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短視訊都能倍速播放的時代,我們需要思考些什麼?一、影像,一直在與觀衆需求賽跑比快二、加快視訊時間的流動,是件讓人上瘾的事三、注意力分散時代,保留慢下來的能力

編輯導語:随着網際網路資訊的增多,使用者更加青睐于看一些“短平快”的内容,而短視訊受人們歡迎的一大要素是因為它“短”,但就是這種類型的内容,常見于長視訊的倍速竟也搬到了短視訊上。本文探讨在大家改變傳統媒介閱讀的背景下,使用者對于時間感覺發生了什麼變化?當倍速成為标配後,反映了什麼樣的影像邏輯?
短視訊都能倍速播放的時代,我們需要思考些什麼?一、影像,一直在與觀衆需求賽跑比快二、加快視訊時間的流動,是件讓人上瘾的事三、注意力分散時代,保留慢下來的能力

今年上半年,魔幻史詩電影《指環王》重映後,雖有不少影迷大呼過瘾,但在豆瓣評論區也出現了不少新差評,大多是批評影片過長、無聊,甚至不少人說這麼長的電影沒看完就睡着了。

圖檔來源:豆瓣

《指環王》的這些影評引發了一場原本就被不少學者關注到的問題的新讨論——媒介的發展對大衆時間感覺産生的影響。大部分人都認為,短視訊和倍速追劇的流行推動觀衆對慢節奏、複雜劇情越來越缺乏耐心。比起鏡頭下的場面排程,這屆觀衆似乎更易被激烈的沖突、抓馬的情節和帶有爽感的人物吸引,而習慣了快節奏叙事後,要大衆再度回到慢叙事甚至正常節奏并非易事。

而大衆對速度的需求也促使平台不斷調整播放模式,從前隻出現在長視訊的倍速播放模式,也被應用在短視訊平台裡。抖音、快手、小紅書等平台的使用者如今也可以根據需要用倍速觀看短視訊。

短視訊都能倍速播放的時代,我們需要思考些什麼?一、影像,一直在與觀衆需求賽跑比快二、加快視訊時間的流動,是件讓人上瘾的事三、注意力分散時代,保留慢下來的能力

小紅書倍速播放模式選項。圖檔來源:小紅書那麼問題來了,大多數短視訊的時長也就十幾秒到兩分鐘不等,這麼短的時間内都需要開倍速,使用者的觀看習慣真的被加速到這種程度了嗎?這樣的改變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媒介與人的關系,媒介環境學派強調的媒介塑造人也許隻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人也在改變媒介。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為大家解讀觸媒習慣變革下,對人們時間的感覺會有何影響?當倍速功能成為“标配”,映射着怎樣的影像發展邏輯?

此前有學者統計過1935年到2016年的160部英語電影中的鏡頭長度,發現在30-40年代好萊塢電影的平均鏡頭長度在10秒左右,而這一數值在2000年後降到了4秒。

英國學者史蒂芬·弗朗斯也做過類似的研究,在對1997年至2016年内發行的好萊塢電影進行統計後,他指出,就電影院上映的電影來說,平均鏡頭數量大約是1000-1500個。這意味着在一部90分鐘的電影裡,平均每5秒就會切換一次鏡頭。

短視訊都能倍速播放的時代,我們需要思考些什麼?一、影像,一直在與觀衆需求賽跑比快二、加快視訊時間的流動,是件讓人上瘾的事三、注意力分散時代,保留慢下來的能力

這樣的鏡頭變化在系列電影中表現得更為明顯。據統計,《鋼鐵俠1》的平均鏡頭長度是3.5秒,而這個數字到了第三部已經變成了2.5秒,因為影視制作者們也已經注意到,相較于以前,現在的觀衆越來越坐不住了。為了讓觀衆保持注意力,必須不斷刺激觀衆,讓觀衆保持新鮮感。也許正是因為如此,《複仇者聯盟4》中,光特效鏡頭就超過了3000個。

短視訊都能倍速播放的時代,我們需要思考些什麼?一、影像,一直在與觀衆需求賽跑比快二、加快視訊時間的流動,是件讓人上瘾的事三、注意力分散時代,保留慢下來的能力

圖檔來源:電影《複仇者聯盟4》

電影院的沉浸式環境也有助于留住觀衆,但是當手機成為主要媒介後,多線程任務成為大衆常态,注意力越來越容易被分散時,平台需要用各種方式留住大衆,這種方式可能既包括内容上的改進,也包括技術層面的改變,平台的倍速播放就屬于從技術層面适應時代潮流。

是以,從影像發展變化來看,視訊的倍速功能可以說是與觀衆需求“賽跑”帶來的必然結果。

加拿大傳播學者哈羅德·英尼斯曾經在其代表作《傳播的偏向》中指出,傳播和傳播媒介都有一定的偏向,即口頭的傳播偏向和書面傳播偏向、時間的偏向和空間的偏向,不同的媒介在其偏向上有所差異。比如,有的媒介有利于資訊在空間上的傳播,另一些媒介可能就更利于在時間上的傳播。

英尼斯創作這本書時的媒介類型相較于當下比較有限,是以他的關注點更多是在口頭傳播和文字傳播,以及戰争前後廣播在宣傳上的作用,但是他的切入視角和關注點為媒介環境學派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尤其是媒介環境對人及人類文明的影響,在後續的傳播學研究中産生了深遠影響。

而短視訊作為一種媒介,早已對閱聽人的媒介選擇和使用習慣産生影響,并促使形成新一輪媒介系統依賴。尤其是短視訊的算法推薦,能夠根據閱聽人的不同心理需求推薦符合閱聽人期待的視訊,進而給閱聽人提供較高的精神體驗。是以,此前學者林昱君就指出,閱聽人對短視訊媒介産生依賴的重要動因是個人情感需求,短視訊能夠提供閱聽人情緒的共鳴以及情感的認同。

在短視訊的吸引機制和沉浸感之下,閱聽人習慣了快速識别内容、快速生成情緒、快速跳轉到新内容的循環,并能夠在這樣的循環往複中獲得娛樂性的觀感。而對速度的追求往往意味着對深刻的抛棄,這種抛棄同樣适應着快節奏、重效率的社會發展狀态,進而重構了視訊生态、社交形态、審美習慣甚至公共傳播圖景。

在追求速度的時代,時間被置于極其重要的位置。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做盡可能多的事情、掌握盡可能多的資訊,成為了許多人思考且試圖解決的問題。而倍速觀看顯然就是其中一種解決方式。

當習慣了倍速觀看視訊後,閱聽人對速度的追求、對時間的感覺也發生了變化。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在習慣了倍速觀看後,回到視訊原始速度甚至是現實生活後,覺得一切都變慢了。無法忍受變慢的閱聽人隻能加快自己的步伐,順便将手機中的視訊1.5倍速調成2倍速。

短視訊都能倍速播放的時代,我們需要思考些什麼?一、影像,一直在與觀衆需求賽跑比快二、加快視訊時間的流動,是件讓人上瘾的事三、注意力分散時代,保留慢下來的能力

圖檔來源:騰訊視訊

短視訊的倍速功能出現的邏輯也是基于滿足閱聽人需求的考慮,即便是5分鐘以内的短視訊,對閱聽人而言依然不夠快,何況如果能用看一個視訊的時間看完兩個視訊,何樂而不為呢?說到底,加快視訊時間的流動,是件讓人上瘾的事。

傳播學者羅伯特·哈桑曾在《注意力分散時代:高速網絡經濟中的閱讀、書寫與政治》一書中提到,資訊傳播技術加速了時間、加速了社會運作,這使得意義的電子化再現開始以一種持續加速的節奏跳躍與流動,它拒絕停頓,拒絕遲滞,拒絕專注,拒絕反思意義的需要,這就進入了哈桑所說的“注意力分散時代”。

在這樣的媒介節奏之下,速度早已掙脫了鐘表的限制,也不再是現代主義之下的相對速度,而是進一步發展的“後現代時間”。在這種時間邏輯之下,可逆的線性時間遭受拷問,時間也不僅僅是個體感受,而成為一種嵌入在多重社會過程中的多元景觀。

是以一方面倍速觀看從長視訊蔓延至短視訊是整個媒介環境之下的必然結果,另一方面又使媒介節奏進一步加快,二者互相推動,最終,速度消滅了内容也消滅了專注,持續而慢性的注意力分散狀态成為我們的常态,“我們與技術化的文字、書寫和閱讀的關系進入一個全新的、緊張的、充滿焦慮的階段。”

同樣不能被忽略的是拒絕和抛棄深刻帶來的影響。短視訊本身就被不少學者批評為“毫無精神意蘊可言的産品”,作為一個帶來即時情緒反應的媒介形式,短視訊不會承擔太多深刻性、反思性層面的内容,直覺化的表達和淺層化的主題使得閱聽人無需認真品讀就能輕松了解觀看的内容所要傳達的資訊。

我們很難想象用倍速觀看費裡尼、伯格曼等人的電影作品,因為我們知道這會直接影響我們對影片的了解,甚至很可能完全看不懂導演的創作意圖。但用1.5倍速觀看一個美妝部落客的分享,并不會影響我們的了解,反而會讓我們有種節約時間的成就感。

是以,短視訊平台選擇推出倍速觀看模式不僅是為了迎合閱聽人需求,也是因為清楚地知道平台中的大部分内容,即便倍速觀看也并不影響閱聽人了解。

當然,在越來越多人追求速度之時,也有人在嘗試逆潮流,用各種各樣的方式試圖讓大衆放慢腳步,用心去感受生活。

2013年,蔡明亮導演的作品《郊遊》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映時就曾引起不少觀衆的強烈不适,因為在這部電影中有的鏡頭長達11分鐘,更有一個長達7分鐘的固定機位機頭,簡直是在挑戰觀衆的忍耐極限。畢竟對習慣了觀看幾秒鐘切換一個鏡頭觀衆而言,盯着一個幾分鐘之内都沒有明顯變化的鏡頭,堪稱是一種折磨。

短視訊都能倍速播放的時代,我們需要思考些什麼?一、影像,一直在與觀衆需求賽跑比快二、加快視訊時間的流動,是件讓人上瘾的事三、注意力分散時代,保留慢下來的能力

電影《郊遊》劇照但這種折磨可能正是導演想達到的效果,正如賈樟柯在《小山回家》的創作手記中寫到的:“當人們的視聽器官習慣了以“秒”為機關進行轉換的時候,是否還有人和我們一起耐心地凝視那些錄影機所面對的終極目标——那些與我們相同或不同的人。”

懷舊的人們可能會用悲觀的語氣哀歎手機、短視訊給大衆生活帶來的沖擊:在追求速度的時代,以短視訊為代表的媒介讓閱聽人沉溺于直接刺激感官卻可能沒太多營養的内容裡,并因為習慣了即時回報而陷入注意力危機。

誠然,我們注定無法回到“過去”,但作為具有主體性的個體,我們同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讓自己不過度沉迷于所謂的“高效”中,将播放模式調回正常速度,重新将視角轉向我們的生活和生活中的人,在注意力分散的時代,保留一點慢下來的能力。

因為,深秋的藍天白雲和金黃的葉子,能給予我們1.5倍速的短視訊無法提供的情感養分。

參考連結:

cutting j e,brunick k l,delong j e,et al.quicker,faster,darker: changes in hollywood film over 75 years[j].i-perception,2011,2(6):569-576.

林昱君.媒介系統依賴下的短視訊閱聽人研究[j].編輯之友,2020(07):74-78.

帕孜麗娅.x倍追劇,x分鐘看完,除失去耐心我們還是去了什麼?[eb/ol].新京報書評周刊,https://mp.weixin.qq.com/s/hf4yoxdgxcr7ncdm9fywkg.

[澳]羅伯特·哈桑.注意力分散時代:高速網絡經濟中的閱讀、書寫與政治[m].張甯譯,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2020

作者:帕孜麗娅;公衆号:全媒派

本文由 @全媒派 原創釋出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cc0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