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犀牛整理
"阿爾卑斯景觀——上海博物館的天才文物展"在上海博物館展出。每個展覽的背後都是捐贈的故事,這些故事要麼廣為人知,要麼不為人知。捐贈者包括以胡慧春、熊貓宇、譚靜、沈同軒、顧麗江、樂度周、孫偉峰、丁玉露、趙羅伯、李未賢等為代表的大量收藏家,以及鄭振軒、徐森宇、吳忠超、謝志留、陳志芸等早期文藝事業的組織者和領袖。上海博物館保管部副館長、研究館員張東應邀解讀展品背後的捐贈故事,将分兩部分出版:(上圖)和(下圖)。
展覽以鄭振軒先生于1956年捐贈的漢代人物肖像磚開始。這是一塊非常典型的漢代肖像磚,也是第一次展覽,展現了鄭振軒那一代老先生作為文化界、文化組織者和領袖在實際行動中發揮了主導作用,他們自己收藏的重要文物都捐贈,幫助上海博物館前期的收藏奠定了基礎。

鄭振軒先生于1956年捐贈漢代肖像磚
鄭振軒先生1956年捐贈的漢代人物肖像磚(部分)
鄭振軒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文物局首任局長,為文化遺産保護、文化文化發展事業作出重要貢獻。他本人是一個版本主義者,一個金石主義者,一個文本學家,并向國家捐贈了他大量的古代陶器和近10萬本古籍。
漢代肖像磚旁邊是許千玉先生捐贈的台灣造型、"西藏三聖塔"、黃世玲的《書八字》,這些藏品也充分展現了徐老個人的審美品味和感受。
徐勝宇是中國著名文物鑒定師、金石科學家、版本鑒賞家,也是上海博物館的早期策劃人、上海博物館館長。在中國近100年的文藝發展中,許森宇幾乎所有的參與和貢獻,出于對他的教育和人民的尊重,人們早就稱他為"老先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被稱為"國寶"。
晚年,徐勝宇
徐勝宇參與了上海博物館和上海圖書館的籌備工作。他利用自己與國内收藏家的關系,利用我的身份鑒定專業知識,全力以赴地開展文物收藏,參觀文物珍品、好書,為博物館、圖書館擷取了大量的珍寶。
徐森宇(左二)在文物鑒定
徐森宇在擔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主任、上海博物館館長期間,收集了金王的《鴨頭丸帖》、唐外壽的《苦澀的筍帖》、宋島光的《手印》、宋素元的《文學合卷》、宋拓孤獨的《鳳凰别墅郵報》、《俞寂寞台灣郵報》以及明天開幕的《羅玄古紙》, 等等,都是罕見的。
徐森宇還把自己最喜愛的藏品捐贈給上海,并四次将自己收藏的繪畫、古籍、延展電影等藏品捐贈給上海文化理事會和尚博。
徐森宇捐贈台灣造型
徐千羽捐贈"西藏三聖塔之塔"
同樣重要的是,展覽将展示鄭振軒先生和徐森宇先生捐贈的文物,他們共同努力保護和搶救文物免受走私和流出。徐聖宇被譽為"國寶",最早的榮譽徐森宇是"國寶",就是鄭振軒。
展品還包括馬恒先生于1953年捐贈給上海博物館的漢代紅鳥和野獸的幾何刺繡碎片。彩色刺繡碎片大小不一,共28件。刺繡圖案包括鳥類和野獸,三角形幾何圖案和曲線。用極其細膩細膩的鎖繡針法刺繡,繡花線的顔色有黃色、草綠色、綠色、朱虹等顔色。
馬恒于1953年向上海博物館捐贈漢代紅鳥和動物幾何刺繡碎片
馬恒先生是金石考古學家、書法家和故宮博物院前館長。他畢生緻力于金石的研究,金石被稱為"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前奏"。
馬恒
抗日戰争期間,馬衡先生主持了故宮博物院西遷文物的維護工作。抵抗運動勝利後,他主持了故宮博物院的複員和文物從西到南京的歸還。北平解放前夕,為確定宮廷建築和文物的安全,他擔任總統職務,呼籲國民黨當局避免戰争,保護北平古城文化。北平解放後,他一直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1952年,他被任命為北京市文物整理委員會主席。
1952年,馬恒先生将他收藏的大量骨骼、銘文等文物捐贈給故宮博物院。他去世後,他的家人奉命将他家的9000多塊金石捐贈給故宮博物院。
20世紀90年代,王一平在上海湖南路的家中學習。
曾任上海市委書記、曾短暫擔任上海博物館館長的捐贈者王一平在"反右"時期保護了博物館的許多從業人員。他熱愛的藝術與林鳳面、潘天壽、唐雲、謝志留等人的接觸也做了很好的穿行。20世紀90年代末,王某多次到博物館看展覽,目的是衡量和確定他計劃捐贈給博物館的藏品符合收藏标準,此後他将藏品捐贈給包括朋友和家人在内的各國。他曾四次将自己收藏的繪畫、瓷器、印章、古籍和手工藝品捐贈給上海博物館。在将他幾乎所有的藏品都耗散後,在他看來,它變得太陰雲密布,無法消散。
他的兒子王世軒回憶起父親的收藏生活,說:"收藏是一項非常昂貴的愛好,父親購買收藏品的經濟來源完全是工資收入,月工資300多元,少了派對費,租水電費和保姆工資,餘額200多元幾乎全部用于領取, 而全家削減,由母親的工資(140元)維持日常開支,如果父親的一半是從母親家裡收取的,那就不算太多。
王一平(中)和顧牧(左)在1994年欣賞繪畫。
随着我國經濟改革開放,經濟飛速發展,文物和藝術品價格也在不斷上漲,到父親的工資收入已經無法購買收藏品,此時父親基本停止了一切收藏行為,開始做自己的收藏。"
展覽展出了他的舊文集,如"半唐煙月圖軸","徐偉小圖像軸",高鳳漢明帶池端,易冰明半香味端等。這些藏品也展現了王一平先生個人的藝術修養。
王一平捐贈的文字混雜了《半池煙月圖軸》
王一平捐贈《徐偉的小人像軸》
王一平捐贈高鳳鳴與池末
王一平捐贈清代易冰明半端
"我奉明半端"的盒子标題有"揚州第一公學半讀"的稱号,因為易秉義曾經是揚州太守,是以有"揚州功","鹹陽國功"是後來人們對易秉軒的尊敬。蜻蜓是半形的,和古代宮殿形水池的前半部分一樣,有一句"半彎環是水"的字樣。《歌唱》有兩處銘文,其中一句是嘉慶9年(1803年)的易秉軒,表達了人們對舊志的感情。
另一段是易秉軒的兒子易念禅的名字,記載了陶光玄年(1850年)像潮(無考)孫金軒(指孩子通過考試後被福州縣立學校錄取,因為校前有水,是以叫進學校),伊恩曾被作為水樣, 并問韓毅題詞通關。"上半身"是農曆三月的第三天,"隋禦官邸"是愛森房間的名字。
謝志留先生的展覽捐贈了宋代王毅水墨書《煙河煙囪圖》。這幅畫最初被謝日留認定為王琦的真實故事,但在文物鑒定專家會議的擷取中有很多假意見,之後謝日留先生親自購買了藏品。
謝志留
謝日留先生曾任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長、上海博物館顧問、國家文物局國家文物鑒定組組長。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大部分珍品都在其收藏中,留下了寶貴的手寫識别意見。1951年和1996年,謝先生向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和上海博物館捐贈文物,包括水墨"煙河煙囪圖"卷。
謝志留捐贈王偉水墨書《煙河棧圖》
唐永輝六年李十衍母親馮等雕像由張偉于1950年捐贈。張偉是古代書畫鑒定專家,被公認為中國書畫鑒别領域太鬥,祖父張平衡,張乃雄叔叔都是著名的收藏家。張偉出生于南浔四大富家之一,從小就秉承叔叔的善良,熱愛繪畫收藏,精通版冊目錄和金石畫鑒賞。
張偉
他被認為是中國現代書畫鑒别的創始者,他将書畫鑒别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并利用多年的實踐經驗,将書畫鑒别作為一門學科,達到理論層面。為了培養書畫鑒别人才,将多年的經驗,在中央美術學院開設課程,其講義由劉九軒、薛永年先生記錄、氣功、王世軒修訂、出版《如何鑒别書畫》,成為現代書畫鑒别祖傳文獻。
經過多年的收藏活動,張偉先生建立了完整的收藏體系,收藏的書籍和繪畫一直到晉唐時期,下至宋元明和清朝,特别是收藏的古畫,位居第一。1947年,他的好朋友鄭振軒為他編纂了唐宋以來的名畫集,氣功先生稱贊"齊慧宰先生收藏的油畫和畫無一",足以證明張先生收藏的水準。
張偉于1950年和1952年兩次向上海博物館捐贈文物,包括珍貴的漢唐石雕和漢代木雕。
唐永輝六年李十衍母親馮等雕像,張偉于1950年捐贈
唐永輝六年李十衍母親馮等肖像,張偉1950年捐贈(部分)
展覽展出了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成元先生捐贈的青銅器。馬雲制定了所有文學工作者都不得從事收藏的規定,并在1955年和1960年率先将他的八件藏品捐贈給了上海博物館。上海博館館長沈世宇和副館長楊光也紛紛将他們的藏品捐贈給了上海博物館。
馬成元捐贈的青銅騎士
夏先生捐贈給上海博物館的Naran Chengde的"Handza"卷也在展覽中展出。夏岩是中國著名的文學家、電影家、劇作家和社會活動家,中國左翼電影運動的先驅、組織者和上司者之一。1949年起任上海市文化局局長、文化部副部長。
在老年和夏季
夏岩于1989年将納然承德的《手薩》捐贈給上海博物館
納然承德也被稱為納然性,清代著名詩人納然鐘儒也被認為是《夢之紅樓》中賈寶玉的原型。1961年,夏燕先生在北京玻璃廠花了大筆稿酬買了這隻手,愛不放手,這件事在文化圈也引起了小小的轟動。當時,夏先生委托上海博物館複制了藏紅花的手持版本,作為當時文化部代表團的禮物。該卷後來丢失并最終恢複。夏燕先生手上印有的藏品是《任和沈的曾藏》,"仁和"是他的出生地杭州仁和,"沈"是他的真名,"曾藏"而不是通常的"寶物",說明夏妍先生不具備文物态度。
夏恩來于1989年首次将納然承德的"手紮"卷捐贈給上海博物館,後來又将他收藏的146枚郵票捐贈給流浪漢。
1963年,巴金将董其昌的詩集《寫詩》捐贈給尚博。作為當時的中國文學傳奇人物,巴金先生将他的藏品捐贈給了上海博物館,并能夠從中閱讀他的文化教養。
1963年,巴金捐贈董其昌的《詩集》
唐雲先生不僅是一位著名的畫家,也是紫沙的收藏家。唐雲對曼森鍋有着濃厚的興趣,他有自己的收藏的曼森鍋鑒别、鑒定,挑選了八個曼森鍋藏在八鍋的精品屋裡,這也是他晚年以"八鍋精屋"為由來的名字。"
唐雲先生在大溪齋
展覽展出了唐雲捐贈給尚博的曼生明蒂良紫沙壺,這是研究紫砂茶壺的标準。
唐雲捐贈曼生明蒂良紫沙鍋
唐雲捐贈陳洪壽明陽鵬年度紫沙壺
(本文全面參考了展覽的附圖"阿爾卑斯景觀線-上海博物館的天才文物")
負責編輯:陳露西
校對: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