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世修譜乃常事,五台韓氏屬有圖軸無字譜。在全國修譜大潮的帶動下,于二〇〇四年“7.28”在五台縣城召開了修譜動員大會,之後即開展了修撰五台韓氏族譜的工作。
華夏韓姓首源于軒轅黃帝嫡孫韓流,自此“韓”字、韓姓、韓流氏族相伴而生,而且颛顼帝(高陽)又是韓流之子,可謂榮耀也。在上古、夏、商、周即有韓哀、韓浞、韓終、韓經、韓衆、韓荀、韓房、韓服(公元前703年巴國行人)等衆多韓姓重要曆史人物相繼出現。周朝初,周武王第五子韓叔被封為古南韓之侯(該南韓都在陝西韓城,黃河兩岸均有其屬地),即史稱中中韓侯,他是古南韓之始封侯,上下韓侯則為該南韓最末之侯,此南韓存續越300年之久;接着晉國有韓武子(萬)、韓赇伯、韓簡、韓子與、韓獻子(厥)、韓宣子(起)、韓貞子(須)、韓簡子(不信)、韓莊子(庚)、韓康子(虎)、韓武子(啟章)及韓帶、韓邢等晉國大夫相繼發展起來;公元前424年韓武子(啟章)開創了春秋戰國七雄之一的南韓。該南韓曆有韓景侯、韓烈侯、韓文侯、韓哀侯、韓懿侯、韓昭侯、韓宣惠王、韓襄王、韓厘王、韓桓惠王、韓王安先後執政共174年之久。吾韓氏先後發展形成晉陽世系,穎川世系,南陽世系,昌黎世系及三原,陽夏等世系。唐代後,昌黎世系又發展了相州世系、長安世系等,人文人丁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先後有唐宋十幾位宰相輔佐帝王,為保家衛國、安定團結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宋朝由于家族的南遷,又相繼發展形成聖水頭、磁州、蕭山、羊山、潤州、平遠、海南等世系,覆寫華夏廣大地區。足見韓姓曆史悠久,經曆輝煌,名人輩出,泱泱大族構成了光輝的韓姓史。
五台韓氏先祖為北宋宰相魏郡王韓琦公之後裔,即琦公第五子粹彥,粹公第十子韓和,和公第四子竟胄,竟公第四子韓泰,泰公即聖水頭韓氏始祖,他于宋末元初遷徙至繁峙縣聖水頭村繁衍發展,晉北數十縣、市皆有其後裔生息發展。泰公傳人,始祖韓瓊于明朝初年遷至五台縣西峽村定居發展,中股彥倫,西股彥士,南股彥高(含毛家莊、東峽韓氏),秀峰村韓重陽支相繼發展起來。瓊公之裔韓道信遷至小插箭定居,并于清朝中葉道信子孫韓步成在三教神,韓步金在張老溝,分别定居逐漸發展起來,寨裡村、五級村韓氏均屬韓瓊之裔。老裡西韓氏亦為西峽韓瓊之裔。團城始祖韓靈公于明正統十四年(1436年)由聖水頭遷至團城立業發展,鐵堡韓臯支亦為聖水頭泰公之裔;本縣另一支系為盂縣韓仁甫之裔,這一支系很可能也是韓泰之裔,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由朔州移民至盂縣沙湖灘,仁甫之裔,始祖韓選元(字林之)率子遷至環椿坪,長子九我居國都殿,次子九如(九有)居沙崕村,三子九臯居環椿坪,四子九思遷至西峽村發展。西河村韓士續、韓明有兩支系均由沙湖灘遷來,東山村韓演和國都殿韓茂安支系、高洪口韓旺及王秀溝、旺盛莊、屋腔、大南貝各支均由盂縣分别遷來發展的。縱觀韓氏族人忠勇愛國,勤儉持家,為家族、為社會的發展進步不懈奮鬥,湧現出許多傑出人才。自抗日戰争以來,出現縣、團以上幹部100餘名,烈士42位,科、營以下幹部、勞工職員、教師、軍隊幹部、企業幹部、民營經濟者等大有人在。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韓先楚、韓啟德,知名人士宋慶齡、宋美齡、韓芝俊(華國鋒夫人)三夫人均屬本支近宗親,這既是先祖盛德之傳承,又是為國家做出的貢獻。
家譜是宣傳祖德之教義,教育後人熱愛祖國之典範。譜者記錄家族發展的簿冊,建譜的意義在于:有利于傳承祖德,有利于尋根問祖,有利于和親睦族,有利于發展家族和地方經濟,有利于建構和諧社會。敬祖必知祖,知祖需有譜,通常每三十年修一次譜。望衆宗親揚德行善,孝親敬祖,和睦團結,勤勞緻富,善養子女,遵紀守法,愛國奉獻,為建設小康社會奮發努力。
韓琦公二十八世孫 崇義謹識
2006年7月28日
五台韓氏族譜 [上下卷]
作者:韓崇義主編 ; 韓光理...[等]副主編 ; 韓清理...[等]編輯
摘要:
本譜資訊:
合1冊(694頁) : 插圖, 世系表, 肖像
上古源祖 : 韓流
黃帝嫡孫, 昌意之子
受姓祖 : 韓武子,名萬
中州一世祖 : (唐) 韓朏,字元明,号中峰
宗祖 : (宋) 韓琦,字稚圭,号贛叟
聖水頭始祖 : (宋元之際) 韓泰
竟冑公第四子
琦公四世孫
五台始遷祖 : 韓瓊
下有四子 : 韓彥倫(中股) ; 韓彥士(西股) ; 韓彥高(南股)
西股支祖 : 韓朝安 ; 韓朝明
彥士公曾孫
南股支祖 : 韓子陽
彥高公之子
秀峰村支祖 : 韓重陽
派祖 : (清) 韓道信
琦公23世孫
三教神支祖 : 韓步成
道信公之孫
張老溝支祖 : 韓步金
小插箭支祖 : 韓命勞
下傳三子 : 韓玉榮 ; 韓玉富 ; 韓玉貴
環椿坪始祖 : 韓選元,字林之
下有四子 : 韓九我(居國都殿) ; 韓九如(居沙崖村) ; 韓九臯(居黃瑃坪) ; 韓九思(居西峽村)
散居地 : 山西省五台縣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