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決戰,解放戰争中遼沈戰役以多打少,為何被稱為關鍵一戰?

三大戰役是中國解放戰争的著名戰役一直處于弱勢的解放軍通過這三場戰役,徹底結束了國民黨在中國的統治。其中遼沈戰役是三大戰役中最先打響的戰争,而雙方負責指揮這場戰役的人,也是國共兩黨中最優秀的将領,共産黨負責這場戰役的是十大元帥之一的林彪,而國民黨則有蔣介石五虎将之一的衛立煌負責,喜歡曆史的朋友不妨點個關注,留下你的精彩評論 一起來分享給朋友們看吧,

大決戰,解放戰争中遼沈戰役以多打少,為何被稱為關鍵一戰?

遼沈戰役

遼沈戰役雖然是解放戰争最先發起的戰役,但是影響力絲毫不比平津戰役和淮海戰役要低,甚至還有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從戰争結果來看,正因為解放軍在這場戰鬥取得了豐碩的戰果,才保證了之後兩場戰役的成功,同時這場戰役也是國共兩黨實力扭轉的開始,遼沈戰役的戰場在東北,在開戰之前雖然雙方都已經經過兩年多的交戰,共産黨也先後打敗了國民黨的多次進攻,但在這一年裡國民黨依舊掌握不少軍事力量,一方面是因為當時南北大部分大城市仍在他們手上,經濟上仍要強于中國;一方面則是美國的援助一直在為國民黨輸血,是以從軍事層面和經濟層面來看,共産黨依舊是比國民黨弱了不少,為此奪取東北就成為了共産黨在1948年的重點目标

大決戰,解放戰争中遼沈戰役以多打少,為何被稱為關鍵一戰?

美國援助國民黨的物資

因為東北是當時中國的重工業基地。是軍工和其他民用工業的主要生産地,在東北尚沒有被解放之前,共産黨大部分的根據地都在農村,經濟結構上以農業和手工業為主,是以共産黨盡管在前兩年取得了不少戰果,但以農村為根據地的實力劃分仍舊太薄弱了,一旦這些根據地全部失去了,共産黨離覆滅就不遠了,因為單是靠拼經濟,國民黨也能耗死當時的共産黨。但如果占領東北,共産黨的經濟就有了後盾,日後與國民黨交戰和發展經濟就更有把握了,而國民黨方面也不乏優秀将才,對東北的重要性也十分了解。東北不僅是中國的工業根基,同時還蘊含大量礦産,經濟上對國民黨也很重要,另外在地理位置上,東北與華北是唇寒齒亡的存在,一旦東北失守,華北也會岌岌可危

大決戰,解放戰争中遼沈戰役以多打少,為何被稱為關鍵一戰?

東北重工業

另外蔣介石當時還表示東北是中國革命的開始,中國30年的革命就是從這裡開始的,誰能占領這個地方,中國革命的勝利就屬于誰,由此可見雖然蔣介石在軍事指揮上卻是不堪入目,尤其喜歡過多幹預前線将領指揮但在戰略眼光上不比任何人差,至少也在水準之上

雙方為了将東北據為己有都派出手上的精兵強将,另外國共兩黨都主張把決戰的第一戰放在東北,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東北對于當時的國共兩黨而言,算是一個真空地帶是以在抗日戰争結束後,雙方都沒有來得及全面控制東北,雙方在開打之前,國共在東北的軍力對比可以說是相差無幾。雖然國民黨控制着沈陽、長春、錦州等諸多大城市,但軍力上卻沒有比共産黨占優,甚至在野戰上還弱于對方,為此負責東北作戰的衛立煌采取了死守大城市的政策,意圖用消耗戰拖死解放軍。這種情況下毛主席更希望盡早結束遼沈戰役,不僅要結束,還要通過這場戰役将東北的國民黨部隊徹底殲滅為後面的兩場戰役做準備,

大決戰,解放戰争中遼沈戰役以多打少,為何被稱為關鍵一戰?

衛立煌在指揮

其實從戰略形勢來看,當時的共産黨比國民黨更等不起,因為一旦解放戰争開打的時間越往後拖,内戰就會演變成持久戰。美蘇很有可能會出兵幹預戰局,一旦這樣的結果出現,中國的結局很有可能就會陷入到北韓半島的局面,形成長久分裂。這并非毛主席當時的杞人憂天,而是最有可能的結果,因為當時美國曾派出27000人駐守在青島,這支部隊算是美國有可能參戰前的前線部隊。而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也曾多次慫恿美國參戰,如果不是國民黨僅用一年就敗光了百萬大軍,因為敗得太快美國來不及準備,估計美國參戰也不過舉手之間的事

大決戰,解放戰争中遼沈戰役以多打少,為何被稱為關鍵一戰?

美軍在中國

是以如何打好遼沈戰役,就成為了毛主席最頭疼的事情,這場戰役的結果是要争取徹底殲滅東北的國民黨軍,而不是單單隻是擊潰了這麼簡單,因為如果東北的國民黨軍隊隻是退出東北,随後又轉到到華北或華東一帶。那麼之後的淮海戰役,共産黨就得對付包括東北主力軍在内的所有國民黨部隊。戰略形勢對共産黨會十分不利,于是與共産黨的進階将領商量一番後,毛主席最開始想讓林彪攻打錦州,直接斷去國民黨撤出東北的後路。以此制造機會将東北國民黨軍各個殲滅

大決戰,解放戰争中遼沈戰役以多打少,為何被稱為關鍵一戰?

林彪在前線

然而這個選擇卻遭到林彪的反對,因為林彪用兵以穩為主,他認為如果直接攻打錦州,因為錦州地理位置在長春之後的緣故,是以行軍必須繞過長春、彰武、阜新等地。這些地區都駐紮着國民黨的軍隊,一旦這些軍隊對共産黨的後勤進行攻擊,共産黨就會陷入腹背受敵的局面,對于擅長運動戰的共産黨而言,就算陷入被包圍的情況。對穿插戰術運用到極緻的解放軍部隊也不是不可能殺出重圍,但這樣一來解放軍的重武器就會是以落到國民黨的手上,之後的仗就無法打了。是以林彪個人建議先打長春,在穩住後路之後才想辦法進攻其他地區,除了林彪以外,幾乎所有的将領在遼沈戰役初期都反對直接攻打錦州因為這一招實在太險了。打赢戰果是巨大,但打輸了風險也是共産黨承受不起。最終在權衡利弊之下,毛主席也不得不同意林彪等人的建議

大決戰,解放戰争中遼沈戰役以多打少,為何被稱為關鍵一戰?

毛主席在延安

随後林彪又開始對長春進行圍困,而負責東北戰事的衛立煌則開始堅持失守,因為當時東北的局勢對衛立煌也很不利,在衛立煌上任之前,蔣介石已經先後任命杜聿明、陳誠擔任東北總司令。但卻依舊無法擋住共産黨的攻勢,而直到衛立煌上台後,東北幾乎變成了共産黨的天下。部分周邊城市幾乎被占據,國民黨有能力控制住的隻有長春、錦州和沈陽,這三個地方是國民黨暫時還能控制東北的根基,随便一個丢失了,東北局勢都會岌岌可危,這也是衛立煌在上任後,不得不選擇死守的原因。

大決戰,解放戰争中遼沈戰役以多打少,為何被稱為關鍵一戰?

遼沈戰役圖

而林彪從1948年7月開始圍困長春到了9月份後,耐心依舊逐漸被耗光,覺得這麼耗下去不是辦法于是決定按照毛主席最初的方案。對錦州的北甯縣發動進攻以此尋找戰機殲滅來援之敵。毛主席見林彪放棄圍困長春于是當即下達新的指令,就以東北野戰軍主力全力進攻,并在衛立煌指揮沈陽和長春部隊支援的時候,尋找機會将其一舉殲滅徹底消滅東北的國民黨主力

大決戰,解放戰争中遼沈戰役以多打少,為何被稱為關鍵一戰?

解放軍炮兵陣地

就這樣林彪率領野戰部隊火速南下,不到幾天的時間就跑到了700公裡,先是将北甯縣打下來,随後要運用穿插戰術消滅錦州的其他城區,實作對錦州的重重包圍。得知這個消息的蔣介石馬上向衛立煌下達指令,要求率領沈陽和長春的部隊支援錦州,然而對于早已打定主意死守三城的衛立煌而言,很自然地拒絕了蔣介石的指令。但出于意料的是,此時身在華北的傅作義,忽然對東北進行增援,這個舉動是所有人沒有想到的。傅作義的參戰給了衛立煌很大的精神鼓勵,原本他擔心自己的兵力打不過共産黨,但如今傅作義願意帶兵支援衛立煌也不敢坐視不管,立即兩路出兵增援錦州,一路負責從彰武出兵切斷對方補給線,一路則是主力直接南下進攻林彪,而傅作義則是水陸并進,進攻北甯縣打通增援錦州的通路

大決戰,解放戰争中遼沈戰役以多打少,為何被稱為關鍵一戰?

傅作義(左)

林彪眼見自己陷入前後包夾的階段,頓時有些扛不住,打算率領傳回長春,但這樣一來東北野戰軍非但會延誤戰機,還會因為忽然撤兵陷入戰略上的被動,因為此時進攻錦州的态勢已經展開。如果忽然撤兵,手下的部隊如何調回來都是個問題,于是當聽到這個消息後的毛主席相當憤怒,連夜給林彪發了兩封電報,詳細講述了進攻錦州的重要性在毛主席看來錦州和沈陽、長春互為依賴的存在,是以即便是進攻錦州這個東北的退路。衛立煌也不敢調動所有的沈陽或長春兵力前去支援,必然要留守一部分的部隊在城裡,以防止沈陽或者長春有失,但如果直接進攻長春,再打錦州沒有了長春的後顧之憂,沈陽兵力将會全力南下,倒是林彪就更難打了

大決戰,解放戰争中遼沈戰役以多打少,為何被稱為關鍵一戰?

遼沈戰役勝利

在毛主席的要求下,林彪也決定孤注一擲将戰争希望全部放在錦州之中,此戰東北野戰軍25萬兵力全部投下,最終用死傷兩萬人的代價拿下錦州,而沒了錦州的東北國民黨也在之後的戰役一步步被共産黨軍殲滅,徹底扭轉了國共的軍力對比和戰略态勢

好啦,今天的視訊到這裡就結束了,歡迎大家在下面留言評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