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1月3日報道(文/劉進才)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我國中畢業,已被高中錄取,後來沒上是因為肚子吃不飽。怎麼辦?帶幾斤面粉,扒火車的車皮出去換山芋幹,細糧換粗糧是無奈之舉,當年左鄰右舍皆這樣做,欲吃飽肚子,誰知我這一換刹不住車,又将山芋幹弄到上海去賣。
我與山芋真正有緣還是《參考消息》做的媒。那是1968年,我父親退休,我頂職進了機關,我所在的班組是個28人的大班組。班組裡有政治宣傳員,是位上歲數的50開外的老師傅。他在黨組織,隻有他有資格訂一份《參考消息》,當年這份報紙是四開版。
上文已講過這位老師傅訂這份報紙,可他文化有限,他看得懂的少,我看得懂的多。他經常持報向我求教,我是巴不得他向我求教,這份報紙在我手上待的時間長,我是一字不落,反複地看,有什麼心得體會都向工友們訴說。
講心得的話,至今難忘的是當年所登的台灣營養學家講的山芋是中性食品,何謂中性?就是講食品分為兩大類,是酸性和堿性,山芋處在酸堿兩性的中間,它對人體的消化道好處多多……它是人體的“清道夫”!其中最大的益處在于它所含的膳食纖維,是防止便秘的良方。
從當時看《參考消息》開始,我對山芋是一見鐘情,一直到如今。可以這樣講,《參考消息》是我與山芋的大媒人,新舊千年之際,我退養歸家,在區文化館辦好借書證後,便入閱覽室看報,最喜愛的便是《參考消息》。如今的《參考消息》,四開沒變,但版面翻了番,令我目不睱接。現在看來,當年在它的指引下,我一見鐘情于山芋。如今我的精神食糧也離不開《參考消息》。不瞞朋友們,我這兩年寫了不少看書看報後的心得體會,欲出書,書名我已起好,叫《漁夫唱晚》。我為何是漁夫?因喜垂釣于湖邊。唱晚何意?特喜歡在夕陽西下的傍晚垂釣。我釣的不是魚,而是我看書看報後腦子裡的所思所想。
因《參考消息》為媒,我鐘情山芋。同樣,因一見鐘情于《參考消息》,令我茅塞頓開至今!謝謝《參考消息》,更謝謝為《參考消息》奔波的辦報人!
我僅國中畢業,能動筆寫書,感謝《參考消息》幾十年的指引與栽培!(作者為江蘇省南京市讀者)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