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家有賢妻貧苦不離,外有白富美苦苦等候,書生為豔遇真是完美

我們看到的很多古代傳說中,為什麼豔遇女鬼的總是書生而不是商販、達官顯貴,有其中三個原因:

一是當時農耕文化與文人思想的沖突,在中國封建社會,一般底層百姓守着老婆和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沒有那些歪門邪道的思想。書生就像現在的一些學生在農村老家,覺得自己讀過一些書,有點浪漫 ,有點自命不凡。離家讀書或去參加科考在荒野碰到女子,覺得這是和女子套近乎的好機會,沒成想把自己套進去了。

家有賢妻貧苦不離,外有白富美苦苦等候,書生為豔遇真是完美

二是志異中甯采臣在蘭若寺過夜遇到小倩的背後,是書生都有古寺過夜的經曆。在古代,沒有現代這十分便利的交通工具,底層百姓在溫飽沒有解決之前,很多人都不會出遠門。但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因為要參加科考,不少讀書人都有夜宿古寺和客棧的經曆。甯采臣夜宿蘭若寺與小倩相遇,增加了故事的合理性。再加上古代妖佛傳說的流行,衆多讀書人中出現幾個女鬼夜遇讀書人也就情有可原了。

家有賢妻貧苦不離,外有白富美苦苦等候,書生為豔遇真是完美

第三,這些文章都是這些文人寫的。如果放在當今,劇情應該有點像韓劇一樣,遇到的應該是高富帥。然而,在古代就不一樣了,這些文章是這些文人寫的。在他們想來自己寒窗苦讀十年都沒有高中。在古代寒門學子通過科舉出頭的可能性非常低,其中主要因素:金錢、錄取率。

一、金錢

以元、明朝代為例,科考要參加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殿試,這些的路費、餐飲、車馬費都非常巨大,另外還有學費呢?

家有賢妻貧苦不離,外有白富美苦苦等候,書生為豔遇真是完美

二、錄取率

一年才錄取幾個人,少的時候才3~5人,多的時候也就20幾人。以明朝景德年福建泉州府為例,童生考生員400取1,生員考舉人30取1,舉人考進士5取1,這樣換算下來60000個讀書人中,隻有幾個人可能中進士。

家有賢妻貧苦不離,外有白富美苦苦等候,書生為豔遇真是完美

他們喜歡把這種豔遇幻想放在自己身上, 通過女鬼來完成自己夢想,以達到精神上滿足和慰藉。用文人當主角容易引起人們的共情。範圍廣,使用者數量多。畢竟達官顯貴不可能比文人更多。女鬼的美麗溫柔與文人的柔弱相比對是必然的。

家有賢妻貧苦不離,外有白富美苦苦等候,書生為豔遇真是完美

否則,你以為那些女鬼為什麼要接近落魄書生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