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菲利普·津巴多教授的人生是傳奇的一生。
菲利普· 津巴多教授(philip zimbardo)的人生是傳奇的一生。他是一個從美國紐約黑社會猖獗的街區走出來的意大利移民的孩子,最終成為全球最知名大學的頂尖教授,還娶了伯克利加州大學社科學院院長美麗的女兒為妻;他出版了不少暢銷書,當上本領域的最高上司,成為最有名的社會心理學家,拍攝的實驗記錄片裡還過了一把電影明星的瘾。津巴多是劃時代性的人物,即便按照今天九零後、零零後的标準,也絕對是妥妥的後現代網紅一枚。
津巴多b站評論區
津巴多教授畢生的心理學研究其實也是在告誡我們要不斷突破各種局限與極限:
每個人在很多時候都會被各種心靈的牢籠困住,盡管在多數情況下人們沒有意識(或者不願承認)牢籠的存在,但事實上卻不斷受到它們的影響與困擾。從心靈的囚徒到成長的英雄不僅是可能的,也是肯定可以的。這個化繭成蝶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人不斷突破心靈牢籠的最重要的生命體驗曆程。一個人從中得到成長、得以成熟,并找到生活意義與價值。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打破心靈的牢籠成為那個平凡的英雄。
津巴多寫給自己的墓志銘
通過深刻了解津巴多教授的思想,我們能夠更加清晰地了解到我們的心為何所困。
津巴多教授最有影響的研究,也是幾乎每一個學習過心理學的人都知道的,就是他在斯坦福大學心理學系的實驗室裡完成那個知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1971年的夏天,津巴多教授十分大膽而有創意的将斯坦福大學心理系的大樓——喬登樓的地下室改造成了一個模拟的監獄。他從報名參加實驗的學生中挑選出24名身心健康、遵紀守法、情緒穩定的年輕人。這些年輕人被随機分成三組:9名犯人、9名看守、6名候補。津巴多教授原本的計劃是觀察“囚犯和看守”這兩組人在接下來的2周(14天)時間裡,他們在生理、心理和行為方面的變化。但沒想到這樣一個簡單的人為角色的分工,居然在不到1周的6天時間裡,就讓那些富裕的中産階級的孩子,真的相信了自己是“看守或囚犯”。更讓人震驚的是,那些承擔了看守職務的人,開始在情緒上和身體上虐待那些囚犯!而那些扮演囚犯角色的年輕人,開始對權威表現出反抗、服從,然後是郁悶和抑郁的狀态,甚至出現了嚴重的自殺的傾向。一場用于實驗的“假戲”居然成為了現代心理學科研有史以來最為讓人不可異議的“真做”。
這種出人意料的結果,使得津巴多教授當時的戀人,剛剛拿到伯克利加州大學助理教授職務的馬斯拉奇瞠目結舌。她毫不猶豫的出面,要求津巴多終止這個實驗。因為,連津巴多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做為實驗設計者的他事實上已經成為了那個主宰實驗情境的高高在上的裁判。津巴多後來在《路西法效應》一書中也承認自己當時入戲很深,是馬斯拉奇警醒了他,是以,他聽從了戀人的建議,立刻終止了這個實驗。也是以,備受争議的“斯坦福監獄實驗”成為心理學曆史上一個沒有完成的研究。
雖然“斯坦福監獄實驗”沒有最終完成,但即便如此,這個實驗也已經突破了當時人們的認知極限。“環境可以緩慢地改變一個人,而情景卻可以馬上改變一個人。一個善良的天使也可能在特殊的情景下變成恐怖的魔鬼。”津巴多教授的“斯坦福監獄實驗”徹底而無情地揭示了赤裸裸的“人性的脆弱”,生動地說明了“人在擁有權力之後,這種權威感對自己和其他人的重大影響與改變。”與此同時,“斯坦福監獄實驗”還在某種程度上證明——“在團體表現出對權威的遵從和溫順之後,個體的行為和心理将會受到何種重大的影響……”
情境影響下角色行為的驚人變化在國際上引發了激烈的讨論,“斯坦福監獄實驗”已經不僅僅是一項用嚴格實驗方法論證情境對人類行為影響的心理學實驗,它讓人們重新開始思考善意與惡行與環境的内在聯系。由于“斯坦福監獄實驗”誕生後幾十年經受住了時間與跨文化的各種檢驗被證明是卓有建樹的,2011年美國science雜志特别發表文章來紀念這個著名的實驗。
“斯坦福監獄實驗”與津巴多的偉大,是因為他與他的實驗共同所關注的是“人性永恒”的問題。比如:
是什麼讓一個人變得邪惡?
一個好人有時是不是也會幹壞事?
如果好人也能變壞的話,那又是什麼使人們越過那條邊界?
而津巴多的實驗恰好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這些敏感的問題。我們目前起碼可以知道,處境可以極大地影響一個好人,讓他變得邪惡。權力如果不加控制,也會對其他人包括我們自己,産生巨大的傷害。甚至津巴多本人,在這個實驗中,由于自己工作的需求,而忽視了實驗參加者可能遭受的心理傷害。是以,我們要感謝馬斯拉奇教授敏銳地覺察到該研究可能對這些參加者造成的影響(——我後來有幸成為馬斯拉奇教授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系的同僚;她作為我們的副教務長,也曾關心、照顧我的工作和成長)。
反觀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看到類似“斯坦福監獄實驗”的場景。尤其是當人們喪失了自我的意識、自我的判斷、自我的良知時,我們很容易被他人、形勢、環境等大趨勢所驅動。根據津巴多教授多年的研究,他在2007年出版了《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lucifer effect: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一書。“路西法”是光之守護者,曾經是上帝最寵愛的大天使,但是由于他挑戰上帝的權威,帶領一群堕落的天使投身地獄,最終成為上帝的對手——魔鬼撒旦。 這一個悲情的故事,但也是用神話方式傳達出與“斯坦福監獄實驗”類似的資訊。這警示着人類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與所做所為,不要因為這些失控的錯誤、無知、傲慢與偏見而讓自己或他人從“路西法”變成“魔鬼撒旦”。
“羞怯”現象是津巴多教授研究的另一個重要領域。在研究“羞怯”的原因時,津巴多教授發現實際生活中,“羞怯”人群遠比我們想象的多得多,而且這個比例随時間推移而呈上升趨勢。
通過津巴多的研究,我們發現曾經的“害羞”意味着一個人不太知道如何與人交流而表現出一種膽怯感。而随着時代的發展,“害羞”愈加向“不願意與人交流”的主觀态度與價值取向方面演化。電子産品的出現,似乎成為人們不與他人交流的最好借口,特别是很多青少年,他們沉溺于電子遊戲與網絡視訊,迷失在虛拟的空間與情節中,喪失了大量現實生活中與家長、夥伴面對面交流的機會。
越是這樣,他們越封閉自己,越顯得孤獨,越缺乏在人際中進行社會性學習和鍛煉的機會。也正因如此,很多人開始變得“羞怯”,變得“孤獨”、變得“冷漠”,也變得更加“退縮”。
他們無法克服内在的“羞怯感”,學會了隐藏在人群中觀望,他們的存在感追求不再是人前高光,而是背後躲藏。這是現代化的一個陷阱,也是現代人一個不得不需要認真面對與解決的心理遮蔽。
在此推薦大家閱讀津巴多的另一本著作《不再害羞》
豐盛而燦爛的生命總比幹涸脆弱的生命更加美好,那麼如何讓人們超越社會角色和社會期望對人們産生的負面影響?有什麼方法能讓人們靜下心來,扪心自問,堅守信仰?針對這些“世紀問題”,津巴多教授提出了“10步法”,用來幫助人們戰勝類似“惡魔”的影響。
一,承認錯誤
讓我們接受“人皆有過”這句話,隻有能意識到自己也有可能犯錯誤,我們才有可能擺脫惡魔的控制。
二,獨立思考
一定要多去覺察自己的經曆、行為和人生,就像我們中國人經常提醒的要“吾日三省吾身”。
三,擔當責任
無論如何,我們要為自己的決定和行動承擔自己的責任,而不隻是去責備外人和環境;因為所有人類的行為,都會受到内、外因互動作用的影響。而一旦否認自己的責任,我們就無法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來得到進步。
四,做最好的自己
首先我們應不忘初心,始終保持自己的良知;同時,我們應釋放關于自己的資訊,進而去匿名化的社會狀态,但要注意避免給人産生負面的刻闆印象。
五,尊重正義的權威,而不是邪惡的權威
我們尊重權威的權利和位置,但不一定非得尊重權威位置上的人。因為不是所有的權力、權威、專家和機構都是正義的,很多自私的人會利用這些正義的機構,去做自己邪惡的事情。是以,我們一定要把機構和代表機構的人區分開來;而這種區分人和事的态度也是保持自己理性特别重要的思維能力。
六,融入群體,但保持自己的獨立性
千萬不能為了迎合别人,喪失自己的人格、尊嚴和獨立精神。
七,始終保持對所謂“成規”的警惕
也就是說,要意識到可能會有人讓我們的心理、思維和行為進入到某種特定的模式和架構之中。俗話說得好:“防人之心不可無,害人之心不可有”,這就要求我們保持“避免被别人利用”的一種警覺。
八,保持最佳的時間觀念
别太想近處,但也不要想得太遠;而是以最佳的、平衡的時間觀念,不虛幻末來、也不沉迷過去。
九,不能為了假象的迷惑,而犧牲人合理的權利和自由
要特别小心,有人用恐懼、憤怒、威脅等各種吓唬人的事故和場景來迷惑我們,控制我們。任何時候,人的尊嚴、自由和幸福都是人最重要的生命着眼點。
十,反抗任何不公
權利,應該為公民所用,而不隻是讓公民服從權力。這種簡單的道理,往往在當今世界很多地方被忽視。我們要珍惜自己所享有的制度,警惕别有用心的人用此所做的文章,以圖達到阻礙我們合理發展與實作民族複興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