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餘生的陪伴都給你!浙江一對夫妻45年如一日照顧癱兒不言棄

杭州日報訊 每天清晨6點多,德清縣鐘管鎮三墩村村民楊水章和老伴楊愛琴,會準時聽見兒子房間傳來“咿咿呀呀”的叫聲。

楊水章利索地幫兒子楊忠偉穿上衣褲,從床上用力抱到竹椅上,楊愛琴則匆匆端來痰盂,放到兒子的褲裆底下,等兒子接完大便後,她忙着給他擦屁股,将痰盂清理幹淨。

這時,一身松快的楊忠偉則滿意地蹬着可以滑動的竹椅,開始在屋子裡轉悠。不一會兒,母親楊愛琴就端着早飯,一口一口地喂他吃。

這一系列照顧嬰兒般的日常流程,年過七旬的楊水章老夫婦已經堅持了45年時間。兒子楊忠偉從小四肢癱瘓,不會說話,不能走路,生活也無法自理。但因為有了父母幾十年如一日的照料,如今已是中年的他,依然過着無憂無慮的“孩童”時光。

一個長不大的孩子

走進位于鐘管鎮三墩村楊介村組的楊水章家,破敗的老屋還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建築風格,堂屋已塌了大半,再往裡走,餐廳與天井,狹小逼仄。

1977年,楊水章與妻子結婚。1978年,大兒子楊忠偉的出生給這個家庭帶來了欣喜。但是這份喜悅是短暫的,随着兒子的漸漸長大,夫妻二人發現兒子不能和其他的孩子有點不一樣。

“兒子五月個月大時,别的同齡嬰兒已經能将雙腿蹬起來,但是我兒子的雙腿就像沒力氣似的。”楊水章夫婦一開始以為兒子長得慢,等到一歲大,别的小孩已經蹒跚學步時,楊忠偉的腿依然無法站立。

夫妻倆抱着兒子焦急地趕往杭州的醫院進行治療,但受限于當時的醫療條件,幾次奔波,求醫問藥,但兒子的病毫無起色。

“已經長到1歲多了,怎麼舍得扔掉他!”回憶起當年的往事,楊水章歎了口氣,夫妻倆把兒子抱回了家,從此開始了日複一日照顧他的日子。看到鄰居家的小孩滿地撒歡,自己的兒子卻癱瘓在床,夫妻倆心裡很苦,但對兒子的疼愛卻分毫沒有減少。

楊忠偉的四肢神經功能不全,肢體畸形,穿衣服也是一件技術活。“要先從右手開始套,再穿到左手,褲子則一年四季都是開裆褲,為了防止大小便失禁拉在褲子上。”楊愛琴看着自己45歲的兒子,仍然像看着一個沒長大的嬰兒一樣。

一把特殊的輪椅

在楊忠偉7歲時,楊水章發現兒子的雙腿尚有些力氣,可以蹬着活動,于是自己設計和制作了一款竹制輪椅,一個長方體的竹椅,配上四個月餅大小的軸承作為輪子,竹椅的寬大與軸承的細小顯得有些“虎頭蛇尾”。

但這個父親親手制作的輪椅讓楊忠偉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他可以通過這把竹輪椅,用雙腿蹬着倒退滑動,不至于每天被困在家中。

“每天吃過早飯,他就會自己去村委的老年活動時看電視,中飯我給他帶去,喂給他吃。”楊愛琴說,家距離老年活動室有400米路,楊忠偉會自己蹬着竹輪椅前去,幾十年不變的鄉村小道,他已經非常熟悉。

從7歲那年的第一把輪椅到現在,楊水章已經記不清給兒子制作了多少把。“用上幾年就得換。”楊水章說,以前是因為兒子長大了,輪椅嫌小了,後來是輪椅被兒子坐歪了,徹底散架。

在楊水章家的一個角落,還放置着他做了一半的輪椅。“竹子能夠就地取材,下面的輪子就要去企業裡面要,他們有廢棄不要的軸承。”楊水章說,“縣裡的民政局早就送來過正規的輪椅,但兒子沒法坐進去,隻能坐在我給他特制的可以半躺着的輪椅中。”

為了讓兒子在滑動輪椅時保持平衡,楊水章幾番觀察,最後在輪椅的左側綁上一塊大石頭。“這樣就能保持左右平衡了,他不會摔跤。”

一場一輩子的陪伴

楊忠偉能夠在輪椅上自由活動,但一天三餐必須有人照料。雖然已經是一個中年人的模樣,但吃飯時,每一口都需要父母用勺子喂,還經常吃得衣服與地上到處都是。

盡管如此,楊水章對這個兒子從來不打不罵。“兒子苦,我們做父母的也苦。但是自己的兒子怎麼樣都要照顧他。”

妻子給兒子喂飯時,他就在一旁給兒子扇扇子。“兒子喜歡吃什麼,我們就給他買什麼。”在楊水章的臉上,沒有一點悲觀,反而樂觀面對生活。

盡管已經到了古稀之年,但楊水章每天早晚,都要将兒子從輪椅抱到床上,又從床上抱到輪椅上。

睡覺時,幫兒子蚊帳内的蚊子全部趕出來,再在角角落落噴上殺蚊劑,希望兒子每天都能睡一個好覺。

2016年,楊水章和小兒子拿出積蓄,在新農村集聚區建立了一幢三層樓的新房,但為了照顧大兒子,夫妻倆一天都沒有在新房子裡“享受”過。

“大兒子住習慣了老屋,不願意搬家。”楊愛琴說,加上新農村的台階多,兒子滑輪椅行動受限,夫妻倆幹脆選擇了不搬家,繼續陪兒子留守老屋。

因為常年吃飯時不通過咀嚼直接下咽,楊忠偉出現了胃病。“去年開始經常犯嘔,不吃飯。”楊水章焦急地将兒子抱上電動三輪車,帶他去衛生院看病,楊愛琴則全程按住兒子挂鹽水的手臂,防止他神經抽動,影響打點滴。

如今楊水章已經71歲高齡,楊愛琴也69歲了。為了養家糊口,楊水章半輩子在工地上幹體力活,落下了腰痛的毛病,還有高血壓和腦血管堵塞等疾病,一天要吃三四種藥,如今已經不能再去工地幹活了。

“幸好我還有微薄的終身俸,兒子有各種殘疾補助,一家人的日子也過得下去。”楊水章說,“隻要我們活着一天,就會一直把兒子照顧下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