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生态瀕臨滅絕的印度洋塞昔耳群島,大自然有機會重生

在偏遠的亞達伯拉環礁,黑鳍鲨在淺而溫暖的海水中浸泡,等待漲潮再次填滿瀉湖。攝影:Thomas M. P. Pesak

在生态瀕臨滅絕的印度洋塞昔耳群島,大自然有機會重生

亞達伯拉的巨型陸龜通過前往格蘭德特爾的洞穴來逃避白天的熱浪。從食草動物的栖息地到隐藏在崎岖珊瑚礁中的洞穴,這是一次漫長而笨拙的跋涉。攝影:Thomas M. P. Pesak

在生态瀕臨滅絕的印度洋塞昔耳群島,大自然有機會重生

曾經是漁業和椰子林的商業開發區,私人擁有的聖約瑟夫環礁現在因其海洋生物多樣性和海鳥群落而受到珍視。2014年,該島成為自然保護區,周圍的水域受到拯救我們的海洋基金會的保護。攝影:Thomas M. P. Pesak

在生态瀕臨滅絕的印度洋塞昔耳群島,大自然有機會重生

亞達伯拉是西印度洋僅存的健康椰子蟹種群之一。在其他地方,世界上最大的陸生節肢動物,腿伸展到一米,已被人類吃掉。攝影:Thomas M. P. Pesak

在生态瀕臨滅絕的印度洋塞昔耳群島,大自然有機會重生

在普拉蘭島上的世界遺産瑪伊谷自然保護區,塞昔耳蛞蝓聚集在一起吃巨大的種子花,這是宏偉的原生棕榈樹,在植物世界中産生最大的種子。攝影:Thomas M. P. Pesak

在生态瀕臨滅絕的印度洋塞昔耳群島,大自然有機會重生

巨型基奧林和不會飛的甲蟲在1990年代中期老鼠到達弗雷蓋特假日島時受到威脅。攝影:Thomas M. P. Pesak

在生态瀕臨滅絕的印度洋塞昔耳群島,大自然有機會重生

國際社會的反應使該島回到了無老鼠的天堂。攝影:Thomas M. P. Pesak

在生态瀕臨滅絕的印度洋塞昔耳群島,大自然有機會重生

紅領綠鹦鹉作為寵物被引入塞昔耳。現在,它們已經逃到野外,威脅着國鳥,主要是活躍在普拉蘭島上的塞昔耳黑鹦鹉,合同獵人正試圖消滅入侵者。攝影:Thomas M. P. Pesak

在生态瀕臨滅絕的印度洋塞昔耳群島,大自然有機會重生

豬籠草由裝滿粘液的瓶裝身體制成,并以落入其中的小昆蟲為食。圖中的塞昔耳隻有兩個島嶼在群島中幸存下來。攝影:Thomas M. P. Pesak

在生态瀕臨滅絕的印度洋塞昔耳群島,大自然有機會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