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力拔山兮氣蓋世:(三)“張楚”為何匆匆覆滅

作者:智者東邪

周文被章邯打垮後,逃出了函谷關,在離關不遠處的曹陽聚攏敗兵。

章邯在把起義軍趕出關後,把住了近七八十年沒動刀兵的函谷關,随後緩了兩個月。這兩個月他幹啥了?

章邯在全力地整軍備戰,在這裡要說一下他的用兵特點:這個人特别穩當。

秦國将領似乎都上過“關中軍校”,都受過系統的培養。他們都有這兩個關鍵的特點:

第一,注重後勤。

指揮大軍作戰,并非一個人發把刀就打仗去了,大軍的糧草來源、民夫的運糧供應、後備兵員的不斷征集、兵器馬匹的打造喂養等,都需要考慮。

章邯這個人極其注重大軍的後勤給養,辎重隻要到位,什麼時候軍心都不會亂。

正如《孫子兵法》中所說的:“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先将自己變得不可戰勝,再談去戰勝别人。

第二,示弱在前。

白起的長平之戰,王翦的滅楚之戰,都是先示弱,而章邯這次的兩個月按兵不動也是這樣。除了整理後勤之外,秦帝國還在各處調兵,“北方長城軍”就開始分兩路呼嘯而來。

王離(王翦之孫)帶着一部軍隊開始西渡黃河,走進山西高原。另一部分開始自秦直道快馬加鞭上章邯這報到。關中進入緊急戰備狀态,漢中、蜀地也開始征兵入關。秦王朝被再次動員起來了。

當然,打土著的“南軍”也送信過去了,隻不過送不過去了。

路太難走了,起義大亂還截斷了通往南方的通道,即便信兒送到了,人家也不見得願意回來,結果南面成“孤軍”了。這段故事也要到漢武帝時代再提了,不過人家“南軍”過得那可是相當滋潤,比“北軍’那可強多了。

章邯在各種示弱,給人封關自守的感覺,讓你懈怠,自己這邊則開動馬達,全力整軍備戰。

兩個月後,章邯的準備工作完畢。大軍東出函谷關,開始了橫掃東方的征程。

那周文的起義軍這兩個月在幹啥呢?

業餘票友和職業将軍的差距不是兩個月就能彌補的。

章邯先是帶隊在曹陽再破起義軍,周文敗走接着跑,逃到了渑池。

這回章邯沒有給他喘氣的機會。十餘日後,章邯追上,攻破渑池,周文自刎,這支起義軍力量四散而去。

打敗周文後,章邯繼續率軍東進,又來解荥陽之圍。此時,起義軍的二号人物吳廣已經因為内部沖突被手下田臧幹掉了。不過,這位田臧還沒來得及感受一下揮斥方遒的感覺,就又被章邯幹掉了,荥陽解圍。

胡亥此時又加派了司馬欣、董翳來做章邯的二、三把手,後來瓜分“三秦”的班底就此産生。

章邯繼續往東南打,大軍一路走一路殺,消滅了所有遇到的“張楚”國的武裝抵抗。這裡名字比較多,但都是小人物,就不給大家列舉了,最後直逼起義軍大學營一-陳邑。

十二月,陳勝被自己的車夫刺殺,車夫拿着他的腦袋到秦國去領賞了。

自大澤鄉起義到土崩瓦解,前後一共六個月的時間,中國曆史上的第一支農民起義軍就這樣成了炮灰。

這也似乎是農民起義的宿命,第一個冒出頭來的鳥,往往容易被亂槍打死。

陳勝的失敗給還幸存着的造反派們敲響了很多警鐘,其中最響的一記就是造反的民心問題,或者說是底蘊問題。

最早,陳勝剛剛占領陳邑準備稱王的時候,大梁的兩位魏國能人張耳和陳馀就建議過,現在是因為秦國殘暴無道,是以才起兵反抗人們才擁護他,但剛剛拿下一個陳邑就要稱王,豈不是暴露了自己的私心?他現在應該遍訪六國後裔,幫他們複國,一方面給秦國增加敵人,另一方面為自己培植黨羽勢力。如果他僅僅在這個小小的陳邑當王,天下人會反感他的,到時候肯定會人心離散。但陳勝沒有聽進去這麼有見識的一番話,還是自封為楚王。

見識這東西,有時候真的決定命運。

并不是說吃西餐連耍十幾把刀叉,紅酒、咖啡如數家珍就是有見識:也不是說所有的超級跑車都玩過就是有見識:也不是說世界那麼大你想看一看,然後你全看了就叫有見識。

見識這東西,其實說到底,就是在大量的理論和實際結合與融會貫通後,明白了事物發展、運作的規律。

換句話說,就是可以根據現有的情況,準确地判斷出來事情未來的走勢。

是以,一個政權的建立與發展,這樣的内在規律和運作流程,陳勝并不了解。

他同樣也不了解在自身弱小時,一定要抓緊時間壯大,并扔出去很多個替死鬼,去和“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腐敗帝國糾纏,為自己争取時間。

等他發現帝國中央政府第一個玩了命找你死磕時,明白過來也晚了。這就是見識問題。

當然還有欲壑難填的問題。

自陳勝到洪秀全,古往今來多少人,全都沒有走出過自身的見識這一關,全都折在了欲望的大深溝裡。能走出來的,全部都成了曆史中的大人物,比如最終收尾秦末大亂的那位泗水亭長劉邦。不過,他還要再緩緩才能上場,眼下的主角是項氏家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