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事珊瑚繁殖研究25年的海洋大學,25日發表了珊瑚繁殖研究的重大發現。他們在腎形真葉珊瑚中發現了一種粉紅色的熒光蛋白,可以保護卵巢卵母細胞的DNA,有助于将來繁殖和再現珊瑚。
全球變暖日趨嚴重,珊瑚數量逐年減少,投入了25年的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珊瑚修複研究,25日由張慶峰會長率研組發表了珊瑚繁殖研究的重大發現。他們發現了一種粉紅色的熒光蛋白,可以保護腎形真葉珊瑚中的珊瑚卵,大概可以保護卵巢卵母細胞的DNA,并有助于在以後的生活中繁殖和繁殖珊瑚。
張慶峰總裁表示,在全球變暖的形勢下,珊瑚正面臨重大危機,珊瑚正在減少,為解決這個問題,研究團隊長期投入到腎形真葉珊瑚研究上。在過去的30年中,全世界約有1,200種石珊瑚,大約三分之一的石珊瑚物種進行了有性繁殖(集體産卵和精子和卵子形成過程),這些都經過了調查和研究,到目前為止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有性繁殖知識。但鮮為人知哪些基因和蛋白質分子參與珊瑚有性繁殖,是以該團隊使用分子生物學來探索珊瑚有性繁殖的機制。
海洋大學表示,每年3月和4月在台灣南部水域,珊瑚集體排卵的場景,都吸引了全國對這一生态事件的關注,在科技部和教育部的資助下,水産養殖教授張慶峰和海洋環境與生态研究所的珊瑚研究小組助理教授, 進入珊瑚繁殖研究,最近在雌性珊瑚中發現了一種粉紅色的熒光蛋白,與珊瑚卵的産生有關,具有抗氧化能力,可以保護珊瑚卵的發育。該研究成果對珊瑚繁殖和繁殖具有重要的學術和應用價值。
張校長表示,為了找到與雌性珊瑚有性繁殖相關的基因,助理教授和學生将非繁殖季節與繁殖季節兩組珊瑚的遺傳群體(此時具有表達功能的基因)進行了比較,發現了紅色熒光蛋白基因。還發現雌性珊瑚卵巢在繁殖季節的卵母細胞具有強烈的粉紅色熒光,并且在早期卵母細胞到後來成熟的卵母細胞中檢測到這種粉紅色熒光蛋白,這表明粉紅色熒光蛋白與産卵有關,并且受精後的珊瑚胚胎也具有粉紅色熒光特性。
此外,研究小組進一步證明了粉紅色熒光蛋白的功能,并發現它具有抗氧化特性。是以推測,這種粉紅色熒光蛋白将保護卵巢卵母細胞的DNA,卵巢蛋白和脂質免受氧化,而粉紅色熒光蛋白在胚胎發育過程中也起着保護胚胎内DNA和脂質免受氧化的作用。
張慶峰總裁強調,研究團隊長期緻力于珊瑚有性繁殖的基礎科學研究,至今已有許多與生殖相關的研究成果領先世界,如生殖細胞标記基因可以知道珊瑚中生殖細胞發育的位置,證明蛋黃蛋白形成的位置, 等等,未來的研究團隊将繼續朝着這個方向研究,并利用這些發現的知識,使珊瑚可以在人工環境中生長,同時生殖細胞可以成熟,并排出精子和卵子,并且為了讓受精卵發育,将來有機會人工繁殖珊瑚,并釋放孵化的珊瑚幼蟲以增加珊瑚種群的數量, 或者為其他珊瑚研究人員提供實驗材料,不再需要破壞珊瑚礁和促進珊瑚礁的再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