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大嫂過年好,你是我的爺,我是你的兒。”
中國電影百年對于《鬼子來了》這部電影曾經有一個這樣的評價:
若幹年之後,當人們回顧這一時期的國産電影,可以幸運地舒一口氣——
總有一部電影能夠承載它的光榮。

01,
在21年前,姜文用了48萬卷電影膠卷拍攝了一部《鬼子來了》。
為此,他還專門從美國進口了一台特殊的錄影機,結果投資算下來,比原本的預算還要多出了30%。
這部電影一舉拿下了2000年的戛納評委會大獎,至今在豆瓣上仍然有9.3分的天花闆評分。
就連法國的《新觀察家》也對這部電影給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評價:這是一部沒有一絲一毫和中國電影相類似的作品,是一部迎難而上的電影。
喜歡這部電影的觀衆們看完之後,都會大呼一聲“好片子”,想方設法把它安利給身邊人;
而不喜歡這部電影的觀衆們,會嗤之以鼻,然而,相同的是,他們也會推薦給身邊的人去觀看。
電影雖然是好片子,但是它價值取向和主旋律電影相悖,縱然榮獲大獎,但是也隻能夠存在于觀衆們的硬碟之中,被封殺的相當徹底。
演而優則導,在《陽光燦爛的日子》之後,姜文又用了這樣一部電影奠定了自己在影壇上的特殊位置。
隻可惜的是,20多年了,我們隻出了一個姜文。
故事根據尤鳳偉的小說《生存》改編。
抗日戰争末期,河北山海關附近的一座小村子,名叫挂甲台,因為一個人的到來,改變了這裡所有人的命運。
故事的主人公是姜文飾演的村民馬大三,在一天夜裡,有一個人拿着槍指着他,給他送來了兩個”麻袋”。
這個人告訴馬大三,讓他好好看管,自己在八天之後會來“取貨”。
馬大三踉踉跄跄,他打開了這兩個麻袋,卻發現了裡面裝着兩個人。
一個是一名叫做花屋小三郎的日本士兵,另外一位,則是一位翻譯官。
馬大三被吓得不輕,急忙叫來了村子裡德高望重的幾位村民,一同商量怎麼辦。
村民們商議把這兩個人處死,以免更多的禍害和麻煩。
這兩個俘虜,花屋決定以死殉國,想要進一步激怒馬大三他們,于是讓翻譯官教他幾句罵人的話。
而那一位翻譯官卻求生心切,卻教他了幾句認慫和求饒的話。
也就是那兩句“大哥大嫂過年好,你是我的爺,我是你的兒”。
等到馬大三夫婦出現的時候,這個日本兵就怒氣沖沖地沖着他們夫妻嚷嚷着一句話。
這是電影中最大的一個笑點,相信看過這部電影的,到了此時都憋不住笑了吧。
這也是姜文的厲害之處,總是能夠出其不意。
通過了幽默氛圍來反襯結局的悲慘。
于是了,馬大三就給這個日本兵解釋說,如果“我是你的爺”,那你也應該是我的孫子啊,怎麼能成我的兒子呢?
這也暴露了以馬大三為首的村民們“以德報德”的思想。
看到日本兵“服軟”了,他們也想要好好照看這兩個人。
他們找來了自己都舍不得吃的白面,給他們包了餃子,還喂他吃。
熱心款待收留了半年時間,日本兵決定報答馬大三他們的救命之恩。
他提出,讓他們把自己交給憲兵隊,而憲兵隊則送他們兩車糧食作為答謝。
于是,單純善良的村民們也就相信了日本兵說的話,他們歡欣雀躍,甚至為自己所做的“善事”而得意,而全然不知道,這是“引狼入室”。
02,
到了憲兵隊之後,隊長酒冢覺得這是有辱他們的武士道精神,内心不爽,但是還是同意了送給他們糧食,還加了倍。
村民們太高興了,他們和日本兵把酒言歡,表演節目,一起慶祝。
這個時候,才是悲劇的開始,整個小村子都成為了屠場。
自己的善意之舉,沒有換來回報,卻等到的是滅頂之災。
觀衆們也許會感慨,馬大三他們到底是善良還是愚呢?
中國人自古講究禮尚往來,以德報德,這是我們的幾千年的禮數。
馬大三自以為用善意去款待他們,他們也會用同樣的方式來報恩。
他們不知道的是,在鬼子的眼中,哪有什麼恩情,隻有高貴和低劣,他們隻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這樣的思想又何止是馬大三一人的想法,他代表的是千千萬萬個群眾。
這個問題是全人類共有的。
哪怕是出身武士的日本導演黑澤明,曾經在自己的電影《七武士》中,也有關于日本農民現狀的描寫。
主角菊千代是一位冒充武士的農民,他對着想要殺掉村民的武士控訴:
“一本正經的面孔,一個勁地低頭行禮,可是淨撒謊!哪裡有打仗,他們馬上做竹紮槍,準備捅死打敗仗的武士們。”
03,
姜文的黑色幽默無處不在。
觀衆們在觀影環節幾乎是從頭笑到尾。
然而,到了最後一刻,所有的悲劇出現時候,觀衆們才恍然大悟,一切的喜劇,都是在為後面的悲劇做鋪墊。
馬大三被處死,而舉起刺刀的,正是自己一心營救,還喂他飯吃的花屋。
這一把刺刀,何止是砍在了馬大三的頭上,也是刺在了觀衆的心裡。
值得一提的是,電影從頭到尾,都是黑白色的, 而最後一抹卻用了紅色。
很紮心醒目的紅色。
在姜文看來,就為了最後的一抹紅色,全片都使用黑白色也是值得的。
2000年,國産電影早就不會為拍攝電影的資金而捉襟見肘不得不使用黑白片了,很明顯,姜文是有心這樣做的。
全片的黑白基調,既可以給觀衆們帶來心理上的壓迫感,還可以反映當時的時代——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整個世界哪有一絲色彩?
一向很硬氣的姜文,談到了拍攝這一部電影的初衷。
他表示,自己就是想要通過這部電影來告訴大家:
“面對惡人,我們不能無端地報以善良”,也要告訴日本觀衆,“你們要面對真正的曆史,這個别想再否認”。
還是一如既往的霸氣和犀利。
姜文是一位有着特殊意義的導演,無數國際大獎加持的他,從演員到導演的蛻變,也代表了一個時代。
在《末代皇後》中,他将一位配角演繹成為了主角。
在《關雲長》中,他飾演霸氣的曹操,卻搶了主角的戲。
在《紅高粱》中,為了更好地塑造好“我爺爺“這個角色,他和張藝謀從早吵到晚,毫不妥協。
正是這一份強勢,這種對于專業極緻的追求和敬畏,才讓他在自己的舞台上肆意揮灑自我,完全不在意外界的看法。
如果說他強勢和自我,那我倒是希望,所有的電影人,都能夠這樣一份自我和較真。
很幸運,國産電影出了姜文這樣的鬼才導演。
很遺憾,如今再也找不到第二個姜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