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家有賢妻如有寶地

很久以前,有一村有兩姓村民:村東姓吳,村西姓餘。中間有一個條小河做界限,河上有座小橋可通往。

話說姓吳主持人和一風水師約好第二天來家裡商量風水事宜。

卻不料,第二天村裡需要吳主持一早出門辦事。那時奈何不能像現在可以打一電話告之對方,于是吳主持對其老婆說:“等下有一風水師來,你告訴他我出門辦事了,讓他坐坐,我很快回來。”

吳夫人聽完不吭聲,心裡卻嘀咕:我可沒有那閑功夫燒茶水。

約莫半個小時後,一老者果然來了,吳夫人看他身穿舊藍洗白的對襟衫,個子又不高,一點都沒有想象中的大師風範。

心想:莫不是個騙子?

老者上前詢問:“請問,吳主持在家嗎?”

“不在,不在。”吳夫人一臉不耐煩地回答,并且沒有一點請客入門的意思。

老者隻好調頭離去。行至橋頭,他想了想,既然來了,還是過橋看看餘主持在不在家吧。反正此村的風水地形已經摸好,就看花落誰家了。

走到餘主持家門口,餘夫人聽到聲音就馬上出來迎接,“哎呀,您是那個風水大師啊,我經常聽老餘說起您。”餘夫人邊請大師進門邊說道,“前兩天老餘還說可惜沒有約到您,今天來了可要好好聊聊。”

大師進門坐下,餘夫人連忙泡茶,然後麻利地端上米糕餅,“您且坐着,我家老餘很快就回來的哈。”

大師一喝完兩口茶,在一旁的餘夫人就馬上斟滿,并不停地招呼大師吃餅。方形的米糕餅有點粗,又幹(這是那時風俗特有的點心,沒有怠慢的意思),吃了隻能不停地喝茶。

餘夫人不斷地燒水沖茶,時不時和大師聊幾句,眼看快晌午了,老餘還沒有回來,她趁着到廚房燒水的空隙把米也下了鍋,和大師聊天的同時把豆角也摘好。

大師見時間差不多了便想離去,站起身說:“我還是先回去了,下次再來......”

“别!老餘馬上就回來了,您再坐坐,再吃一口餅。”餘夫人連忙阻止大師,“快要到吃飯的時候了,老餘肯定會回來吃飯,您等着我,我炒個菜。”

大師看餘夫人那麼熱情,也不好拒絕,想着就再等等吧。

等餘夫人把飯菜弄好,也不見老餘回來,餘夫人一邊擺飯一邊說:“他肯定在路上了,來,我們邊吃邊等。”

餘夫人不停地夾菜給大師,特地蒸的一盤池魚幹幾乎都到了大師碗裡,“魚有刺,您慢點哈,慢慢吃,老餘的飯菜我已經留出來了,我們放心吃。”

這頓飯吃完又一個小時過去了,還是沒有老餘的蹤影。大師吃多了魚幹口渴,隻能坐着多喝茶。

幾杯茶水下去,大師感覺好點了,就想着回去。

這時餘夫人說:“哎呀,我的花生種子還沒有剝完,我去叫一侄子過來幫忙,大師你幫我看着點,等下老餘就回來了啊。”

吃人嘴短的大師不好拒絕,隻好坐着邊剝花生邊等。而餘夫人找了個能說會道的侄子,期間三人天南地北的說個不停,茶喝了又喝,餅吃了又吃,花生倒是沒有剝幾個,因為餘夫人醉翁之意不在花生。

終于,老餘在太陽下山之前回來了。大師很是松了一口氣,“本來此事已經約了老吳的,可是看在你家夫人熱情款待的份上,我就失約一次。”于是便把風水位置告訴了老餘。

“好的風水要交給相信它的人,有時候信念決定結果,我相信你家夫人能給大家帶來好運的。”

老餘聽完開心的不得了,連誇他家這位賢内助。

而老吳那邊呢?老吳緊趕慢趕倒是在吃中午飯時回來了,一問才知道其老婆沒有挽留人家,氣得大罵起來。

“你這個頭發長見識短的,你知道我找了大師幾回了?現在人家好不容易看好了地形,你居然這樣不待見!遲早有你後悔的時候......”

果不其然,第二天便看見餘家主持帶着幾個青壯年上山了。老吳隻能坐在家裡唉聲歎氣。

吳夫人看不過去,“不就是一塊風水地嘛,有什麼了不起的?值得你這樣子。”

老吳搖頭,“哎,對牛彈琴,說了也白費勁,你就等着長命來看吧。”

結果,真的應了老吳這句話,吳夫人看着餘姓村民慢慢人丁興旺,發财緻富,到她九十八歲還一臉懊悔地總結出一句:“同樣的事情,姓餘的運氣就是比姓吳的好。”

而每當說起這個故事時,姓吳村民就會歎息,而姓餘村民則會感謝當年餘夫人的努力争取。

至于事情是真的如此,還是一場巧合,我就不知道了,且當一故事聽罷了。

又或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如果個個都像餘夫人那樣目光長遠,精明能幹,何愁不富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