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作者介紹
亞曆山大·仲馬(1802年7月24日—1870年12月5日),生于法國的維勒-科特萊(靠近巴黎)從小與母親相依為命。1823年,出于對戲劇事業的向往,大仲馬隻身來到巴黎,先在奧爾良公爵秘書處做了一名文書抄寫員,得以解決自己的栖身之所和溫飽問題。
大仲馬從小酷愛戲劇寫作,在公爵舒适寬大的寫字間裡忙裡偷閑,動筆撰寫劇本《亨利第三及其宮廷》。文思靈活的大仲馬通宵達旦地伏案疾書。1829年劇本《亨利第三及其宮廷》問世,法蘭西劇壇為大仲馬的處女作喝彩。
不久,巴黎大劇院便上演了這部劇作。雨果和衆多的浪漫派作家前往劇場觀賞,并認為這是浪漫派的一個不小的勝利。劇本描寫了16世紀法國宗教戰争期間國王和反動貴族之間的争鬥、欺騙、陰謀。法國文學評論家認為《亨利第三及其宮廷》一劇是大仲馬一生中最優秀的劇作。
1824年7月27日,與卡特琳娜·拉貝生下一個男孩。同父親一樣,兒子也起名叫亞曆山大(即小仲馬)。大仲馬是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作家。各種著作達300卷之多,以小說和劇作為主。
代表作有:《亨利第三及其宮廷》、《基督山伯爵》、《三個火槍手》等。他的小說大都以真實的曆史作背景,情節曲折生動,往往出人意料,有曆史驚險小說之稱。結構清晰明朗,語言生動有力,對話靈活機智等構成了大仲馬小說的特色,也因而被後人美譽為“通俗小說之王”。
大仲馬信守共和政見,反對君主專政。先後參加了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推翻七月王朝革命、加裡波第對那不勒斯王國的征戰等活動。1870年他嚴重失去記憶,之後卧床不起,他囑咐家人去請一位教士。但是當昂德裡約神父到來時,他已經失去知覺。他死在女兒瑪麗的懷中,享年68歲。大仲馬的遺體臨時葬在離第埃普一公裡的涅維爾小教堂的墓地裡。第埃普市政委員會的代表團和一些作家、藝術家出席了葬禮儀式。
2002年11月30日,他的遺骸由他的家鄉運抵巴黎,移放在名人身後殿堂----巴黎先賢祠,法國總統希拉克和總理拉法蘭等人士出席了儀式。大仲馬是第72位進入先賢祠的對法蘭西作出非凡貢獻的人,也是繼伏爾泰、盧梭、雨果、左拉和馬爾羅之後第六位進入先賢祠的法國作家。
第2頁 讀者評論
1、瑪戈王後被描繪得狂放不羁,甚至有亂倫之嫌。她對納瓦爾王亨利的支援和保護,目的在于保住自己王後的地位。但在大仲馬的小說中,瑪戈卻被純潔化了。
2、宮廷的愛情有太多都無奈,一個是皇後,一個是貧民。一個是天主教徒,一個是新教徒。盡管愛的多深,多沉,總是求不得曆史與宿命的寬恕。愛情的王子注定隻在夢中,注定隻有瞬間,死是他無可奈何的歸宿。愛情的皇後注定鎖進宮廷,注定隻有以國王為丈夫,寂寞是她逃不出的牢籠。
3、馬爾戈一輩子都在被人背叛和出賣。兄弟們把她視為洩欲的工具,母親把她當成政治籌碼,丈夫将她視為護身的擋箭牌……馬爾戈沒有獲得過一點真愛,于是,她将自己無邪的心靈用表面的放蕩遮蓋起來,她覺得不會有任何人會懂她。在鮮血面前,她從來也不曾害怕,因為她深知在這表面奢華的宮廷裡,時時刻刻都潛藏着危機。
第3頁 寫作背景
《瑪爾戈王後》以法國16世紀長達30年之久的宗教戰争為背景,以瓦魯阿家族美豔絕倫而又具政治遠見的瑪格麗特王後為中心,反映了1572年聖巴托羅米大屠殺前後法國王室的内幕。
衆所周知,大仲馬寫小說從不以再現曆史為己任,正如他自己所言:“曆史是一顆釘子,我用它來懸挂我的傳奇。”如果用文藝作品去研究曆史,或反過來,要求作品的每一個情節都要符合史實,那就南轅北轍了。
十六世紀後半葉,法國處于“胡格諾戰争”時期,天主教和新教殘酷戰争不斷。而宮廷内部也奢華淫靡,腐敗不堪。為了平息連年内戰,信仰天主教的法國宮廷決定将瑪格麗特公主嫁給新教徒的首領納瓦爾國王亨利。
1572年8月24日,婚禮在巴黎隆重舉行。正當人們沉浸在歡樂的氣氛中時。凱瑟琳皇後卻下達指令,發動了一場針對新教徒的血腥大屠殺,即西方曆史上著名的慘案——“聖巴托羅缪之夜”……
第4頁 内容概要
瑪格麗特曾是法國公主,“獨一無二的珍寶,永不凋零的鮮花”,後來她有了一個臭名昭著的名字:瑪戈王後。人們提起瑪戈王後,都會說:她的婚禮是一個地獄。“地獄”二字,不是形容詞。而是真實描述。瑪戈與亨利分屬不同陣營。兩人的結合,不過是一場政治聯姻,并伴随着陰謀。她完全不由自主,命如浮萍。
13歲那年幾個兄長番爬上她的床,她柔弱孤立,無法反抗。她試圖像母親求救:“哥哥們總是強暴我。”王太後并沒有大驚大恸。瑪戈這才明白,對于一個王朝而言,母親認為這都是小事。瑪戈19歲時她走入被鋪設好的結局,與18歲的納瓦拉王國繼承人亨利結婚。
從那天起,她成了亨利的妻子,成了瑪戈王後。他們彼此并不相愛,甚至不如陌生人,因為是敵人。他與她背後的權勢,互為水火,時刻想要鏟除對方。而她的婚禮,被凱瑟琳王太後策劃成一樁曠世陰謀。就在當天王室覺得機不可失,大開殺戒。慘叫聲不絕于耳。巴黎血流成河。這是一個真正的人間地獄。這場婚禮在編年史中,被記錄為“巴黎的血腥婚禮”。這一晚,也就是臭名昭著的“巴托羅缪之夜”。
婚禮當晚瑪戈走出王宮,扔下新郎、扔下滿堂賓客,換下環珮珠翠,穿過一叢叢的流浪漢。在混亂的巴黎街頭的一個牆角,遇見一個俊美的年輕人。她靠着巴黎的牆磚,迎向拉莫爾。拉莫爾不知道她的姓名和身份。他隻記住她的喘息與藍色錦袍。他叫她:藍色妖姬。
這場豔遇不是縱欲,更像是反叛。作為一個傀儡的她一生都在順從。無權、無勢,所擁有的,隻有一點美貌,她的性就成了她唯一的武器,她反擊不了任何人。她的豔名倒是先于她飄出宮外。人們提起她,多數後面跟着一個詞:淫蕩。
這時的拉莫爾風華正茂。他站在巴黎街頭,跟着新教徒一起咒罵瑪戈王後。“那女人就是個妓女......”“聽說她人盡可夫,夜夜笙歌......”卻不知,這個令他魂牽夢繞的藍色妖姬,就是被他惡語相加的人。瑪戈王後不知道,拉莫爾還有一個身份:新教徒一個首領的兒子。
屠殺開始後拉莫爾步入險境,針對他的追殺,也随之而來。他渾身是血,狼奔豕突,在天主教徒的刀槍之下,到處尋找生路。他打開一扇扇的門,沖進去。其中一扇,裡面站着瑪戈。他竟不知不覺來到了瑪戈避難的旅館。
新婚之夜,他給過她魚水之歡。屠殺之夜,她回報以救命之恩。她幫他擋住刀劍,給了他生路。拉莫爾離開時,終于知道了她的身份:瑪戈王後。他又驚又惱又喜,百感交集。窗外,是驚驚遽遽、挨挨拶拶的人群。旅館裡,心浮了又浮,情動了又動。而這邊,宮牆深處,凱瑟琳王太後說:“要殺,就要殺幹淨!”從1572年起,亨利和瑪戈一直被軟禁在法國宮廷中。
後來他們彼此思念着對方,在借助公爵夫人的幫助下相見。開門便是耀眼的微笑,他将她擁入懷中。拉莫爾說帶了200個新教徒,要拯救她的丈夫——新教的領袖亨利。他以為自己骁勇善戰,可他不知道人一旦有了軟肋,就有了弱點,他的軟肋,就是瑪戈。
凱瑟琳王太後找來占蔔師,占蔔王國的命運。答案令她恐懼和驚異:天有異象。瓦盧瓦王朝将走向衰亡。而法國王位,最終會落到亨利身上。王太後當即決定,用一切手段殺死亨利,也就是瑪戈的丈夫。她請人暗殺失敗,她找人來下毒,将無解的毒汁灑在一本書上,放到亨利的房中。但沒有想到的是被她自己的兒子查理九世翻閱了這本書,他伸出食指,舔了舔口水,接着身中劇毒,幾日之後渾身流血,暴斃于萬塞納的深宮。
拉莫爾成了殺害查理九世的替罪羊,可他毫不知情。他被當成毒害國王的兇手被捕,被押入刑場當衆斬首。瑪戈趕到的時候,他已經無法再睜開眼睛。瑪戈悲痛欲絕,已經不知道發出哭聲。她取下钗環,取下珠串,抱着他的頭,坐上前往納瓦爾的馬車去投奔亨利。
法國不再是她的家。這是監獄,是刑場。她一身血衣,神色麻木,馬車裡,一個馬倌問她:“你的衣服上都是血。”她幽幽地說:“在我恢複笑容之前,我會一直穿着它。” 她們取回了情人的頭顱,将其帶到蒙馬特的一座私人禮拜堂中,并将頭顱以香藥處理并埋葬......
1589年,亨利三世死去。瑪戈的丈夫繼位,成為亨利四世。第二年,亨利與瑪戈離婚。她一生都将颠沛流離,無枝可依。在亨利的納瓦拉,她被逐。回到法國,王室又将她趕回去。去了自己的封地,又被當地教徒逐出......
她帶着一腔心碎,半生罵名,坐在馬車中,穿過巴黎,向吉兇未蔔的遠方奔去。天地寂靜,世界像死過去了一樣,蒼涼到令人發冷的氣息,一波波湧過來,一下子濃了、近了,一下子又淡了,遠了。一切悲歡都在千裡之外。如同一種命定的結局,她走入傳奇,又獨自離去。史書上記載,她一生無子,孤獨離世。
第5頁 名言佳句
1、這天早晨,波旁主教已在巴黎聖母院門前現搭的台子上為這對新人行過了法國公主成婚時照例要舉行的儀式。這樁婚姻使所有的人都大為驚訝,尤其使那些看得比較清楚的人百思不解。
2、“不用擔心,我的好姑媽,我尊敬您甚于尊敬教皇,我對妹妹的愛也甚于對教皇的畏懼。我雖不是胡格諾派,但我也并不愚蠢,如果教皇先生裝糊塗,我就親自把瑪爾戈領到教堂去和您兒子完婚。”
3、尤其引起人們注意的是,查理國王對這次既能使他的王朝恢複平靜、又能把法國胡格諾派的要人吸引到巴黎來的婚事,态度十分堅決,簡直到了執拗的程度。由于新郎和新娘分屬不同的教派,一個信仰天主教,一個信仰新教,他們不得不寫信請求居住在羅馬的格列高利十三世特許。因為遲遲得不到特許,現已亡故的納瓦爾王太後非常擔憂。
(未完待續)
(文中圖檔、資料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謝提供者)原創不易,敬請關注,歡迎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