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噪音太大,鳥兒無法站立

噪音太大,鳥兒無法站立

上圖:這條西部藍鲱魚在天然氣田的巢箱中保護着它的蛋。由于壓縮機噪音使得無法判斷其環境是否安全,是以它必須在守衛巢穴和為雛雞尋找食物之間做出選擇。資料來源:Nathan Kleist

在本周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一項研究中,由Nathan Kleist上司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三種成年和幼鳥表現出由噪音引起的各種慢性應激症狀,主要是異常的壓力荷爾蒙水準。噪音也會影響幼鴿的健康。

研究人員選擇了三種鳥類,西部藍鳥,山藍鳥和灰喉捕蠅草。在距離噪音源(氣體壓縮機)不同距離的地方設定了24個巢箱,鳥類在那裡築巢。研究人員通過測量一定噪聲梯度内的壓力激素皮質類固醇水準來檢查築巢鳥類的壓力反應。

結果顯示,持續噪音環境中的鳥類表現出與創傷後應激障礙患者非常相似的症狀。噪音越大,三隻鳥的成年和雛雞的皮質類固醇基數水準越低。低皮質類固醇可能是強烈壓力的征兆,身體已經降低了激素的基線水準作為自我保護的手段。

在測試雛雞對突然威脅的反應時,發現與典型的高壓力水準相比,鳥類中的皮質類固醇飙升并緩慢回落到基線水準。這種症狀類似于人類和齧齒動物先前的慢性壓力症狀。

噪音也會影響幼鴿的健康。在最嘈雜的環境中,雛雞變得更小,羽毛發育更少,這可能會降低它們的生存機會。即使是最耐噪音的西方藍鲱魚,由于噪音,孵化率也會降低。根據Guralnick的說法,持續的噪音可能充當"聲學毯子",消除鳥類必須檢測捕食者,競争對手和同一物種的聲音線索。由于無法判斷它們的環境是否安全,母鳥必須在守巢和為雛鳥尋找食物之間做出選擇。并且總是強調,這最終會對身體健康和福祉産生一系列影響。總而言之,噪音會減少動物的栖息地,直接影響它們的健康和最終的數量。

共同作者之一克林特·弗朗西斯(Clint Francis)認為,聽力是脊椎動物(包括人類)的通用監測系統,聽力在進化上可能更保守,是以該研究的結論也可能适用于人類。

這項工作對于保護野生動植物和人類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編譯:易帆 編輯:張萌

資料來源:https://ph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