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阿姨,今天狀态好點兒沒?”
“您有什麼需要,随時找我。”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日夜陪伴在隔離人員的身邊,每天隻睡五個小時,從來不喊累,在危險面前,沒有一絲一毫猶豫,他們就是在隔離飯店工作的醫護人員。
11月2日,記者采訪了這群勇敢的抗疫者,了解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感人故事。

超負荷工作沒怨言
“我曾兩次被抽調到隔離飯店,是以對隔離工作比較了解。”市第三醫院的醫生于洋對記者說。回憶在隔離飯店工作的日子,于洋思緒萬千,那段日子,充滿了激動、興奮、難受、懷念。
前不久,市第三醫院接到上級防疫指揮部的工作安排後,緊急從各科室抽調人員,組建了一支由于洋為領隊,姜佩芬、姚世邱、徐陽、周宇廷、張垚為隊員的精幹團隊,第一時間入駐新潮7天隔離飯店,全力承擔對密切接觸者和來自中高風險地區返慶人員的集中醫學觀察任務。
到達飯店後,放下行李,大家馬上進入到工作狀态。曾參加過隔離飯店工作的人,不停地向新同伴分享自己的工作經驗,大家互相學習,制定詳細的工作計劃。
“剛來隔離飯店,大家都很興奮。”于洋說,工作小組把防控物資清點整理完畢後,按相關防控方案要求,選取了60間隔離房間。随後,大家齊動手,劃分了“三區兩通道”,在隔離區設定了醫療垃圾暫存間,封堵了所有房間的排風口,相關裝置設施,一并配備到位。
準備工作結束後,工作小組成員立即與有關部門聯系溝通,開展穿脫防護服及核酸采集教育訓練、召開小組會議部署工作和分工、解讀政策檔案及熟悉流調内容,直到淩晨三點,才将所有前期工作準備就緒。
第二天,一天就接收隔離人員60人,面對休息不足超負荷的工作,大家沒有一句怨言,隻為了一個目标——早日打赢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不睡覺也要打好提前量
于洋作為領隊,第二次參加隔離飯店任務,他深知責任與使命的重大。
每天,他要負責醫學觀察隔離點對外聯絡與溝通的所有事宜,每晚隻睡五個小時,每天他總是第一個起床,把準備工作做好,連續幾天高強度工作,他的嗓子啞了,每天靠含片支撐。他覺得自己是領隊,自己累點不怕,要保證大家平安歸來。
隊員徐陽接診隔離人員後,第一時間進行了流調與健康情況問詢工作,連夜建立了隔離人員的檔案,并及時做好特殊人群提示工作。
姜佩芬作為醫院感染科防控的專家,從“三區”消殺,再到醫療垃圾的處理,給出了具體意見并一一落實。
一天午飯時,一位大娘情緒焦慮,姚世邱聽說後,立即放下手中的筷子,第一時間換好隔離服,出現在老人的面前,為老人進行心理疏導,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疏導,老人情緒逐漸穩定下來,連連對她道謝。
周宇廷,她不僅有隔離飯店工作經驗,且做事周到,主動承擔起為全體從業人員采集核酸與“三區兩通道”環境核酸采集的重任。
張垚年齡最小,卻是個十足的行動派,每當有工作的時候,總能聽見她的聲音:“我去吧,我行。”
按照防疫風險要求,他們每天要為隔離人員進行四次體溫測量,在不同時段為其采集核酸标本,并及時做好記錄。全體醫護人員都積極主動完成任務,
“哪怕是徹夜不眠,也要打好提前量。”采訪中,隊員們表現出來的态度,讓記者感動。
感謝的話語讓他們暖心
“隔離飯店”、“隔離區”在大家的眼裡是避之不及的區域,可在醫務工作者眼裡,就是戰場。
隊員們每天沖鋒在前,健康監測、體溫檢測、現場流調、隔離區消毒、核酸樣本采集、心理疏導、送水、送飯、倒垃圾,他們穿着厚重的隔離服,穿梭在隔離區。
每次從隔離區出來,他們的衣服都濕透了;等他們工作完吃飯時,飯菜已經涼了。
“孩子,吃飯了嗎?”
“姑娘,你歇會兒吧。”
每當隊員們聽到這些關心的話語,心裡都暖暖的。
“一些人員入住時,情緒還很不穩定,對于隔離,或多或少會産生一些抵觸心理,但是經過我們的陪伴、心理疏導和幫助,他們把我們當成了朋友。”于洋說。
有一位女士,剛來的時候,吃不慣飯店的飯菜,隊員們知道後,就把自己的一些小零食送給她吃,這位女士很感動,隔離結束臨走時,她不停地對大家說着感謝的話。
醫護人員的付出,讓隔離人員感受到了溫暖,很多隔離人員離開時,對着他們深深地鞠躬說“謝謝”,這一刻,隊員們覺得,再苦再累都值。
有需要還會第一個報名
記者了解到,在隔離飯店工作的日子裡,醫護人員共接收集中醫學觀察人員60人,并全部成功解除醫學觀察.
共為集中醫學觀察人員進行核酸檢測300餘人次、從業人員核酸檢測50餘人次、隔離區房間環境檢測57間、“三區兩通道”環境監測10餘次,全部為陰性。
迎接上級機關督導檢查工作10餘次,各項工作均零差錯。
出色的工作成績、認真的工作态度、人性化的工作方式,得到了上司們的高度肯定。
目前,盡管這些醫護人員已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崗位,但他們表示,隻要有需要,他們還會第一個報名,毫不猶豫地前往隔離飯店,加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
記者 鄒影 圖檔由市第三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