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青少年中培育曲藝新苗!上海以賽事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

在青少年中培育曲藝新苗!上海以賽事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

“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飏直上重霄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在蘇州彈詞《蝶戀花·答李淑一》優美軟糯的曲調中,2021年上海市民文化節第六屆“唯實杯”長三角地區青少年曲藝大賽展演于嘉定區文化館“秀舞台”拉開序幕,孩子們用真摯的童聲向百年大黨緻敬。

上海是南方曲藝的發祥地,一直以來都非常注重青少年曲藝的發展。自2011年起,“唯實杯”青少年曲藝大賽已成功舉辦了五屆,意在培育曲藝新苗,發現曲藝新人,提升青少年傳統文化審美情趣,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曲藝文化的傳承保護。

每一屆都反響熱烈。今年的大賽自3月啟動以來,上海各區積極響應,學校踴躍參與,來自全市的174個參與複賽節目均具有時代特征,展現了青少年特點,彰顯了藝術品味。大賽分為幼兒組、中國小組和青年組三個組别,經過初、複賽、決賽的激烈角逐,最終誕生“曲藝之星”50人、“曲藝新苗”50人、“小牡丹獎”30個。

在青少年中培育曲藝新苗!上海以賽事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

大賽評委、上海市曲協副主席錢程認為,相比以往,本次青少年曲藝大賽無論是整體規模、參賽者水準,還是曲藝種類、舞台效果,都有大幅度提升,“他們對曲藝的了解和呈現較以往更好”。大賽進一步拓展了參賽人群覆寫面,選手年齡延伸至25周歲以下,做到青少年全年齡段覆寫。此外,參賽的曲種也更為多元豐富,除了上海說唱、故事、滑稽戲、獨腳戲、相聲、快闆、評彈、鑼鼓書等,還增加了上海繞密碼、滬書、數來寶、揚州評話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曲藝形式,充分展示了青少年曲藝的活力與風采,促進了區域優秀曲藝資源的交流共享和融合發展。

據主辦方嘉定區文化館館長田甜介紹,為了讓傳統曲藝有持續傳承的管道,決賽當日,主辦方錄制了所有選手的參賽作品、每位評委對曲藝傳承的殷切希望、幕後花絮等視訊資料,這些都将成為資料庫建設内容之一。大賽成績公布後,上海市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服務庫“有聲視界”以及嘉定區文化館微信,也同步推送了30個獲“小牡丹獎”的作品,以供孩子們線上學習、欣賞。

在青少年中培育曲藝新苗!上海以賽事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

展演活動從所有獲獎節目中,精挑細選了十餘個極具代表性的作品進行了彙報演出。鑼鼓書《新時代的好少年》采用傳統藝術方式表達了少先隊員的自強自信;快闆書《我是中國人》抒發了深深的民族自豪感;浦東說書《農家生活樂悠悠》呈現了鄉間小道、田園風光的美好意境……說唱表演藝術家顧竹君、評彈表演藝術家周紅也來到現場,除了講述對孩子們的培育過程外,還對小選手們的表演給予了肯定與鼓勵。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雖然許多參賽選手年齡尚小,但優秀的成績背後,離不開他們對于傳統曲藝的滿腔熱愛與日複一日的刻苦訓練。

4歲的盧牧之小朋友是本屆大賽中年齡最小的選手,在金山區就讀幼稚園小班的他,一上台就吸引了評委和觀衆們的目光。上場之前,盧牧之還在跟其他孩子嬉戲打鬧,一登台,他立即變成了有着豐富舞台經驗的“小小藝術家”,他帶來的故事《賣火柴的小女孩》,繪聲繪色,十分有感染力。盧牧之的母親表示,孩子從小就喜歡表演,愛講故事,每次都十分投入。本屆曲藝大賽是盧牧之第一次登上市級舞台,憑借可愛又出色的表演,他最終獲得了“小牡丹獎”和“曲藝之星”的榮譽。

本屆曲藝大賽還集聚了一批久經沙場的“元老”。大賽青年組選手侯睿從第三屆青少年曲藝大賽起就踴躍報名,今年已經是第三次參加比賽了。舞台上的一次次曆練和對于曲藝的熱愛與執着,促使她不斷進步,她台風穩健、節奏得當、演繹出彩,屢次獲得評委們的好評。今年,侯睿不僅獲得了大賽“曲藝之星”稱号,她的作品快闆《我是中國人》也摘得了“小牡丹獎”。侯睿表示,這個平台滋養着她,鍛煉着她,今後她還将一如既往地參加青少年曲藝大賽,和大賽同呼吸、共成長。

在青少年中培育曲藝新苗!上海以賽事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

值得一提的是,獲獎名單上的不少孩子的指導老師都是曲藝名家,展現了傳統曲藝的傳幫帶。其中,上海說唱傳承人、72歲的徐世利老師帶領的“紅領巾說唱團”有9個節目獲獎。“紅領巾說唱團”在市團工委的支援下,成立五年半,培養了160餘人,第一批孩子是徐老師在進校園開興趣班之後招的,後來慕名而來的就越來越多了。獲得小牡丹獎的《我們是小小紅領巾》的演唱者張敏欣是徐老師的第一批學生,她二年級就開始跟着徐老師學上海說唱,是說唱團中學的時間最長的一個,這個作品也是他邀請上海評彈表演藝術家劉敏和他一起為小演員們度身創作的。如今說唱團裡的成員年齡越來越小,最小的還在幼稚園上中班。雖然年齡差距增加了徐老師的教學難度,但孩子們的學唱得到家長們的大力支援讓他感動,有時候他會讓大孩子與小孩子結對進行幫教,很多家長也全程跟學,有的自己學會了再回去教孩子,尤其是幼稚園的孩子家長。

“我們說唱團幾乎每個家長都會唱。”他還另外成立了一個“媽媽說唱團”,9月展演的時候,媽媽們還走上舞台和孩子們同台表演。上海說唱是上海的本土文化,“如果我們不把它傳承下去,上海的根就丢了。”這份責任感就是徐老師退休之後還不辭辛勞培養孩子們學上海說唱的原因所在。讓他深感遺憾的是,不少孩子到了初二初三因為學業的緣故就會退出說唱團,但他們還是喜愛着這門藝術、這個團隊,有的人上了高中還會偶爾回來,參與到他們的表演中來。徐世利老師正“謀劃”着成立“青春說唱團”,想要在他們走進大學後,乃至工作之後把這些學過的孩子再召集起來繼續“說唱”。無論他們走專業的道路也好,作為一門愛好也好,“上海說唱這條路不能丢”,可以讓他們走一輩子。

在青少年中培育曲藝新苗!上海以賽事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

評彈表演藝術家周紅在繁忙的演出任務之餘,平時還和另外兩位同僚一起在四個學校教孩子學評彈,“高中、國中、國小,齊了”。這次大賽,三個學校都有獲獎。評彈發源于蘇州,興盛卻在上海,得到了向藝術的深度、廣度和高度發展的土壤,曾一度成為上海最受市民歡迎的曲藝品種。“如今書場關掉很多,演出的票房也不是很好。”周紅介紹,“為什麼我願意忙一點去教孩子?”她希望不僅培養小演員,更要培養觀衆。在學校,前三個月,周老師是“兇的”,過了三個月,周老師是“好的”,這是孩子們對周老師的評價,周老師的嚴格出了名。學校和家長的支援也讓周紅深受感動,每次社團招新的時候,老師會悄悄來找她給她“開後門”:“周老師周老師,這屆學生還不錯,你快來選掉!”家長們還會跟她說:“周老師,孩子你盡管罵!”讓她哭笑不得。周老師要求進了評彈社團的孩子,成績隻能往“上漲”,不能下掉。因為評彈裡蘊含着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不管傳統彈詞還是新作,都需要了解很多文學、曆史相關知識。她教評彈是唱詞和琵琶一起教,每個孩子都需要自彈自唱,不僅文化藝術素養上去了,形體也更美了。曾經有一位孩子的媽媽怕影響孩子學習,不同意她參加評彈班,但孩子喜歡,爸爸每周末偷偷地以其它名義把孩子送來學,後來表演的時候媽媽看到了自己孩子在台上的豐姿,被深深打動,于是再也不反對孩子學評彈了。

周紅強調,學習評彈和學科學習一點也不沖突,學習評彈需要有各方面的文化修養,“我們以前考評彈的都是書讀得很好的人”,文化修養的高低,直接決定了舞台上呈現的效果。與徐世利老師相同,她也對不少孩子從國小進入國中之後,國中就沒有相應的評彈社團感到惋惜,這種傳承和學習都需要持續不斷,“不走專業道路沒關系,但靈氣還會在你的眼睛裡。”

在青少年中培育曲藝新苗!上海以賽事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

錢程認為,很多上海曲藝都蘊含着上海特有的地域文化,這麼多國小生、中學生的參與,對我們地域文化環境是一種很好的保護。他也呼籲家長和小朋友們,不要禁锢自己,要把思想打開享受生活,“藝術是很好的享受生活的方式”。從曲藝專業發展來看,傳承好才能發展好,這一脈才能源遠流長。這需要社會各方共同的努力。

本次青少年曲藝大賽展演由上海市民文化節指導委員會指導,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政府、陳雲紀念館聯合主辦,浙江、江蘇、安徽三省的曲藝家協會提供了鼎力支援。

在青少年中培育曲藝新苗!上海以賽事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

作者:李婷

編輯:周敏娴

圖檔:主辦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