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好似一片羽毛,終生随風飄搖,不知要飄向何方,可又好似一塊鋼鐵,堅強地矗立在自己應該在的那一片天地;好似一汪清河,平靜、恬雅,又好似一望無際的大海,看似風平浪靜,等風一來,可以吞噬世間萬物。

追風筝的人
大家好,這裡是《極緻讀書》,遇見一本好書打開一個世界,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卡勒德·胡賽尼的長篇小說《追風筝的人》。喜歡這檔節目的觀衆們,請不要吝啬自己的小手,為小編點點關注點點贊吧!
可能,我們從小就有一個朋友,或者說是一個玩伴,和自己一起長大,随着年齡的增長,眼界的不同,所經曆的事不同,有些人可能從一而終,也有人可能分道揚镳。
阿米爾和哈桑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夥伴,阿米爾出生在一個阿富汗的富裕家庭,父親是一個商人。從小阿米爾衣食無憂,過着十分富足的生活,哈桑的父親阿裡,是和阿米爾父親的仆人,是以,哈桑變成了阿米爾的仆人。
阿米爾的父親同所有父親一樣,對兒子阿米爾有無限的期望,望子成龍,可是,阿米爾性格軟弱,喜歡看書講故事。阿米爾不像他的父親,相反,哈桑高大威猛,無所畏懼。是以,父親則偏愛阿桑一些。對于父親的偏愛,阿米爾心生嫉妒。嫉妒父親對哈桑要對他好。
在當時的阿富汗,很流行這樣一個比賽,就是比賽放風筝,誰的風筝放得又高又遠,而且要把其他參賽者的風筝割斷,誰的風筝會留到最後,那麼那個風筝的所有者就是最後的赢家。
阿米爾和哈桑的配合很默契,阿米爾是風筝手,負責放風筝并将其他人的風筝線割斷,哈桑是那個辨識風筝落地的那個人:“追風筝的人”。阿米爾和哈桑打遍天下無敵手。阿米爾有一次問哈桑,願意為自己去追風筝嗎?哈桑斬釘截鐵地回答他:會!為了他,願意千千萬萬次!
在一次比賽中,阿米爾不負衆望地得到了第一名,但是,在哈桑撿風筝回來的路上,遭遇不幸,之前和阿米爾哈桑發生過沖突的阿塞夫在哈桑傳回的路上堵住了他,要求哈桑把風筝交給他,哈桑當然是不肯的,以阿塞夫為首的那一幫人對哈桑拳打腳踢。還扒開了哈桑的褲子侵犯了他。
這一場面,躲在牆角的阿米爾看的一清二楚。但是,因為懦弱,阿米爾并沒有出去幫哈桑脫離困境。
接下來的日子裡,這份内疚一直糾纏着阿米爾,他不敢面對哈桑,他隻要看到哈桑,就能想到哈桑被侵犯的那天,種種惡行,就像是噩夢一樣圍繞在阿米爾的腦海裡。
這件事好似改變了阿米爾和哈桑之間的關系,阿米爾開始躲着哈桑,阿米爾已經做不到像之前一樣對待哈桑,阿米爾用最暴戾的語氣對哈桑說話,希望哈桑自己遠離阿米爾。可是,阿米爾對于哈桑來說,是朋友,是親人。哈桑明明知道阿米爾做這些是為了什麼,卻隻能默默忍受,為的就是能一直陪在阿米爾的身邊。阿米爾希望哈桑能在聽到那些不堪入耳的話之後,對自己失去耐心,希望哈桑能夠讨厭自己。可是,哈桑終究是忠誠的,可以說是愚忠。無條件的相信阿米爾,無條件的跟随阿米爾。
為了擺脫噩夢,阿米爾将自己貴重的手表放到了哈桑的枕頭下,污蔑哈桑偷了他的手表。哈桑的父親阿裡了解到這個情況之後,帶着哈桑離開了這個家。
後來,阿富汗發生了戰争,阿米爾跟随着父親離開阿富汗到了美國。在美國,阿米爾上了大學,成為了一名優秀的作家。也與當時一起到美國的阿富汗将軍的女兒索拉雅結了婚。
在美國生活的時候,阿米爾的父親患了癌症。經過了一系列的治療,還是不幸去世了。于是,阿米爾和索拉雅搬遷到了舊金山,不知道什麼原因,也沒有生下自己的孩子。
拉辛汗是阿米爾生前的好友,和阿米爾父親一樣患了絕症,有一次拉辛汗給阿米爾打電話,叫他去巴基斯坦找到哈桑和他的妻子和兒子索拉博。原本阿米爾是不願意的,拉辛汗告訴了他一直不知道的秘密:哈桑與阿米爾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聽了這個消息的阿米爾十分震驚,又想起之前哈桑為他所付出的代價,便起身去了巴基斯坦。找到哈桑之後,哈桑還是像從前一樣信任阿米爾,要繼續服侍阿米爾一家。可是,還沒等到去美國的日子,塔利班便占領了喀布爾,因為可惡的種族歧視,哈桑和他的妻子被槍斃了,隻留下一個孤苦伶仃的孩子。無父無母的索拉博隻好進了孤兒院。
拉辛汗早已經知道,阿米爾小時候做的那些錯事。可能是因為愧疚,也有可能是因為戰勝了懦弱,阿米爾冒着生命危險來到了喀布爾的一座大房子前,有兩個人将阿米爾帶了進去。他焦灼不安地在一間屋子裡待着,不一會兒,一個男人帶着墨鏡和索拉博一起走了進來。可能是為了羞辱阿米爾,把索拉博拉到身前,上下其手。那個男人把墨鏡摘了之後,阿米爾這才認出,那個男人是侵犯哈桑的那個人——阿塞夫。阿塞夫對阿米爾說,如果想要把索拉博帶走,就要和阿塞夫打一架,隻有一個人能從這個房間裡走出來,最後,阿米爾還是把哈桑的兒子救了出來。阿米爾也深受重傷。本想直接帶回美國,可是阿米爾沒有辦法證明索拉博是孤兒,隻能暫時地将索拉博繼續安置在孤兒院。
因為害怕,索拉博割腕自殺,慶幸的是,發現得很及時,被救了回來。之後,索拉博像是失去了聲音,不再與人溝通。
不久,阿米爾在各種周旋之下,獲得了索拉博的收養手續,将索拉博帶回了美國。
有一次,阿米爾帶着索拉博在一個公園裡放風筝,索拉博像是知道阿米爾和自己父親小時候的故事,第一次,對着阿米爾露出了久違的笑容。終于看到索拉博的笑容,阿米爾如釋重負,對哈桑的愧疚與自責也放下了。
更是決定要好好地陪伴索拉博長大,就像小時候哈桑陪着自己那般。
那隻幫助阿米爾獲得冠軍的風筝,在一開始像是一個刺般,刺痛着阿米爾的心髒。因為那隻風筝,給了哈桑不堪回首的經曆。因為那隻風筝,給了阿米爾無盡的黑暗。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身邊的朋友是什麼樣子的,你就會是什麼樣子的人。老話說得好,道不同不相為謀。阿米爾最後成為了像哈桑一樣是追風筝的人,為了友情,為了正義,更是為了責任。救出索拉博之後,阿米爾成為了一個不再懦弱的人,更是一個勇于承擔責任的人。
人生的路不就是不斷犯錯、不斷救贖的過程嗎?人孰能無過,可怕的不是你犯錯,可怕的是在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之後,毫無悔意,無動于衷罷了。
阿米爾在救出索拉博之前,一直生活在對哈桑的愧疚、自責中,好在,阿米爾的幡然醒悟,做了自己早就應該做的事情。阿米爾的自我救贖,不正是一種警告?我們内心要有一道隐形的線,這道線警示我們一定要有一個正義的内心。要有一個道德的标準。如果,阿米爾沒有救出索拉博的話,阿米爾的自我救贖也就沒有了意義。如果,阿米爾沒有救出索拉博的話,阿米爾會不會一輩子都活在内疚當中,會不會是以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可能沒有這種結果,當時阿塞夫和阿米爾的約定便是隻能活一個人,沒有救出索拉博的話,阿米爾也将永遠的長眠在那個富麗堂皇的房子裡了吧?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時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孩子沒有上學之前,家長便是孩子們最好的老師,3—5歲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強,有樣學樣。是以在教育方面,家長們必須做成一個好的榜樣。
風筝有一根線,就像是一種自我限制,沒有了風筝線,那風筝的另一頭則毫無方向,随波逐流,最終還是會傷的遍體鱗傷重重的摔到無盡深淵。我們要像追風筝的人,有自己人生的方向,有志向,更要對自己有限制。
沒有規矩則沒有方圓,世間萬物皆有法則。我們要在規則之内做自己喜歡的事,追求理想,追求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