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凡雷帝是俄羅斯留裡克王朝的伊凡四世的綽号,俄語直譯的意思是“恐怖的伊凡” (Иван Грозный)。他是俄羅斯第一個沙皇,以殘忍好殺,四處擴張而聞名于世。在他統治時期,俄羅斯的領土幾乎擴大了一倍,從280萬平方公裡增加到了540萬平方公裡,版圖超過了同時代的神聖羅馬帝國,一躍成為歐洲面積最大的國家。
在外國人的眼中,喜好擴張的伊凡雷帝往往是負面的形象。例如伊凡雷帝殺子的說法,最早就出自旅居莫斯科的一位天主教傳教士。但是,在俄羅斯人心目中,伊凡雷帝并非是一個惡魔,而是一個光明與黑暗并存的形象。
電影《伊凡雷帝》第一部(1944年)鏡頭,年輕的伊凡在加冕典禮上發表演說
在蘇聯著名導演愛森斯坦拍攝的電影《伊凡雷帝》中,第一幕就是伊凡四世被加冕為全俄羅斯沙皇的情節。伊凡在戴上莫諾馬赫王冠後,接受了金币傾倒在頭上的祝福,然後他發表了一番為整部電影奠定基調的演講。其中有幾句是這樣的:“我們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如今四分五裂,落入外敵之手。我們賴以生存的河流——伏爾加河、道加瓦河、沃爾霍夫河,它們的入海口都被敵人攥在手裡。斯拉夫人的土地,就這樣白白淪陷。那麼,為什麼今天我們還坐視不理?不去收複失地?前兩個羅馬已經覆滅了,而莫斯科、是第三羅馬,再也不會有第四羅馬了,它将永不覆滅!而我,就是第三羅馬無可争議的統治者——莫斯科大公和沙皇[1]。”
此言一出,前來參加典禮的各國使節都十分震驚,教皇使節第一個說道:“教皇是不會贊同的!”神聖羅馬帝國的使節接着喊道:“皇帝陛下也不會答應!(這裡的皇帝指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者)”,然後立陶宛大公國的使節更憤怒地叫道:“歐洲也絕不會允許!”,最後,威尼斯城邦的使節翻了個白眼,小聲對身邊的同伴說:“要是哪天(俄國)變強大了,他們都得承認。”
之後的電影情節是:伊凡推行義務兵役制,設立常備軍,攻打喀山汗國和阿斯特拉罕汗國,粉碎波雅爾大貴族們的叛亂陰謀,為争奪波羅的海出海口而與立陶宛展開了利沃尼亞戰争。這番演講可以說是為他之後的種種行為奠定基調了。盡管西歐對他“四處擴張”非常不滿,但是在他看來,這不是擴張,而是收複失地。
《伊凡雷帝》第二部中的立陶宛大公,其形象被塑造為一個奸險角色
在古代歐洲,斯拉夫人是東歐地區分布最廣的民族,曾經以基輔大公為核心形成了一個共同體——基輔羅斯。但是他們的發展程序被蒙古人的入侵打斷了,在金帳汗國的奴役下,基輔羅斯分裂成了許許多多的城邦式的大公國。較為發達的中歐、西歐人是很看不起斯拉夫人的,認為斯拉夫人是“貧窮、野蠻、落後”的代名詞。到了伊凡雷帝統治時期,盡管俄羅斯人已經擺脫了金帳汗國的奴役統治,但是俄羅斯遠遠不是一個強國。例如,西斯拉夫人所生活的白俄羅斯和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在立陶宛大公國的控制下;與俄羅斯利益攸關的伏爾加河入海口,則在由金帳汗國分裂出來的阿斯特拉罕汗國的控制下。
1994年根據拜占庭帝國末代皇帝侄女佐伊·帕列奧羅格的遺骨複原出的相貌
描繪伊凡三世迎娶索菲亞公主的油畫
對于伊凡本人而言,他說自己“無可争議”的身份,也并非沒有根據。他奶奶是拜占庭末代公主佐伊·帕列奧羅格(後來改為俄羅斯名字“索菲亞”)、東羅馬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她的父親是拜占庭帝國附屬國摩裡亞王國國王托馬斯。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人攻陷,拜占庭帝國就此滅亡。七年後,土耳其人又滅了摩裡亞王國,拜占庭帝國所屬的最後一片土地也就此瓦解。摩裡亞國王托馬斯攜兒女逃亡意大利。1469年,在教皇保羅二世的做媒下,伊凡三世迎娶了托馬斯的女兒佐伊,他的兒子安德烈斯死後無嗣,是以此後俄羅斯才有資格自稱“第三羅馬”,這就是伊凡四世自稱東羅馬帝國正統繼承人的由來。
另外,伊凡雷帝還自稱是金帳汗國的繼承人,如果隻是因為他的祖父伊凡三世曾打敗并促使金帳汗國覆亡,那未免有些可笑。然而事實上,他真的是黃金家族的一員——來自他的母系。他的母親伊蓮娜·格林斯卡娅是金帳汗國貴族馬麥(Мамай)的後裔,而馬麥是金帳汗國創立者孛兒隻斤·術赤的第十代孫。在年代比較早的伊凡雷帝畫像裡,可以看出他有很明顯的蒙古人特征。在清代史料裡,伊凡雷帝也被稱為察罕汗。按照西方貴族尊崇的血統來說,伊凡四世等于一出生就戴着兩頂皇冠,其身份比立陶宛大公、波蘭國王、奧斯曼蘇丹都高貴無比。說他瘋,說他“瘋狂擴張”,從他自己的角度看,反倒認為這些地方原本都屬于自己。
注釋:
[1] 俄語單詞沙皇(царь)其實是凱撒的音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