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陽之下》正在央視八套黃金檔熱播中。
該劇由焦永亮執導,馬廣源編劇,高露、蔣毅領銜主演,陳紫函、郭曉東主演,以人到中年的女性人物為中心展開,深刻剖析當今社會中年人所面臨的事業危機,聚焦當代都市家庭關系與時下教育觀、婚姻觀、育兒觀的故事。

今年,是80後導演焦永亮的豐收年。開年以來,他有四部劇播出。
除了《暖陽之下》,主題創作《理想照耀中國》之《天河》《希望的田野》《破冰》、都市輕喜劇《奶爸當家》、甜寵劇《悄悄地喜歡你》也出自他之手。
值《暖陽之下》熱播之際,影視獨舌對話導演焦永亮,請他聊聊近年密集産出的心得體會。
焦永亮在《暖陽之下》片場
都市劇要與現實強關聯
看《暖陽之下》的時候,不少觀衆被宋唯一(冷紀元 飾)氣得直冒心火。沒辦法,這個好高骛遠、好吃懶做的男人,實在是太過不争氣。一個初入社會的大學生,剛被現實甩了幾個大嘴巴子,就一蹶不振,擺出混吃等死的模樣。
不過,在焦永亮看來,像宋唯一這樣的人,現實中并不少見。“生活裡可能沒有這麼極緻,沒有這麼強的戲劇性,我們把很多問題集中到了一個人身上。但如果你仔細去思考,會發現他身上的很多毛病,其實在社會上十分常見。”
其實,被“濃縮”的又何止宋唯一一人。
都市劇推動劇情的常用手段,是安排階段性人物出場,他們或阻礙或加速主角的行動程序,使之不斷遭受挫折,進而得到成長。可這部劇并非如此。
劇中雖然講述了三代人的故事,但主要角色隻有6個,功能性閑筆很少。也正是因為如此,《暖陽之下》裡的主要角色,幾乎都可以用“飽滿”來形容。
“劇中沒有完美的人,他們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問題。包括李俊龍這種現實中少有的好男人,也在‘二胎問題’上和妻子産生了龃龉。其實,我們并不想讨論這些角色誰對誰錯,隻是盡可能地把所有東西展現出來,讓觀衆來評判。”
用焦永亮的話說,他希望通過這部劇給年輕人一些啟迪。宋唯一身上有很多問題,犯了很多的錯誤,但看到他的經曆,大家就可以“見不賢而内自省”。
同時,作為一部話題劇,《暖陽之下》還讨論了很多嚴肅的現實問題。
比如,孩子的教育問題。李俊龍(蔣毅 飾)和宋思凝(高露 飾),構成了典型的“虎媽貓爸”式家庭。母親對孩子實行高壓管理,舞蹈班、繪畫班、音樂班一個不少。父親則認同快樂教育,主張給孩子一個有趣童年,開心就好。
又如,北漂的奮鬥問題。宋唯一和陸可盈(陳思澈 飾)背着家裡來到北京,卻遲遲穩不住根基。男方還是眼高手低的愣頭青,女方早已認清現實殘酷。情感的裂痕已經出現,兩者的關系注定不能長久,分開就成了必然的抉擇。
再如,丁克問題和高齡産婦生育問題。年輕時選擇丁克的陳頌英(陳紫函 飾)和關铮(郭曉東 飾),人到中年,看到别人家其樂融融,究竟是要堅持到底還是回心轉意?如果選擇了後者,高齡産婦的生育風險又是個難過的關卡。
還有,中年危機、性别歧視、職場生育困境……這些生活中的常見問題,都在劇中被淋漓盡緻地展現了出來。
“孩子的教育問題,其實大家都會遇到。我們把這個話題拿出來,搬到熒屏上,就是想讓觀衆看到之後有所思考。思考了,我們的效果就達到了。最終他們選擇哪種方式來教育孩子,那是觀衆自己的決定。我們隻負責呈現。”
把細節挖到極緻
除了《暖陽之下》,焦永亮今年還參與了另一部重頭戲《理想照耀中國》的拍攝。這是一部40集的詩選劇,每集講一個獨立的故事。焦永亮執導了《天河》《希望的田野》《破冰》三個單元。這也是他首次參與主題創作的拍攝。
《天河》講述的是紅旗渠的修建故事,《破冰》講述的是山東壽光蔬菜産業發展的曆程。《希望的田野》講述的是雷金玉(趙麗穎 飾)帶領家鄉脫貧緻富的故事。雖然都是現實主義的路數,但三個不同的故事,拍起來側重點也不同。
“其實接到任務的時候,我還是很忐忑的。《希望的田野》還好,故事發生在2015年,我比較熟悉。《天河》是上世紀60年代,《破冰》是上世紀80年代,我對那個年代不太了解,過去也沒拍過這種劇,心裡确實沒底。”
為了了解更多的真實細節,也為了給自己打一針定心劑,劇組整體籌備之前,焦永亮就到林縣、壽光、後門坪村三地實地考察了一圈,和當地居民詳談。
“很多東西,你不下去采風是接觸不到的。《希望的田野》篇中,我們拍了畲族的糍粑、糯米飯和紅糖,還拍了當地的民族舞蹈和節日。這些是原來劇本中不曾涉及的,網上也幾乎找不到這些東西。必須走到生活中才能發現。”
其實,《天河》的劇本也是後改的。最初的設想裡,故事的重點是吳祖太和妻子的情感。可到了紅旗渠,深入了解了紅旗渠精神,焦永亮改變了自己的想法。“我和編劇說,愛情故事不足以呈現真正的紅旗渠精神。”
在現在的版本中,觀衆看到的更多是一種真實的再現。
修渠面臨哪些問題,真實的生存、工作狀态是哪種模樣,穿什麼、睡在哪、吃什麼,吊繩如何綁,探測器怎麼放,隧道怎麼開鑿……幾乎都有史可依。甚至連畫面中的崇山峻嶺的巍峨程度與走向,也和紀錄片中展現的大緻無二。
不過,焦永亮并不想追求完全複刻。與寫實的細節相對應的,是《天河》中那份寫意的跳脫。這一集中最經典的鏡頭,莫過于“水灑人死”的場景。
因為弄翻了兩桶水,小媳婦懊惱之下選擇了自殺。一方面,缺水的現實困境被進一步強化。另一方面,也強化了紅旗渠修建的迫切與偉大。在這個鏡頭中,焦永亮用強烈的黑、紅色彩對比,把這種殘酷的氛圍推向了詩意的高點。
如果說,《天河》是人與自然的對抗;那麼,《希望的田野》《破冰》就是人與人的博弈。“其實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沖突。你得說服村民,接受你提供的振興計劃。像雷金玉提倡種甘蔗,人家為什麼要聽你的?還有就是說服家裡人,大學畢業生放棄城裡工作回到農村,他們很難接受。”
三個單元的故事風格不同,各有各的特色。《破冰》的語言特色和戲劇沖突更明顯。在焦永亮看來,這得益于總導演傅東育的幫助:“上世紀80年代人怎麼說話,當時社會環境如何,開劇本圍讀會時,傅導都做了詳細的闡述。”
對焦永亮來說,參與《理想照耀中國》的創作,大抵是一種機緣巧合。但他的用心之深卻被大家看在眼裡。目前,他和《理想照耀中國》的總導演傅東育、《天河》《希望的田野》《破冰》的制片人高金玺達成了長期合作關系。
“現在回想起來,拍這部劇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前段時間《理想照耀中國》進校園,很多孩子看到了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這就是一種生動的教育。”
态度,是創作的第一要義
概括自己從業多年的創作經驗,焦永亮認為最珍貴的莫過于态度、堅持和細節三點。細節不用多說,《天河》中對紅旗渠的還原,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态度,是創作的第一要義。雖然是中戲出身的科班導演,但焦永亮并非畢業伊始就投身導演事業。最早,他在江蘇電視台工作,後來又前往北京電視台制作欄目劇。雖然也是拍東西,但和設想中的導演職責實則差了十萬八千裡。
機緣巧合之下,他抽身離開,拿起導筒,踏上了一條劈風破浪之路。也正是由于自己永遠将職業态度放到第一位,焦永亮和導演王小康達成了合作關系。
王小康是都市生活劇“大拿”,圍繞着當代都市青年情感話題創作了一系列作品。從2011年到2016年,兩人在一起合作五年,産出了十餘部劇集。
和王小康合作的那段時間,是焦永亮“海綿吸水”的蓬勃生長期。
“我們合作的第一部劇是《錢多多嫁人記》,殺青前兩三天,小康導演有事要忙,因為他對我比較信任,就把收尾工作交給了我。可能是他覺得我态度積極,等到拍《新女婿時代》《老公的春天》的時候,就讓我大量地上手拍攝。我特别感謝小康導演,在與他合作的過程中,我學到了很多,成長了很多。”
堅持,則是焦永亮始終不曾忘卻的職業信念。拍《暖陽之下》時,這一信念再次建功。劇中宋思凝和陳頌英所在的常城保險的内景,實際上借用了方太公司甯波分部的辦公室。選景之初,焦永亮第一眼就看中了它,并決定在這拍。
“因為這個辦公室的基調特别女性化,又時尚又雅緻。但因為上一家劇組在那拍的時候,鬧了些不愉快,人家就拒絕再接待劇組了。後來我們就去求人家,千說萬說也不頂用。我當時就在想,我一定要在這拍,這個景太合适了。”
都說好事多磨,但焦永亮當時并沒有十足把握。後來,出品人趙瓊芳和制作人陳春霞一起,拉着焦永亮直接飛到了方太總部,找到對方的負責人。誠懇的态度打動了對方,對方表示劇組可以用周末的時間進行拍攝。好事磨成了。
“從業這麼多年,我的感想是很多時候你隻要堅持住,最後的結果總是好的。影視劇就是這樣子,最終大家隻看熒屏上呈現出來的結果。拍攝多麼困難,觀衆不知道,他們也不會在意。能被時代記錄的都是結果。”
《暖陽之下》尚未收官,焦永亮又要踏上新的征程。目前,他正在籌備一部公檢法題材的新劇。同樣是和傅東育導演合作,制片人依舊是高金玺。
“傅導非常擅長這類劇,高總也是非常成熟的制片人。我們希望能做一個年輕人喜歡的作品。同時,讓大家看到我們國家公檢法系統的不斷完善。”
對焦永亮來說,這也是一個“離自己較遠”的項目。但《理想照耀中國》的創作經曆已證明了他“态度、堅持、細節”三闆斧的可行性。機會到來,他絕不放棄。
目前,《暖陽之下》船行中遊。故事依舊精彩,我們接着看戲。
【文/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