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三十歲喪夫,36歲獨自一人南下,進入格力當一名業務員。僅用半年的時間,就實作了0到300萬的銷售額。在格力工作11年,就當上了格力董事長。這個人就是——董明珠。
這位敢和雷軍對賭十億的女人,到底有什麼樣的魅力呢?
丈夫去世,南下打工
1954年,董明珠出生在江蘇南京一個很普通的家庭,她是七個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孩子。小時候的董明珠是一個很文靜的女孩子,她就跟大多數的女生一樣,按部就班地活着,認真讀書、然後畢業、參加工作、結婚生子。
本以為董明珠的人生軌迹就是這樣平淡而無奇,但命運将董明珠推向了另一個軌道。就像孟子所說的:“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指亂其所為,是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0歲那年,一場大病将她的丈夫帶走了,隻留下她和兩歲的兒子東東。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董明珠心力憔悴,但她沒有時間去悲傷,因為她還有兩歲的兒子要養。她咬緊牙關,獨自一人帶着兒子度過了那段艱難的歲月。
一晃六年過去了,此時的董明珠已經36歲。這個時候已經是1990年,正是下海浪潮掀起的時候,她受這股浪潮的影響,決定将兒子交給父母照顧,自己辭掉現在的工作,南下打工。
董明珠的決定遭到了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反對,但她毅然堅持自己的想法,一定要出去闖一闖。從她的決定,就知道董明珠不是一個普通的女人,她後來對此的解釋是“和大多數女性不一樣,我從小就有做一點事業的追求”。
轉戰珠海,賣空調
董明珠一開始在深圳一家生産化工産品的企業做管理工作。後來和朋友一起去珠海,董明珠在這裡看到了商機,她決定留下來。
她應聘的是珠海海利空調廠,也就是格力公司的前身。當時在海利(格力)賣出100萬的空調,就有2萬的提成,這個數字對于當時的董明珠實在太有誘惑力了。她需要錢養兒子,也需要錢改變現在的窘狀。
董明珠毅然決然地進了海利(格力)當一名業務員。當時的董明珠萬萬沒有想到,這家投産時間不長,年産量隻有2萬台空調的海利(格力)成就了她,也成為了她一生都在追求的事業。
過去的36年,于董明珠而言是平靜而安逸的,36歲以後的人生,充滿了動蕩和激情。丈夫的離世,她萬般痛苦,但為了兒子,她帶着一腔孤勇,走出了另一條路。就像董明珠說的“如果不是這件事,我不會走現在這條路,如果他在,也不會同意我來珠海。”
駐紮安徽,初露鋒芒
剛到海利(格力)上班,董明珠就顯示了她的與衆不同,她在跑業務的時候,從來都是滴酒不沾,而且原則性很強,跟那些事故、圓滑的老業務員完全不同。很多老業務員都覺得董明珠堅持不了多久,而且也簽不了單。
董明珠絲毫不在意别人的看法,而是不辭辛苦的跑市場,充分了解海利空調的特點,以便和經銷商講解。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經過不斷的努力,董明珠僅僅用了半年的時間就做成了300萬的單子,這是誰都沒有想到的。
但董明珠沒有絲毫的意外,她一直相信“别人能做到的,我一定能做到;别人不能做到的,我相信,通過我的努力,我也一定能做到!”
後來,海利(格力)急需派一個業務員去安徽駐地,老業務員互相推脫,這個時候董明珠自告奮勇地站出來說,她願意去。
董明珠去到安徽,處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追回42萬的欠款”。不管是當時還是現在,經銷商拖欠欠款都是常有的事,想追回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這件差事并不好辦,沒有提成就算了,辦不好還容易得罪經銷商。
但董明珠沒有退縮,她相信事在人為。既然做了海利(格力)的業務員,自己就是海利(格力)的人,一切以廠裡的利益為先。
董明珠追回欠款這條路并不好走,“欠款人”牛經理總是有無數的借口,拖着不見董明珠,最後幹脆“消失了”。但董明珠沒有放棄,每天準時去牛經理的辦公室報到,慢慢地和那裡的員工也熟悉起來。
董明珠“堵了”牛經理好幾次,但牛經理一點也不害怕。長達40天的窮追不舍,牛經理終于被董明珠“煩透了”。他答應董明珠可以把貨運回去,但是這42萬的貨,要她一個人一台一台地從倉庫裡搬出去。
董明珠從這次的事件裡看到了這個行業的弊端,她決心改掉這樣貨款不清的惡性循環。多年以後,“先款後貨”這條商規也成了格力的獨特标志之一。
1992年,董明珠在安徽省淮南市的銷售額達到了240萬元,在安徽市場的銷售額突破了1600萬元,她一個人的銷量就占了整個公司的八分之一,是當之無愧的“銷售女王”。
曾經的安徽市場,業績慘淡,但在董明珠的手中卻“變廢為寶。就像魯迅所說的“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董明珠靠自己的勤奮、毅力,将安徽市場做得越來越大,也在她的人生中留下燦爛的一筆。
遇到貴人,進擊南京市場
董明珠的出色表現也引起了海利(格力)空調廠的董事長朱江洪的注意。朱江洪決定去安徽考察一下,順便見見這個不得了的業務員——董明珠。
朱江洪在和董明珠的聊天之中,了解到董明珠是一個很有責任感的人,她很有想法,思想覺悟也很高。他決定邀請董明珠一起去南京考察,同時可以更了解董明珠。南京之行結束之後,朱江洪便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那就是将江蘇市場交給董明珠打理。
朱江洪對董明珠的信任,讓董明珠更加義無反顧,決不辜負朱江洪的信任。事實證明,一個人能走多遠,取決于她遇到了誰。很多時候,一個人往往起到了決定因素。
董明珠在南京打開市場,僅用了一年的時間, 而且銷售額達到3650萬元,整個江蘇市場的銷售額接近5000萬元。
1994年,空調的市場需求已經進入到了白熱化的階段,而格力也做足了準備,随時吹響“号角”。但一場連綿不絕的陰雨天,就像散不開的烏雲,讓董明珠焦慮不安。
當時的董明珠因為車禍,正在醫院養病,後有因為這場陰雨天,焦慮不安。這場雨一直沒有停下來,很多商家都坐不住了,紛紛開始降價,把堆積的空調售賣出去。而格力卻頂住市場的壓力,沒有任何的降價。
這一場戰役,董明珠看在眼裡,她告訴自己“我們絕不打價格戰,絕不。即使一台賣不出去也不能這樣做。”
因為連續的下雨,格力的業務員、經銷商都慌了,紛紛打電話給董明珠,說着空調降價的事情。前所未有的壓力籠罩在董明珠的心頭,她開始猶豫到底要不要降價。後來,就連朱江洪也打來了電話,想聽聽董明珠的想法。
董明珠用了三天的時間,拖着病體去考察市場,然後得出了結論,她跟朱江洪說:“不能降價,空調沒有賣出去,不是價格的原因,而是天氣的原因。”市場上,董明珠也明白,作為一個業務員,隻要她答應降價,她就沒有那麼大的壓力,而且還能賣個人情。但是站在公司的角度,這場價格戰役,傷人傷己,對公司沒有任何的好處。
1994年6月21日,天氣終于放晴了。天氣也越來越熱,空調也開始大量的售賣,沒有降價的格力在這場戰役中成為了最大的赢家。同年,她的銷售額達到1.6億元,占公司的五分之一。也是在這一年,格力成為十大國産名牌企業之一。
同年,格力也迎來了它的危機——骨幹員工辭職,去了競争對手的公司,,就連經銷商也倒戈了。他們當然也想挖走董明珠,而且開出了年薪200萬的優厚條件,但是董明珠拒絕了。
事業騰飛
朱江洪看到了董明珠的忠誠和能力,決定提她為格力的銷售副總,但董明珠說她沒有帶團隊的經驗,最後她接下了經營部副部長的職位。這是她事業起飛的契機,也改變了格力的命運。一年後,她帶領的團隊銷售額比之前增長了7倍,達到28億元。
1995-2005年,這11年的時間裡,格力空調的銷售額累計700多億元。2012年的時候,突破1000億元。
2001年,董明珠47歲,在格力工作11年的她,也從開始的經營部副部長做到了公司總裁的位置。
董明珠對他人要求嚴格,對自己也很嚴格。比如女孩子上班期間不允許留長發,長發的要麼剪成短發,要麼将長發盤起;不準戴耳環、戒指……格力的營銷業務員不允許拿回扣,拿一分錢回扣馬上開除等。她自己出差也是一個人,不帶助手,一個人出差可以省掉一筆費用。不和經銷商一起吃飯,如果不得不吃,就要aa。
就像她說的“我從來就沒有失誤過,我從不認錯,我永遠是對的。”因為她的每一個決策,都是從公司的利益出發,為公司考慮。
一個有着鐵血手腕,強硬又溫柔的女人,真是令人過目不忘。
今時今日的董明珠,真是巾帼不讓須眉,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