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汗岀亦要分虛實,辨證施治方為宜

臨床上汗出一證表現比較多,且複雜,有虛有實,虛實夾雜,有陽明熱盛汗出,有痰郁化火汗出,有陰虛汗出,有陽虛汗出,有血虛兼瘀汗出等,非簡單的是自汗陽虛、盜汗陰虛及表虛桂枝證。

舉例示之:

【案一】動則揮汗如雨

周某,男,34歲。2010年9月7日慕名來診。已進入秋季了,天已涼了,還是動則一身汗,每天要換二三次t恤衫。别人都說涼,他還要開電扇,一個勁地喊熱。

刻診:身高1.75m左右,面略黑,聲音宏亮,脈弦滑有力,舌紅胖大,苔白膩,飲食、二便均正常。動則出汗如雨一症,吃過屏風散一類中成藥無效。

這種病臨床上很常見,大多數為中青年,除了出汗一症,餘無他症。有的是頭汗如蒸氣,有的是全身出汗,大多數是動則汗出如雨,有的是吃飯時頭汗如雨。

症雖一樣,治法用藥不同。我覺得這個病比較典型多見,故寫出來。

此患者年輕體壯,别無他恙。從舌脈入手,辨證為中焦濕熱,逼汗外洩。

處方:龍膽18g、車前子30g(包)、木通12g、黃芩15g、栀子15g、當歸15g、生地黃25g、澤瀉45g、柴胡12g、生甘草10g、草果6g(打)、蒼術12g、淡竹葉18g、厚樸10g、滑石30g(包)。

5劑,水煎服。

一周後,複診,汗略減。效不更方,上方合白虎湯,七劑,汗止。(古道瘦馬醫案)

【案二】虛則揮汗如雨

王某,男,62歲。2009年9月2日初診。自述最近晨練完仍然是一身大汗,幾乎都不敢活動,過去從來沒有這現象,要求中醫予以治療。

刻診:自汗,舌淡苔白薄,脈浮大中空,有點疲憊,餘無他證。憑脈辨證,氣虛耳。陽浮于外,津液外洩,調和營衛,斂陰收汗。

處方:生黃芪60g、防風12g、白術15g、鹿銜草30g、桂枝15g、白芍15g、生龍骨、生牡蛎各45g、山茱萸60g、炙甘草10g、生姜3片、大棗10枚。

5劑,水煎服。囑咐晨練先減少運動量,适當喝些米粥自養。

1周後複診:汗出已少許多,且不感到乏力。效不更方,再續3劑,痊愈。以補中益氣丸善後。(古道瘦馬醫案)

此證亦可用桂枝加附子湯,因考慮到附子要先煎不便,故未用。

【案三】動則虛汗淋漓

張某,女,44歲。2010年8月19日初診。1個月前做人工流産術導緻月經至今未來。

現症:動則虛汗淋漓,老想哭,控制不住,疲乏無力,不想吃飯,脈浮濡無力,舌暗苔薄白。

辨證:人工流産傷了氣血,未能複元,氣陰兩傷,兼有血瘀。方用當歸補血湯合玉屏風散加甘麥大棗湯為主加減。

處方:生黃芪60g、當歸15g、鹿銜草30g、防風6g、羌活6g、炒白術30g、山藥50g、玄參15g、炙甘草30g、浮小麥30g、大棗15枚、雞内金12g、雞血藤15g、熟地黃45g、山茱萸45g、生龍骨、生牡蛎各30g。

5劑,水煎服。囑咐每劑的大棗一個也不能少,此棗非為一般藥方的引子,乃為一主藥耳。

8月26日二診:易哭、多汗好轉,特别是想哭已愈,乏困已好多了。要求繼續治療。

脈已不濡細,略浮大,舌已不暗,偏淡,苔薄白,已可以吃東西了,有香味了,二便正常。

處方:生黃芪60g、鹿含草30g、防風6g、炒白術30g、羌活6g、山藥50g、玄參15g、炙甘草30g、浮小麥30g、大棗15枚、雞血藤15g、熟地黃50g、山茱萸45g、生龍骨、生牡蛎各30g,仙鶴草50g、幹姜15g、菟絲子30g。

7劑,水煎服。

9月2日三診:多汗、易哭、乏困完全好轉。要求通經,處桃紅四物東加丹參、雞血藤。3劑,未再複診。(古道瘦馬醫案)

按:此案患者亦是以虛汗淋漓求診,在治療過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滋補藥,有一點要說明,滋補的過程要時刻注意患者的胃口,能吃可用大量峻補,不能吃要小量慢補,不要着急。

不是什麼病、什麼體質都可以大補而不顧其他,一定要因人、因時、因具體情況而立法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