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遊九座寺來曆的傳說
唐憲宗元和年間,仙遊文賢裡留坡(今度尾留埔)一陳姓窮家,夫妻隻靠開墾貧瘠的山坡地過活。這天夜晚,妻子即将臨盆,丈夫在夢中,聽見空中有引道的呵喝聲,隻見一手持鐵缽之人,自雲月間而來,有十二影相随,随即一陣乳香襲來,便聽得隔壁荊房中一聲嬰兒啼哭,妻子生下了一個男孩。 是以孩出生之時,其父夢見一手持鐵缽之人,似是有道之人轉世投胎,故取其名字為夢佛。到了十八歲那年,夢佛的父母相繼而亡,因家貧孤身一人,經族人輾轉委托,他來到了福州桃枝山出家為徒。 陳夢佛雖然出家,但仍未剃度入佛門。他一邊替寺院掃地,打柴等雜活,一邊對佛經、六經及莊老等百家之言琢磨研究。這一年,他從福州回來探望鄉親,途經九鯉湖,便留宿那裡,就佛道中一些不明之事,請教仙公。 >當夜,在夢中陳夢佛見一老者端坐堂中,知是仙公,便恭敬地上前稽首,之後詢問道:“佛與道究竟差別在哪裡,我今後到底将是要從佛呢,還是要修道?”仙公答道:“佛是破惡之方,而道是興善之術,這就是兩者的差別。然而,破惡警世,興善知本,都是以修善人心,而達到普渡衆生,濟世救民之目的,這就是兩者的同旨。從佛或修道,殊途同歸,無關緊要。”陳夢佛聽了仙公的一番仙言佛語,多年來積藏在心中的疑壘頓時釋開。 >陳夢佛回到桃枝山後,由如意禅師為其剃度落發,法号為“智廣”,從此他便潛心鑽研,遂得佛理,其道行也日益深湛。不久,他便承命往嵩山少林寺受持戒法。 >陳智廣自福州出發,經邵武,過江西鄱陽湖上船,至武昌,來到了湖北鄂州,便先去參拜監官禅師。監官發問其佛理精要時,陳智廣答曰:“不東不西,是佛菩提;不上不下,真佛不假。”監官聽後,佩服他能掌握佛法的全部精華,稱贊道:“佛法省要,盡在汝矣。” >陳智廣繼續自鄂州向襄樊北上,經南陽,過洛水,到鄭州,最後到達嵩山。經過十五年的晨鐘暮鼓、矢志不渝的修行,缽承了少林寺禅宗,便直接回到了仙遊,他要在仙遊開祖創宗,廣開佛門。 >陳智廣回到仙遊後,因他曾請教過九鯉湖仙公關于佛道之事,在仙公的指點下,才潛心修佛,故此一回來,便暫居在九鯉湖鄰近的九仙山。他要先選擇好開基的宗地,才能廣傳少林正宗。他到仙遊各處,甚至莆田等地,精心蔔山擇地尋求建刹寶地。他先是在仙遊城北富洋,城東靈山,城西金沙等處擇選,不合其意,以後到南面郊尾雲頂山和莆田南山再選,還是不甚理想。 >陳智廣因四處選地不着,正心焦之時,猛地想起九鯉湖仙公就近在身邊,選地之事何不如再請教一次。為此,他又到九鯉湖,祈求仙公指點寶地。當夜,仙公道:“鳳凰來儀發祥地。” >陳智廣默記仙公的指點,往西北方向繼續尋找寶地。這天來到鳳山,登上高地一看,頓時把他喜樂了。原來,這裡四周有九峰環列,與少林寺所在地少室山的九瓣蓮花地形相合。而這裡的兩座山巒如鳳凰雙栖,正是仙公所說的“鳳凰來儀”之态,正是發祥之地。于是,陳智廣就把寺址選在雄鳳的鳳冠之上。為合蓮花瓣之意,他就把寺院建成寺舍九座相連,故稱“九座寺”。因寺在鳳冠上,為此這裡地名稱為“鳳頂”。 >陳智廣為了保留此地的福祥之氣,不讓雙鳳分離,特地又在雌鳳的鳳冠上再建上一個塔,這就是“無塵塔”。 >陳智廣因建立九座寺,南播少林禅宗有功,在他圓寂之後,于唐光啟二年,朝廷谥封他為“正覺禅師”。 (吳松江)

視訊加載中...
五百年前戶部尚書鄭紀讀書之處
在莆仙民間,人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一句諺語:“莆田出百喜,不如仙遊出鄭紀”。在莆田曆代官譜中,鄭紀隻是明代戶部尚書,雖官居一品,但高出鄭紀官位的權貴大有人在。那麼,鄭紀為何會在民間如此傳頌?這就要看為官者能否傾情民生,造福于民。鄭紀為官清廉,不畏權貴,體恤民情,減輕賦稅,興學勸耕,植蔭造林,倡建橋梁等功績,深得鄉民的愛戴;尤其是他為民請命“抱芋上書”減免仙遊三年田賦的故事,500多年來,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古今亦如此。按當今流行的話來說,鄭紀為官之道秉承“接地氣”與“正能量”的“真氣神”風範,深入民心,得以廣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