,唐高宗時代甚至把《老子》加入科舉試題。皇帝的推行大大推動了唐代道教的發展,上層貴族對道教的推行影響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下層的銅鏡制作工匠當然也受到了影響。在唐代銅鏡中,時常能看到鮮明的道教烙印。

八卦鏡、飛仙鏡,唐代的小小銅鏡,如何把道家“修仙”融為一體?引言唐代銅鏡“課代表”:八卦鏡與飛仙鏡通過紋飾雕刻,将修仙、長生文化融入銅鏡之中 總結

老子圖

唐代銅鏡中的道教文化主要表現的是道教思想的表達,最為典型的就是銅鏡的紋飾和形制。

1、八卦紋銅鏡

八卦紋飾為道教的經典紋飾,在道教研究中,八卦的釋義是所有研究的基礎。八卦是用陰陽表示事物本身變化的一個解釋系統,每一個卦象都有其實際表達。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分别對應天、水、山、雷、風、地、澤,每一個卦象都與自然現象有所關聯。是以日月、星辰、天地、山川、湖澤都是道教所信奉的神明。八卦紋鏡将八卦紋飾镌刻在銅鏡上,意圖通過這種方式消災祈福、延年益壽。

在古代,疾病難以治療,生死聽天由命,在生死面前誰都不能幸免,更何況高高在上的帝王。唐朝時期的高道司馬承祯曾多次向唐玄宗敬獻八卦紋鏡。尤其是名為《上清含象劍鑒圖》的銅鏡,用日月星辰、瑞獸、山川等紋樣裝飾内圈的八卦圖,銘文 “上圓下方,象于天地,中列八卦,備著陰陽,辰星鎮定,日月貞明,周流為水,以名四濱”的祈福之語,深得玄宗皇帝的喜愛。

八卦鏡、飛仙鏡,唐代的小小銅鏡,如何把道家“修仙”融為一體?引言唐代銅鏡“課代表”:八卦鏡與飛仙鏡通過紋飾雕刻,将修仙、長生文化融入銅鏡之中 總結

唐玄宗

總的來說,八卦紋鏡鏡形有三種:方形、圓形和葵花形。根據形制和紋飾可分為五類:

簡單八卦鏡。鏡形通常呈方形,圓鈕,方座,八卦圖案呈方折環繞配置。

荷葉座八卦鏡。鏡形通常呈方形,鈕座為一圓角方形的大荷葉,八卦排列在四周。

百煉八卦鏡。鏡形通常呈亞方形,圓鈕,八卦圖案呈方折線鈕,外刻有銘文。

十二生肖八卦鏡。鏡形有方形和葵花形兩種,主紋内為八卦,外圈裝飾十二生肖,可分二式。

幹支八卦鏡。鏡形通常呈圓形,圓鈕,主紋分為四區,從内向外分别為符策、幹支銘文、八卦圖。

上述五類僅僅是常見的五種唐代八卦紋鏡,另有很多精美罕見的八卦紋鏡,這裡不多加贅述。八卦紋鏡在前代早已出現,但是在唐朝,尤其是盛唐時期發展到頂峰。八卦紋鏡種類之繁多,數量之豐富,離不開李唐王朝對老子思想和道教的推崇。

八卦鏡、飛仙鏡,唐代的小小銅鏡,如何把道家“修仙”融為一體?引言唐代銅鏡“課代表”:八卦鏡與飛仙鏡通過紋飾雕刻,将修仙、長生文化融入銅鏡之中 總結

唐代銅鏡

2、飛仙鏡

飛仙鏡是唐代銅鏡中典型的蘊含濃郁道教色彩,完美呈現道教成仙思想的一類銅鏡。唐代飛仙鏡鏡背仿佛一幅畫卷,通過圖像衆多元素的組合,營造了一種仙家福地,仙人飛舞的景象。并且裝飾有祥雲、仙山、瑞獸、仙鶴、瑞花、奇草等道教神話體系中象征祥瑞的仙家之物。飛仙鏡的核心一般是表現仙人騰空飛行、遨遊雲海的神仙之姿。

飛升成仙恰恰就是道教思想最核心的思想觀念。在道教産生并發展演變的過程中,為了謀求更多的信衆,道教使用更多了能為世俗所接受的人物形象來武裝自己。特别是仙人這類形象,從漢代的羽人發展到唐代的飛仙,表達了古人一脈相承的飛升成仙、永生不死的終生追求,而道教的成功就在于它們迎合了這個思想。

唐代銅鏡中還有一些題材與道教文化息息相關,那就是神話傳說和曆史故事的題材。與其說這是道教原創的故事,也不盡然。這些故事被道教重新诠釋,賦予了他們問道求仙、長生不老的道教觀念,最終變成一種全新的傳說和故事。

八卦鏡、飛仙鏡,唐代的小小銅鏡,如何把道家“修仙”融為一體?引言唐代銅鏡“課代表”:八卦鏡與飛仙鏡通過紋飾雕刻,将修仙、長生文化融入銅鏡之中 總結

飛仙鏡

1、嫦娥奔月及其衍生題材

以“嫦娥奔月”題材為核心的月宮紋鏡也是唐代流行的一種題材。鏡形有圓形、菱花形、葵花形等多種。最常見的“嫦娥奔月”紋飾以鏡背為月宮,中央有一桂樹,兩側分别是飛舞的嫦娥、搗藥的玉兔和蟾蜍。“嫦娥奔月”題材在圖像的各處都表達了追求長生不老的升仙思想。比如嫦娥飛向月亮的原因,神話記載嫦娥吃下了王母的不死之藥,從此獲得長生不死的能力并飄向月亮。比如月亮的陰晴圓缺,從下弦月到滿月,月亮完成了生到死的周期,月亮所蘊含的“不死”思想也和道教思想不謀而合。

在很多唐代銅鏡中“玉兔搗藥”這一題材也十分常見。從“嫦娥奔月”的母題中演化出來的玉兔搗藥圖像,表明追求長生不老的道家理想,而其方法就是通過煉丹得到仙藥,如同玉兔搗藥所表達的涵義。從豐富的“玉兔搗藥”紋銅鏡材料中,可以看到相關題材在唐代的流行,證明道家已經準确把握了人類求仙問道以追求永生的欲望。

八卦鏡、飛仙鏡,唐代的小小銅鏡,如何把道家“修仙”融為一體?引言唐代銅鏡“課代表”:八卦鏡與飛仙鏡通過紋飾雕刻,将修仙、長生文化融入銅鏡之中 總結

嫦娥奔月

2、“真子飛霜”題材

“真子飛霜”鏡之稱源于鏡背上“真子飛霜”的四字銘文。此鏡是唐代銅鏡中的經典,其紋飾為:以鏡鈕為界,右側有一人撫琴,前立案幾,身後有竹林;左側有雙樹并立,前刻一頭鸾鳳;鈕下方刻水中蓮葉将鏡鈕托起;銅鏡的最上方是日出雲海。其形制有葵花形、菱形和圓形三種。鏡鈕有龜鈕和圓鈕兩種。有的“真子飛霜”鏡可依靠外圈的銘文辨認,有的則沒有銘文隻能以紋飾辨認。

根據前輩學者對“真子飛霜”鏡中人物的辨析,一般認為這個人物就是古代著名孝子曾參。從漢代舉孝廉之法開始,漢唐時期統治階級大力推行儒家思想。儒家最重孝道,對有孝行之人極盡褒獎。然而“真子飛霜”鏡蘊含的孝道思想不是出自儒家,而是出自道家。

日出雲海、蓮葉和神龜這三個紋樣給予了一個明确的提示,雲海表示雲海之上有仙山,是修道之人的終極目标——飛升成仙;而神龜則是長壽的象征,這些紋樣共同表現了道教長壽飛升的意蘊。道家所提倡的孝道是通過把孝與修仙飛升聯系起來,認為求長生問道首先要修孝道。因為“有德之人孝心高遠,道合天地,故天不殺道,道不能殺地,故地不埋,如理瓊霜終成金寶。”“真子飛霜”鏡的本質涵義是強調施行孝道就可獲得長生。這個思想戳中了統治者的心理,故而“真子飛霜”的題材在唐代銅鏡中極為流行。

八卦鏡、飛仙鏡,唐代的小小銅鏡,如何把道家“修仙”融為一體?引言唐代銅鏡“課代表”:八卦鏡與飛仙鏡通過紋飾雕刻,将修仙、長生文化融入銅鏡之中 總結

真子飛霜鏡

3、“王子喬吹笙引鳳”題材

“王子喬吹笙引鳳”鏡這一題材描繪的是,一仙人端坐吹笙,引來鳳凰起舞的景象。鏡中的人物一般被解讀為王子喬。《列仙傳》雲:“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凰鳴,遊伊洛間……”根據古籍記載,王子喬是周靈王的長子,及冠後被封為太子。其人極善吹笙,吹奏的樂音好比鳳凰鳴叫,傳說王子喬吹笙還曾引來鳳凰起舞。他曾經在伊水洛水一帶遊曆,在遊曆時遇到一位道士,道士認為他有仙緣,将其指引到一座仙山。最後王子喬在這座山上成仙,駕着仙鶴離去。

是以王子喬這個人物本身就象征飛升成仙,經過道教思想的再解讀,賦予了求長生的功能。一般使用此類銅鏡之人,或是心中有求仙問道之思的人,或是用以祈求長生之人。

唐代銅鏡實際上是道家思想的實物表達。道教在唐代時期發展得到鼎盛,一是與統治者的推崇有關,二是銅鏡這類蘊含道教文化的事物流入世俗,大大推進了道家在各個階級的發展。唐代銅鏡題材和紋飾的豐富離不開道教的盛行,道教的盛行也離不開唐代銅鏡的演變,二者實是互相成就。

八卦鏡、飛仙鏡,唐代的小小銅鏡,如何把道家“修仙”融為一體?引言唐代銅鏡“課代表”:八卦鏡與飛仙鏡通過紋飾雕刻,将修仙、長生文化融入銅鏡之中 總結

王子喬吹笙引鳳

唐代是中國古代銅鏡鑄造的第二個高峰。也是中國宗教發展的鼎盛時期,儒釋道三家同時流行。道教出于信仰競争的需要,賦予了銅鏡更多的宗教教化和精神傳達的功能。道家文化在銅鏡上的具體表達如八卦紋鏡和飛仙鏡的流行,“嫦娥奔月”、“玉兔搗藥”、“真子飛霜”等題材的盛行等等,這些紋樣和題材都是道教文化中的求仙問道、長生不老的思想的寫照,完全滿足人類追求永生的欲望表達。唐代銅鏡中這些全新的題材的出現,也從側面反映了道教在李唐王朝的盛行。

參考文獻:

1、《中國早期銅鏡資料》

2、《淺談唐代銅鏡中的裝飾紋樣》

3、《唐代銅鏡中的道教文化探析》

4、《反樸歸真——道教與人生》

5、《唐代故事鏡研究》

6、《列仙傳校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