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是多樣的。一方面血緣、姻緣構成了人類社會的最基本結構,此外還有地緣、業緣等次生的關系同樣也豐富了社會與人。這些關系之是以存在,都是因為背後有一定的“義務”或者說是某種“羁絆”,能夠維系其長久的保持。
許多人也經常會在與人交往時有意地去注重彼此之間的聯系,比如說共有的特征、同樣的興趣等等。
然而,在衆多構成社會關系的“羁絆”當中,有一種是會讓人感覺到難以捉摸的,那便是“債務關系”。
之是以加上引号,是因為這種關系是一種廣義的、以金錢借貸為代表的關系類型,背後也會存在一些别的層面上的“虧欠”,比如說在中國社會當中的“欠人情”。

聰明的人很少借錢給别人,原因中藏着人性最不堪的真相,把錢借給别人,無異于培養“仇人”,不信你且看。
當然,在這些關系當中,最常見的還是金錢上的借貸關系。為什麼會說這樣的社會關系會令人感到棘手?
正如著名文學家、詩人拉賓德拉奈特·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所說:“一旦鳥的翅膀上挂上錢袋,那麼它就再也飛不高了。”
金錢在産生之初,是作為一種一般等價物而存在的。但随着社會發展,其象征含義愈發的多,青睐金錢的人也愈發的多,于是金錢慢慢變成權利、地位以及關系的代名詞,其含義也不再純潔了。
于是當一個人迫切地想要得到金錢時,也許其背後的動機就是複雜的。俗話說得好,“君子愛财,取之有道。”
而一旦有人觊觎金錢背後的象征含義,那麼其極有可能采取一些非正常的手段。向别人借錢可以算是這些“非正常”手段當中比較初級的一種,那就是将财務關系轉嫁到他人身上。
我們不妨試想一下,如果某個個體始終對于自己的開銷有所計劃,在自己的消費能力範圍内進行經濟生活,那麼他會不會缺錢?答案是否定的。
同樣,如果一個人對于自己能力外的東西并沒有過多的需求,那麼其會不會主動開口向别人借錢呢?答案也是否定的。
是以,我們可以大概得知,那些借錢的人往往是不按計劃消費導緻手頭虧空的,或是對于一些沒有能力消費的東西過于渴望的。
是以當你把錢借給他們時,這種虧空或者是渴望帶來的艱難生活就會轉嫁到你身上,而轉換這種關系的,無非是你們之間的一種債權關系。
那麼能否在能力範圍内守護這種債權關系就是問題的關鍵了,就像是有的人說的,“欠錢的是大爺,借錢的是孫子。”雖說有些粗俗,但也算是話糙理不糙。
簡單來說,現如今的金錢早已不僅僅是一種作為一般等價物的貨币,其有了更加豐富的象征含義。在借錢之後,能否確定你們之間的債券關系穩定、對方能夠将錢還給你,就成了影響你們之間關系的關鍵。
就像是上文當中所分析的,以金錢為物質表象的這種借貸行為,給人與人之間增添了一種新的關系——債券關系。
這種關系不僅僅是表面看上去那樣簡單,而是具有豐富的内涵。關于類似關系的研究,社會科學尤其是人類學研究當中比較典型。
馬塞爾·莫斯(marcel mauss)在他的著作《禮物》(又名《論饋贈》)當中,列舉了諸多例子——如發生在美洲的“誇富宴(potlatch)”,出現在著名人類學家弗朗茨·博厄斯(franz boas)的調查之中,這種宴會内容為衆多當地富豪齊聚一堂,将自己的财産和藏品傾囊帶出,或是大方贈予他人,或是幹脆當着大家的面毀掉。
這種行為表明,财富并不僅僅具有物質上的意義,更有社會地位上的含義:“誇富宴”之後,那些贈予最多、毀掉最多的人會得到大家的敬仰,擁有更高的社會地位。
同樣,在現代社會生活當中,當一筆錢被借出去,借貸方與債務友善同時擁有了除經濟關系之外的另外關系——借貸方手頭有富裕,說明其經濟條件更好、社會地位更高。
在危難之時能夠出手相助,表明其人品正直,十分仗義;除了财産的“虧欠”,在“人情”層面上這種“虧欠”會被延續,起碼在這筆錢被還完之前,債務方對于借貸方的态度應該是“感恩”的……類似關系會始終存在。
于是基于這種“虧欠”關系,人類社會當中會出現“給予-接受-回饋”的關系鍊,而充當媒介的極有可能是金錢,也有可能是其他物質。
正如上文當中所分析的,債務關系會帶來不平等的社會關系,當然,這種關系的前提是雙方都是比較正直、守信的人。但我們忘了,人性有時是經不起考驗的。即便再純潔的關系,一旦摻雜了利益,就會變得不再如從前一般。
當你在某個朋友危難之時傾囊相助,站在你的角度也許是“救世主”一般拯救了對方,但對于對方,這一意義遠不如其經濟危機暫時解除的意義來的明顯。
也許口頭上對你也是千般感謝、萬般記挂,但這筆錢終究是在對方手裡,能否再還給你便是極不确定的事情。
金錢本身也許倒還不是最棘手的,當你們的關系由原本的不摻雜任何利益關系,到因債權關系帶來“失衡”之後,也許很多交往就會變得尴尬——如果許多朋友一起的聚會當中,有一人是自己的“債主”,那麼自己勢必會加以思忖,大機率會缺席;同樣,如果自己在某些場合見到欠自己錢的朋友,那麼也會覺得不自然,仿佛字裡行間都會涉及到彼此之間的那筆錢。
總而言之,原本正常的社交關系就會被銅臭味“腐蝕”。長此以往,即使是你們之間沒有沖突,關系也會變得生疏許多,甚至變成“仇人”也是自然。
财産得來不易,同樣在處理金錢時也應該多加小心。
- the end - 作者| 湯米 編輯|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微信公衆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