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曉淇是個凡事都快一拍的急性子,唯獨感情生活毫無進展,年近三十還是母胎單身。在她終于要迎來人生第一次有對象的情人節的時候,沒想到她居然掉了一天,情人節消失了。她決心要找回關于消失的情人節的記憶,開始了一趟尋找真相的旅程。
雖然本片有幸在20年的金馬上摘得大獎,可這無疑也成為了它被诟病的最大原因,被頻頻拿來與19年的《陽光普照》作比較,尤其還用了同一個主演,恐怕劉冠廷才是真正的最大赢家,坐實了爆款+演技派的位子......
左《陽光普照》;右《消失的情人節》
《消失的情人節》在常見的得獎選項,如文藝片或劇情片中顯得十分突兀,奇幻愛情的類型讓人聯想到之前奧獎的《水形物語》,當然在影射現實與暗黑程度上差異較大,我覺得列舉得不合适。
我更傾向于是《小樓的奇幻生活》加上《去它*的世界》兩種風格上的揉合,又甜又喪,夢幻中帶點creepy。但可以注意到後兩者的評分遠高于本片,講的是十幾歲少年少女的故事,這個年齡前提無疑是影響本片沉浸度的原因之一,當你的主人公都30歲的時候,并且置身于一個真實的現代背景,你期望看到的是更加寫實的故事。浪漫可以,奇幻過度就有點膩了。
但這不代表我不喜歡這部電影。實際上,能在獲得評委認可的同時還取悅大多數觀衆,這也是一種本事。舉一個真實的例子,《陽光普照》和《消失的情人節》兩部片子我都和我媽看了,她幾乎完全忘記《陽光》的内容還有劉冠廷在裡面是誰,甚至可能也沒堅持看完,但是她看《消失》的時候卻哭了兩次,再看一次結尾還是哭。
不否認這當然有許多因素參雜其中,但還是證明了本片有打動人心的能力,即使披着奇幻故事的外衣和有邏輯上的毛病,影片在其流露情感上是真摯且引發共鳴的。溫情的成人童話可能正合2020年人們之所需。
電影玩了一個巧妙的遊戲—消失的情人節=消失的人+消失的情節。分上下兩段展現同一個故事的兩面,形成互文。
a面即梗概中女主楊曉淇的故事,直到消失的情人節那天,她生命中一共消失過2個人,即将一起約會的劉老師,還有很久以前買豆花失蹤的爸爸。此刻女主的内心: 麻雀雖小也沒有我衰小(聽得懂閩南語的請在此處留下掌聲)。
女主當然難免"歸因失敗",陷入是不是自己不值得被愛的疑慮。然後就到了本片的神奇壁虎出場,指點迷津,幫助女主取得重要線索,解開關于"消失"的謎團。
無論是專門收集人們丢失之物的神奇壁虎,還是女主常聽的馬賽克電台,都在反映女主的内心,是寫照也是明示。談論有關于遺失的話題,關于為什麼襪子總少一隻,關于不受重視的東西,推動情節發展的同時,其實在不斷提示我們"遺失""消失"隻是結果,真正重要的問題是"為什麼"。關于消失的原因和"為什麼",在故事b面可以找到解答。
b面是那個來寄信的怪咖的故事,他叫阿泰,是凡事都慢半拍的人,國小的時候經曆事故變成孤兒,住院時因為女主的鼓舞才重獲活下去的希望,進一步對女主産生了暗戀的情愫。長大後兜兜轉轉,他在開公共汽車的時候終于又見到她了。
但問題是女主還記得他嗎?阿泰每天到女主上班的郵局寄信,快一拍和慢半拍的兩人有重逢的機遇,卻好像沒有開始的機會。盡管如此,阿泰還是心甘情願作無名的守護天使,能默默在一旁觀望,對他已經足夠。
甜喪甜喪,前喪後甜,a面的女主自認為沒有樣貌、沒有愛情而感覺很喪,因為她總是看着前面而忽視了現在所擁有的,照片中海邊的她很甜美,現實中還有一個暗戀她的阿泰。相反,b面的阿泰手上幾乎拿着最差的牌,生活充滿艱辛但他卻懷抱着希望,每天能見到女主就甜到在公共汽車上扭屁股。
男女主一個活在過去,一個活在未來,現在有一個機會讓他們可以共度現在,代價是女主将不會記得一天内發生過的所有事情........
明天将為大家帶來本片解析的下篇:消失的總會回來。明天就是情人節了,大家有什麼計劃呢?人生是由許多回憶組成的,是以每次在一起的時光都要好好珍惜,把握每個創造回憶的機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