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就是萬聖節前夜了,也就是洋人的鬼節。大家有沒有計劃去哪個遊樂園玩?對我們來說,萬聖節就是大家去各種玩的借口,自然就百無禁忌。
但是老一輩總會有很多禁忌,會對我們特别叮咛。比如,從外面帶回的雨傘就算濕了,也不能在屋内打開以晾幹。為什麼呢?因為老一輩的迷信這樣會将外面的“污糟嘢(指鬼魂)”帶入家中。

這個迷信禁忌,其實是源于近代一件曾經轟動省港澳乃至東南亞的厲鬼複仇故事,這就是著名的“大鬧廣昌隆”。
廣昌隆是一家糧油日用雜貨鋪的名字,成立于1887年的廣州,分号曾遍布珠三角,曆經清末、民國及共和國時代,至今已有百多年曆史。廣昌隆于1927年遷至香港,1978年取得香港的商業登記。
▲廣昌隆,圖源網絡
據了解,這家老字号至今還依然在營運,現在還開設了網上銷售管道。現在廣州東山口也有一家廣昌隆貨倉商場,但不知道和香港的那家老字号有沒有關系了。
至于廣昌隆在廣州老鋪舊址,老一輩說在十三行一帶,但現在已經不複存在了。
“大鬧廣昌隆”的鬧鬼故事之是以會成為了許多老一輩的集體回憶,其原因不僅是涉及的人物有名有姓,而且涉及的地方也是當時人們所熟知的,更重要的是事件曲折離奇,極為可怖。
“大鬧廣昌隆”的故事發生于清末。
一位名為廖小喬的風塵女子,因為厭倦了賣笑生涯,故此時常留意物色一位可付托終生的佳婿,希望能早日從良。
她在衆多恩客中,挑選到一位名為趙槐安的如意郎君,彼此在花前月下訂落白頭之約。
誰知趙槐安原來根本沒有迎娶之心,其假意殷勤,無非是為謀财打算。兩人在省城廣州的一家旅店投宿後,趙槐安就突起歹心,突起歹心,一不做,二不休,對廖小喬非但謀财,而且害命,在旅店的房間裡把那廖小喬殺死,并且秘密埋屍于床下。
趙槐安拿着廖小喬在賣笑生涯積存的豐厚資财,就在省城廣州開了一家雜貨鋪,名為廣昌隆,自此生意滔滔,财源滾滾而來。而趙槐安亦是以娶了大戶人家的女子作妻。
廖小喬因無親無故,被殺慘死後,屍埋旅店房間的床下,無人得知。但她卻一直冤魂不息,雖欲往廣昌隆向負心郎報仇雪恨,但當她步出旅店後,不是被都城隍廟的城隍震懾,便是被廣昌隆的門神阻攔,隻得頹然折返。
▲廣州都城隍廟,圖源zhangzhugang
直至一位名為劉君獻的書生到旅店投宿,廖小喬才等到報仇的機會。劉君獻雖是讀書人,但屢考不第,平日隻能沿街賣胭針線為生。據說在廖小喬生前也頗有交情。
這晚,劉君獻躺在床上,忽然陰風陣陣自床底吹起,跟着看見廖小喬的鬼魂出現在他的床前,如泣如訴地把她枉死的經過細說一遍,并且苦苦哀求劉君獻助她報仇雪恨。
劉君獻乍見到鬼魂,吓得魂飛魄散,但及後見廖小喬并無惡意,心緒才逐漸平定下來,及至聽到廖小喬訴冤,不禁起了同情心,在正義感的驅使下,毅然答應盡力幫助她報仇雪恨。
廖小喬要求劉君獻挾着雨傘前往廣昌隆,她就藏身于雨傘之中,并囑咐他沿途切勿打開,而且要不斷低聲呼喚着她的姓名,這樣她便可以躲過城隍及門神進入廣昌隆之中。
劉君獻便依計行事,假裝洽談生意,将雨傘帶入廣昌隆之中,走的時候又故意遺下。趙槐安不知有詐,晚上收鋪時見到一把不知是誰的雨傘,打開一看(舊時的人會在雨傘中寫上某某府或者某某商号作為識别),廖小喬就從傘中現出,在趙槐安妻子面前怒斥了趙槐安一番後,以紅羅三尺生生把趙槐安勒死,由此報仇雪恨。
▲當時的小人書, 圖源網絡
整個故事的關鍵是那把帶入屋内打開的雨傘,倘若不是雨傘的掩護,鬼魂便無法通過城隍和門神這一關。這個也就是舊時長輩諄諄警誡,不可把傘帶入屋内打開的禁忌由來。
“大鬧廣昌隆”的故事,究竟是不是真的呢?
今天,廣昌隆的傳人還有一張廣州碼頭的老照片,碼頭外的廣昌隆,地下是店鋪,樓上住人,可以想象風起時,樓闆吱吱作響,膽小的人以為鬧鬼也不一定。
不過,廣昌隆的創辦人并不是趙槐安,而是黃庭芳,現任老闆黃喜潤是第五代傳人。
▲第五代傳人黃喜潤,圖源網絡
是以,盡管“大鬧廣昌隆”的故事有闆有眼,但卻不是真實的,而是始見于木魚歌《陰魂雪恨》的虛構創作,據說木魚歌的作者和黃喜潤的叔公是相識的,編了這麼一個鬼故事開個玩笑,但卻令廣昌隆人盡皆知。如若在今天,這種玩笑可能就會被起訴侵犯商業名譽權了。
木魚歌又是什麼呢?
木魚歌又稱唱木魚和摸魚歌,是一種廣東曲藝,在唐代是佛教為便于用于向普羅大衆傳播宗教的形式,後來與地方民歌民謠逐漸融合演變,在明朝晚期出現于廣州及珠江三角洲地區,于民間廣泛流傳。
木魚歌初為清唱,沒有口白,也沒有樂器伴奏,曲體、拍子自由,腔調樸素簡單,一般按唱詞自然誦唱,不需從師學藝。在珠江三角洲地區,曾有職業木魚歌藝人,男藝人稱瞽(粵拼gu2,與“古”字同音)師,女藝人稱瞽姬。
▲木魚歌,圖源廣東省人民政府網
“瞽”在古漢語中是“瞎眼”的意思,可見以前唱木魚歌的大多都是盲人,憑着這一門表演技藝,乞求打賞,賴以為生。
因為表演者是盲人,是以木魚歌多為即興表演或根據記憶演唱,直至清末才發展出文字記錄的唱本木魚書。
▲木魚刻本,圖源網絡
我們現在找到清末廣州以文堂刻印的《陰魂雪恨》,署名是龍舟松撰,龍舟松生平不詳,但應該是一個瞽師的藝名,《大鬧廣昌隆》的故事究竟是他原創,還是他收集整理,或者再創作,就不得而知了。
木魚歌之後還衍生出龍舟歌(龍舟松的名字可能與龍舟歌有關系),逐漸演變成南音,這些曾經在省港澳存在過很長時間的戲曲表演形式,對于現時省港澳的80後已經頗為陌生了,更别說90後和00後了。
但說起2001年tvb播出的電視劇《小寶與康熙》,以及2017年tvb播出的電視劇《大帥哥》,主角張衛健飾在劇中經常念唱的:“涼風有興,秋月無邊,虧我思嬌的情緒好比度日如年,雖則我唔系玉樹臨風,潇灑倜傥,但我有廣闊嘅胸襟加強勁嘅臂腕!”,大家可能就有印象了。這段唱詞其實就是改編自南音的《客途秋恨》的開頭部分。
随着表演形式和層次更加豐富的粵曲粵劇興起,木魚歌、龍舟歌、南音也逐漸退出了曆史舞台。
1979年在香港逝世的杜煥,被認為是最後一位地水南音大師(地水是蔔卦術語,廣東人舊稱盲人做阿水),他出生不久就已經失明,身世悲慘,在省港澳流浪,以賣唱為生,生前曾在香港電台演出,也曾在大會堂劇院演唱,弟子唐健垣為他錄拍了一卷八厘米影帶、留下他部分音響資料及曲詞,成為了日後人們研究南音的珍貴素材。
▲杜煥,圖源網絡
“大鬧廣昌隆”的故事能夠在省港澳地區流傳甚廣,離不開木魚歌、龍舟歌、南音這些當時普羅大衆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加上在民國時代廣播電台的出現,經常播放這類節目,也令這個故事得以進一步傳播。
當時普羅大衆的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廣播電台播放的故事,裡面地名、店号是真的,而角色也有名有姓,是以自然也容易令到很多人将原本虛構的故事信以為真。
讀回木魚書《陰魂雪恨》(大鬧廣昌隆)的原文故事,如果用現在的話來概括,就是一個渣男對失足女子謀财害命,而失足女子的陰魂借助窮屌絲的幫助報仇成功,而最終借屍還魂與窮屌絲過上幸福日子的故事。
▲圖源水印
這個故事結構和角色設定,與唐朝以來特别是明朝流行的短篇小說都很相似,蔣防的《唐人傳奇》、馮夢龍的《警世通言》、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之中,都有大量故事是關于美貌妓女(或狐仙)與窮書生的愛恨情仇,除了表達癡男怨女的感情之外,當然也有一些道德教化的意義。看完《霍小玉傳》和《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再看《陰魂雪恨》,就更有似曾相識之感覺。
《陰魂雪恨》裡面大鬧廣昌隆的故事之是以在省港澳地區夠流傳至今,除了我們之前提到的故事背景貼地以及廣播電台的出現等原因之外,一代代創作人在不同時代的再次創作更是起了關鍵作用。
早在民國初年,《陰魂雪恨》就已經被改編為粵劇《大鬧廣昌隆》,劇目至今仍有演出,而電影的出現也為《大鬧廣昌隆》的故事提供了新載體。
1937年,由廖夢覺、花影容、陳莉莉、黃楚山主演的黑白粵語長片《廣昌隆恩仇記》上映,出品方的香港三和公司在宣傳時,就稱電影是根據光緒年間在廣州小北門二牌樓所發生的一宗真人真事改編而成。因為當時沒有廣告法規管,這也許也是當時很多人把“大鬧廣昌隆”當成了真人真事的重要因素。
二戰之後,粵語長片飛速發展(有關粵語長片的曆史發展介紹,可看我們之前的文章),其中不少也是以《大鬧廣昌隆》為題材,進行改篇和翻拍。
1949年,鄭孟霞、劉克宣、伊秋水、馬影主演的《大鬧廣昌隆》,比較忠實于原故事。1952年,梁醒波、小燕飛、林蛟、 陳露華主演的《歌唱大鬧廣昌隆》,則改為廖小喬是裝死,然後扮鬼設計向趙槐安複仇;1957年,梁醒波、紫羅蓮、劉克宣主演的《呆佬遇鬼》,則将故事改為搞笑喜劇。
而最為我們這代人所熟知的影視作品,就莫過于1993年陳果導演,鄭丹瑞、吳大維、陶君薇、青山知可子主演的彩色港産電影《大鬧廣昌隆》,以及1997年楊錦泉導演,周海媚、林家棟、郭少芸、 陳啟泰、鄧兆尊主演的tvb24集電視劇《大鬧廣昌隆》了。
▲tvb版《大鬧廣昌隆》圖源水印
這兩部港産影視作品,都對原故事進行了較大的改動,以貼近當時的主要觀衆群體,例如将故事發生的地方從廣州改成了香港,時代也從清末改為了40至50年代,而原來角色的姓名與職業也進行了改變,但還是保留了原故事的基本架構。
曆史時代在變,傳播方式在變,表演形式在變,但癡情女子遇上負心漢這種故事,講上千年依然能獲得共鳴,難怪霍尊與陳露的感情瓜葛一發上微網誌,就引發衆多年輕男女的關注和激烈的争論了。
各位自己友,
你們還聽說過哪些老一輩傳授的禁忌?
歡迎大家在評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