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褐黃球須刺蛾scopelodes testacea butler,屬鱗翅目,刺蛾科。
【寄主】香蕉、大蕉、橄榄等果樹。
【為害狀】幼蟲群集于葉背取食,二至四齡噬食葉片下表皮和葉肉,留下半透明的上表皮,五齡後從葉緣向内咬食葉片。八齡後則分散取食,芭蕉科植物葉片被害後僅留主脈。
【形态特征】成蟲 雌成蟲體長18~23mm,翅展26~30mm;體黃褐色,複眼黑色;觸角較長,近基部約3/5部分為絲狀,其餘部分單栉齒狀;前翅黃褐色具閃光鱗片,後翅淡黃色,近翅緣色較深。雄成蟲體長18~22mm,翅展20~23mm;觸角較短,基部約1/3部分為雙栉齒狀,其餘部分單栉齒狀;前翅灰暗褐色,後翅灰黃褐色。雌雄蛾的腹部均為黃色。卵 橢圓形,黃色,具光澤。幼蟲 老熟幼蟲長橢圓形,長40~46mm,寬20~22mm;體黃綠至翠綠色,腹面淺黃色,頭淺黃褐色,體枝刺叢發達、密生,所有刺毛的端部黑褐色;中、後胸及第一至第七腹節背中線兩側各有一個靛藍色斑點,藍色斑後面有一淺黃色扁圓形框,框與背線構成近“中”字形斑。第一至第六腹節側面各有一個近長橢圓形稍向後傾斜的靛藍色斑。繭 長橢圓形,污黃至黑褐色,長20~23mm。蛹 淺黃色,長約20.2mm。
【生活習性】廣州地區一年發生2代,以老熟幼蟲結繭越冬。越冬代成蟲5月上中旬出現,第一代幼蟲發生期在5月下旬至6月底,6月下旬開始結繭,8月中旬陸續化蛹。第一代成蟲8月中旬開始出現,8月下旬至9月上旬為羽化高峰。第二代卵在8月中旬出現,8月中旬至11月下旬均見第二代幼蟲為害。成蟲有趨光性,夜晚羽化,羽化當天交尾産卵。卵産在葉片背面或正面,呈魚鱗狀排列,蠟黃色,具光澤。
【防治方法】參照扁刺蛾防治。①結合冬耕施肥,将樹幹周圍的落葉及表土埋入施肥溝底,殺死越冬幼蟲。②利用黑光燈或頻振式殺蟲燈誘捕成蟲。③低齡幼蟲期用每克含100億個活孢子的青蟲菌500~1000倍液進行防治。也可選用: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功夫)乳油2000~2500倍液、25%滅幼脲懸浮劑1500倍液、20%蟲酰肼懸浮劑1500~2000倍液噴霧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