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戲曲學院副教授胡娜:平劇大師梅蘭芳變“數字人”,戲曲嘗試“元宇宙”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1992年,美國著名科幻大師尼爾·斯蒂芬森在其小說《雪崩》中首次描述了“元宇宙”。時隔29年,“元宇宙”火了。最近幾天,胡娜線上上線下的學習交流中,感受到文化創意産業從業者、藝術領域都會不約而同地聊起“元宇宙”。于是,這位中國戲曲學院國際文化交流系副教授、中國文化創意産業研究會産業發展部部長,在課堂上與學生們聊了聊“元宇宙”中戲曲、非遺未來的可能性。

中國戲曲學院副教授胡娜:平劇大師梅蘭芳變“數字人”,戲曲嘗試“元宇宙”

中國戲曲學院副教授胡娜

在胡娜看來,“元宇宙”最大的創新,不僅僅是技術的研發運用,也并非是對網文、網遊等“傳統新業态”的改變,而是為戲曲、非遺等傳統行業在生産、傳播、營銷、消費場景及價值實作方面帶來更多可能。原本是高度依賴人的、依賴現場空間的文化生産、消費領域,如果搭上科技的快車道,将改變人們原來對于物我關系的認知。

建構虛拟與現實的通道

當你打開了一款手遊,走進一家古色古香的戲樓,想聽《牡丹亭》或者《梁祝》,還得額外打賞幾百個銅錢,或者購買團購票。即便是在遊戲中采取了售票的模式,戲樓依然人滿為患,大多數玩家甚至被擠打一邊站着聽戲。遊戲中火爆的戲曲場景,讓從事戲曲研究的胡娜深受啟發。

這就是虛拟現實技術與戲曲的融合。此前,一提起虛拟現實、數字化,大家首先将目光聚焦在産品上。但是受疫情影響,大家對于虛拟技術、數字經濟的運用已經不止步于産品,而是經曆了從産品生産、傳播、到管理營運思維以至現在“元宇宙”的出現這樣一種變化發展的過程。我們開始從人與世界的關系去思考科技與文化融合的方向,以及這種科技對于當代社會、世界的影響。

胡娜認為,從文化産業角度而言,元宇宙與此前的虛拟世界、賽博空間相比,最重要的貢獻是建構了一個關聯真實世界與虛拟世界的通道,讓實體世界和數字世界實作互動。“雖然元宇宙可能以技術為支撐,但對于文化産業而言,它最大的價值不僅僅是解決技術問題,而是通過技術研發、運用,改變人們關于物我關系的認知。”

中國戲曲學院副教授胡娜:平劇大師梅蘭芳變“數字人”,戲曲嘗試“元宇宙”

數字梅蘭芳啟動現場

數字化轉型成社會趨勢

其實在胡娜的印象中,數字經濟早已不是新鮮的話題。放之世界,每個國家都把數字經濟提上戰略日程。早在2016年,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規劃》提出,數字創意産業成為要重點培育的5個産值規模達10萬億元級的新支柱産業之一,在國家層面推動數字創意産業的發展。

“疫情加速了人們對科技運用的需求,大家對于科技和文化的結合有了更深的認識,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社會普遍的趨勢。”胡娜說,聯合國宣布将2021年設立為 “國際創意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年”,以展現以新冠疫情以來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技術對人類生活的深刻影響,在此背景之下,“元宇宙”的出現并不突兀,反映的是社會對科技與文化深度結合的思考。

其實以演出行業為例,科技與技術的結合經曆了多個階段,從早期舞台上的聲光電,到移動網際網路對于傳播、營銷方式的改變,再到雲上演出,到文化大資料項目的推進實施,如今,許多院團都在推動一些數字化轉型的項目。

“元宇宙”如果沒有基礎内容的數字化和資料化,不可能真正地呈現出一個健康、豐富、完整的生态。在胡娜看來,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元宇宙是一個大集合的場域,将虛拟與現實進行連結。如果将網絡電影、網遊、網文放進元宇宙,可能輕而易舉,其最大的創新應該是對于傳統文化業态的改變。

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思考

胡娜介紹,戲曲有348個地方劇種,此外還有皮影和木偶,口傳心授是主要的傳承方式,其中大部分劇種都沒有自己的藝術檔案。這種完全靠人去發展、傳播的文化藝術行業,如何搬進“元宇宙”呢?首先,需要對這些戲曲資源進行數字化、資料化、素材化的處理,這是底層邏輯,在儲存梳理的基礎上再進入虛拟世界進行現實和虛拟之間的投射。在此背景之下,科技與文化的關聯,現實和虛拟的投射和互相的映射,是人們研究“元宇宙”的思考方向。

采訪過程中,胡娜向記者介紹了一個名為“數字梅蘭芳”的項目。這個項目為平劇大師梅蘭芳賦予了一個數字人的形象,這個虛拟的人物複原了梅蘭芳的形态、聲音甚至面部表情,可以視為戲曲進入“元宇宙”的一種嘗試。

據了解,“數字梅蘭芳”大師複現項目啟動儀式近日在梅蘭芳大劇院舉行,來自科技界、文藝界的嘉賓共同見證了國内首個“高精度平劇數字人”的驚豔亮相,梅蘭芳先生“孿生數字人”以逼真形态複現。26歲模樣的梅蘭芳先生在大螢幕上現身:“距離我上一次登台已經過去了60多年,沒想到我們又重逢了,要感謝科技的進步,期待我們今後的見面會有更多的形式。”

此外,非遺的版權保護問題由來已久,元宇宙的基礎技術之一就是區塊鍊,而這一技術對于非遺版權的确權、保護大有裨益,以nft藝術為代表的數字生态已經開始對接非遺,會多方面影響非遺的生産、傳播、消費。例如,未來當非遺進入元宇宙之後,觀衆介入非遺的方式發生變化。傳統非遺的消費場景,就是讓傳承人在觀衆面前從事表演或者做手工藝制作,觀衆是被動的。但是在元宇宙之中,觀衆可以自由深度參與非遺内容的創作、生産,做出一個屬于自己的非遺作品,他對于非遺的情感、體驗将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種基于虛拟和現實的疊加,将對傳統文化産業産生強烈的觸動。”胡娜說,“元宇宙”除了提供技術支撐,還有重要的現實與虛拟互相映射的社交屬性,未來非遺或者戲曲的消費形态,有望在“元宇宙”中實作新的突破。戲曲的消費往往很重視在場性,簡單的演出上雲上線往往不能實作這種在場性,而“元宇宙”的出現則提供了這樣一種可能。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是人類不斷認識自我的過程,無法預判“元宇宙”真正到來是什麼時候,或者會走向何方,但是作為“作為文化産業從業者,我希望大家以開放、創新的心态面對新的概念,将基礎夯實,立足文化本體的價值屬性,真正探索促進我們行業的發展和轉型。在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時代,真正實作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元宇宙”對于文化行業而言,是挑戰更是機遇。”

<b>【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b>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