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親子閱讀 | 兒童文學《茶館》

作者:一君親親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老師!作者大大長期更新文章,願閱讀可以點亮每個人的生活。 ★點選閱讀全文,擷取作者更多文章。

今天分享《茶館》,它的作者我們必須濃墨重彩地介紹一下。

他是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号的作家,巴金稱他為中國知識分子最好的典型,曹禺說他是中國當代的人傑,朱光潛認為他的小說屈指可數,李敖曾稱他為文學巨匠一代宗師,甚至他曾于196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并且投票第一。但由于當時他已不在人世,諾獎遺憾地頒予日本的川端康成。

這位文學大家就是鼎鼎大明的老舍。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滿族正紅旗人,1899年生于北京,他的生日第二天恰逢農曆立春,是以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上學後,老舍自己更名為舒舍予,舍予即“舍棄自我”“忘我”的意思。

老舍是家裡最小的孩子,上有三個姐姐,一個哥哥,父親是守衛皇城的護軍,就在老舍出生的第二年,八國聯軍攻打北京,老舍的父親不幸陣亡,從此家境陷入了困頓,全靠母親替人縫補漿洗衣服維持生活。他的童年是在貧民居住的大雜院裡度過的,房子也是最為簡陋破舊的矮房。

老舍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寫過,全家人佐飯的菜,夏天就是鹽拌小蔥,冬天就是腌白菜幫子,補點辣椒油。每到夏天下大雨時,全家人就要坐着等到天明,以免大雨壓塌了房頂,全家人同歸于盡。

這就是老舍幼年的生存環境,在他居住的胡同,大雜院裡,全是巡警、車夫、工匠、妓女等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這些人也就生動鮮明地活在了他的作品當中,包括《茶館》。

九歲時,老舍才得貴人資助進入私塾學習,私塾畢業後老舍考入了一所中學,後來因為交不起學費,又轉而考入了學費,生活費全免的北京師範學校。

在那裡老舍完成了自己的學業。畢業後他先後擔任過國小校長,勸學員,中學教員,這樣的開端意味着老舍的人生也許就是兢兢夜夜辦國小,恭恭順順地侍奉老母,規規矩矩地結婚生子。但五四新文化運動掀起的民主,科學,個性解放的思潮,文學革命興起,把他徹底震醒,也開啟了他輝煌的文學生涯。

1922年,老舍任南開中學國文教員,1924年遠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中文講師。在教學之餘,急于學習外文的老舍,讀了大量的外國文學作品,并正式開始自己的創作生涯。

老舍的創作受到了英國文豪狄更斯的影響。《老張的哲學》便是仿照他《匹克威克外傳》創作的,随後,老舍又懷着對國民性的思考與憂慮,寫下了《二馬》。張愛玲曾說,她是看着《二馬》長大的。1930年老舍回到了祖國,已經是著名的文學家,先後于濟南,青島任教。

1946年3月,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講學一年,期滿後,留美寫作。在美國,他完成了《四世同堂》最後一部的寫作以及長篇小說《鼓書藝人》。1949年底,老舍毅然傳回北京,他熱愛這個新時代,以滿腔熱情和才華服務于新中國的建設,很快便寫出了話劇《龍須溝》,并獲得了人民藝術家的稱号。

他曾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及書記處書記等職。老舍一生勤奮筆耕,創作甚豐,著名的《駱駝祥子》問世之後蜚聲文壇。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優秀的長篇小說之一,先後被譯成十幾種外文。

建國前,他的長篇小說最有影響力,而建國後,基于為人民寫作的思想,老舍創作出了著名的話劇《茶館》、《龍須溝》。這種轉變用老舍的話說就是,以一部分勞動人民現有的文化水準來講,閱讀小說也許多少還有困難,可是看戲就不那麼麻煩。通過之前分享的《哈姆雷特》相信大朋友已經對話劇有了一定的了解。

相比詩歌、小說,話劇更是一門語言藝術。《茶館》在語言方面的設計展現了老舍作為語言大師所達到的爐火純青的境界。作家王蒙曾評價,《茶館》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最好的作品。作品的特點就是不煽情,語言平實、口語化,卻最能表達深刻的感情。

老舍的話劇語言都是經過提煉的北京方言,京腔京韻的遣詞造句,語氣輕松活潑,就像是幽默生動的相聲會。比如,相面人唐鐵嘴對王利發掌櫃說,我不抽大煙了,王利發聽了很高興,就回答那好。唐鐵嘴接着說,我改抽白面兒,大英帝國的香煙、日本的白面兒,兩大強國伺候着我一個人,這福氣還小嗎。

這是市井小人物的幽默,搜刮油水的巡警來到茶館,要王利發上交八十斤大餅充作軍糧,王利發連忙說,您等等,我這兒千真萬确還沒開張,這您知道,開張以後,還得多麻煩您呢。王利發遞上票子,接着說,得啦!您買包茶葉喝吧,您多給美言幾句,我感激不盡。巡警接過票子,我給你說說看,行不行可不保準。短短幾句,就将王利發掌櫃句句奉承,笑臉迎人和巡警見錢眼開的形象展現得活靈活現。

與傳統話劇不同,《茶館》的時間線跨度極大,它截取了三個曆史階段,清末戊戌變法失敗時期,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和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統治時期。劇中正式出場的人物多達70人,有名有姓的将近50人,人物性格,職業均不相同,銜接起來卻讓人感覺主次清晰、性格鮮明。

其中,過場設計的精妙讓人贊歎。比如第二幕常四爺問到軍閥特務宋恩子,吳祥子的近況時,吳祥子回答,瞎混呗!有皇上的時候,我們給皇上效力,有袁大總統的時候,我們給袁大總統效力。而現今,宋恩子說,誰給飯吃,咱們就給誰效力。

兩段簡短的對話,不僅再現了兩隻走狗的無恥,也直接點出了時代背景的變遷,讓觀衆迅速地了解劇情的發展脈絡。50多人的人物中,核心人物無疑是王利發、常四爺、秦仲義三人。老舍的寫作手法同樣是以小見大,以這三人訴說了整個舊社會的悲劇,常四爺是滿清貴族出身,為人耿直,熱愛國家,也曾參加扶清滅洋的義和團。雖然日子越過越窮,他還是為國家輾轉奔波,為好友松二爺籌辦葬禮,卻沒錢給自己送葬。這個憑良心幹一輩子,隻盼國家像個樣兒的硬漢子。最後也發出了,我愛咱們的國呀,可誰愛我呀。

這樣無奈悲涼的哀号,茶館的房東秦仲義是新興民族資本家的代表。受維新變法影響,他立志實業救國,變賣家産,籌資開辦工廠,最後卻被日本人和國民政府剝削,落得個一無所有的下場。

與常四爺和秦仲義的身份背景相比,茶館的老闆王利發是一個普通人,但王利發無疑是其中塑造得最為成功的藝術典型,是整個作品裡的靈魂。他是舊社會的中下層勞動人民的代表。在這三個人的身上,我們看到了顯而易見的共性,三人同是為了理想而奮鬥,但是代表了三種不同的精神。

常四爺的理想是将侵略國家的外敵趕出中國。為此他身體力行,參與了風風火火的義和團。秦仲義的理想是通過發展工業,改變國家經濟上的疲态,使國家興旺富強。王利發的理想簡單得多,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都要經營好祖上傳下來的茶館。

三人都有過抗争和改變,但王利發的方法更加實際,他明白适應時代這樣一個道理。為保住茶館,他遵循父輩的老方法,多說好話,多請安, 讨人人的喜歡。

第二幕中,北京城的各大茶館相繼倒閉。隻有裕泰仍在困境下艱難生存。正是因為王利發發明變通,懂妥協,他雖然奉行祖傳的處事哲學,但并不保守頑固,費盡心思地不斷嘗試時髦改良,方桌、長凳一律改成小桌藤椅,時裝美人取代牆上的醉八仙。甚至一度想要增添女招待來吸引顧客。

無論是搜刮油水的巡警,想打秋風的長官,他該給錢給錢,該賄賂賄賂,笑臉相迎所有人。即便如此,三人的命運殊途同歸,到最後他們才幡然醒悟。在這樣一個完全黑暗的時代,天道酬勤的道理是說不通的,努力不能改變任何結果,隻能等着被逼上絕路。

劇末的常四爺兩手空空,秦仲義一貧如洗,王利發苦心經營的茶館被霸占。是以,最後王利發、常四爺、秦仲義為自己撒了紙錢,唉聲哭号。既是感歎自己命運的悲涼,也是為整個黑暗的時代送葬。

三人不同的藝術形象,相同的悲慘命運,讓整部劇對舊社會的控訴力量更為豐厚。通讀《茶館》,我們會發現劇和劇之間的聯系是松散的,但仔細回味卻能夠體會到作者深層的文學思想。老舍采用了外松内緊的藝術手法。

茶館人物衆多,劇卻隻有三幕。前兩幕的結尾,隻呈現了兩件看似與茶館不想幹的事,康順子被父親賣給了有錢的太監,人販子劉麻子被當成逃兵抓走。

作者輕描淡寫,一筆帶過,好像這些事時有發生,所有人已見怪不怪,而正是這些看似與他人無關的事,卻在最後一幕突然收緊爆發。茶館老闆王利發本以為順應時代,懂得變通就能平穩地經營祖業,沒想到噩耗卻突然降臨到自己頭上,經營了一輩子的茶館,被人強行霸占

在人吃人的社會,别人的今天正是你的明天。不過在老舍筆下,小人物也會奮起抗争,雖然王利發最後含恨上吊,告别了頹敗的世界,但他也告别了軟弱,不再妥協地站了起來。

當我們以為茶館會以王利發的上吊而結束,老舍先生卻透露出了新的希望,王利發的家人都投奔了八路軍,擁有進步思想的教師和學生,開始為國家和民族走上街頭。

一事無成的秦仲義也并非做了無用功,他心懷家國天下,散盡錢财,明知力量微薄,也要飛蛾撲火,追求浪漫而不切實際的實業救國理想。也許從他的結果上看,他是一個失敗的實業家,但他的追求和奮鬥的精神,卻為新時代擦出了進步的火花,使他成為了一位成功的革命先驅。

英國有句諺語,最黑暗的時刻,也是最接近光明的時刻。秦仲義絕非一個偶然的個體,而是千千萬萬中國人的縮影。落後的中國的确經曆了無數困境與危難,可越是在黑暗無邊的天幕下,越是有勇敢堅強的人,敢于背負整個民族的信念與責任。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秦仲義、常四爺、王利發,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人物,都在為時代的進步擦出渺小的火花,然而,就是這樣無數的火花不斷彙聚,終将化作熊熊的革命烈火,焚化舊世界,迎來新中國。

最後,我們來分享下如何跟孩子來共讀《茶館》。作為一個經典的話劇作品,有很多的電影跟話劇。我們可以帶着小朋友觀看相關的電影或是話劇,然後進行角色扮演。讓孩子體會人物對話的語境,揣摩語氣,說出自己的感悟。相信孩子就能對這部偉大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進而愛上它。

- end -

歡迎分享朋友圈 轉載請擷取授權

-作者-

趙梓君,每天一篇文章,記錄工作生活、讀書學習的點滴。做一顆傳播愛的種子。

公衆号:趙君。寫作不隻是在記錄,而是在喚起一些沉睡着的美麗的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