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是“國際不再恐同日”,十五年前,這一提議出來,似乎并沒有引起太多波瀾。而今天,随着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即時性的社交,資訊接觸面變廣,人心理成熟年齡提早,使得同志的話題,不再是過去那般隐晦。
今天,我們已經敢公開談論這個話題,甚至有一大群同志人奔走在同性婚姻合法化的道路上。生于80後之前的人們,對于自身性向很少有過思考和懷疑,然而随着西方文化的開放式傳入,接受知識教育的程度提高,人們越來越關注自身的個性問題。性别取向就是之一。
泰國是一個典型的君主立憲國家,屬于資本主義陣營,但依然保留着王室,并且王室非常富有。而更令人驚奇的是,泰國是一個性向包容度很大的國家,有18種取向之多,雖然同性婚姻也沒有合法化,但是對于同性伴侶卻是寬容的。
泰腐劇一部部火出圈,敢拍敢播,甚至有專門的造男男cp的電視tv。對于國内耽美圈來說,泰腐劇的尺度刻畫都非常滿足腐女們的追求,這是國内同類劇集無法做到的。

圖/《一年生》劇照
泰國gmm tv(泰國著名的播放耽美劇電視台)于2016年推出了一部經典劇集《一年生》,講述了一個霸道傲嬌學長受和迷人暖男學弟攻的“初戀”故事,從死對頭到愛上彼此,校園之戀的美好無關性别。第二年推出了第二部,雖然這部劇被定級為18禁,但是全劇總共不過三兩個吻戲,牽手的次數都屈指可數,可謂“清水劇”。
然而,這部劇為何備受追捧,成為衆多腐女心目中的“白月光”?我想,是因為清新的情感刻畫,高顔值,不尴尬的演技,讨喜的人設和劇情,諸多因素的綜合,讓它成為觀衆心底最特别的存在。
故事開始于工程學院的sotus迎新制度,這種以舊幫新的傳統,在這所學校裡,有着非常嚴格的要求,高年級的教官學長們用各種活動,來增進新生之間的情誼,讓他們融入集體、學會互助。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主人公kongphop遇到了先前給過自己鼓勵的學長arthit,身為教頭的學長對他百般刁難,萬般折磨,可暖男學弟一如既往地關心學長。二人一來二往,在新舊生的交流下對彼此産生了好感。
傲嬌學長一直不敢直面這份感情,二人陷入了迷惘和徘徊之中,然而,一份感情的滋生,也能讓人勇敢和堅定,學長在泰國著名的拉瑪八世大橋上對學弟表達心意,但也不能光明正大地宣布戀情。
愛讓人膽怯,也讓人勇敢,無關性别。
至于劇中的sotus制度,就跟我們的新生軍訓、入職教育訓練類似,在入學、入職之後,必須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适應,這時前輩的幫助很重要。這幾乎在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遇到的“坎”。這個制度在一部劇中被放大,成了推動劇情發展,催化人物關系的重要節點。
柴雞蛋是耽美圈有名的作家、編劇和出品人,前段時間他有一部新劇《百裡挑一》在優酷播出,用搞笑和劇情來掩蓋同性之愛的核心。有人說,國内耽美劇市場很大,但是過審卻很難,拍出來沒法播,播出來的很快也要被下架。
但是這塊紅利對于影視圈而言,是待開發的處女地,藏着極大的誘惑。從耽改《鎮魂》《陳情令》來看,“社會主義兄弟情”替代原本的男男之愛,借助原著粉基礎、演員粉絲基礎、精彩的劇情改編以及不俗的演技、服化道等赢得了成功。
同樣是2016年,柴雞蛋的《上瘾》網絡上線,然而很快就被下架了。劇情定位在高中生群體,有高能同性之愛的情節,這注定在這個大環境之下不能明目張膽地在正規平台播出。但是這部劇火了瑜洲兩位演員,出色的演技和高顔值讓他們得以“殺”出原先的圈子。至今微網誌仍有他們二人cp的超話,隻是再也沒有同過台。
飾演耽美劇對于演員而言,需要冒着極大的風險,雖然作為演員敢于挑戰,害怕被定性,但以出演同性影片出道或大火而言,在當下的社會似乎是一個難以啟齒的經曆。
但其實,大部分講述同性的影片,喜歡定位在少年人之中,或高中或大學。剛剛成年的男子,懷着對愛情的憧憬,卻又陷于同性的取向而煎熬和壓抑之中。這時候的愛情是美好而酸澀的,可能會遭遇到來自父母的不了解甚至阻撓,來自社會的惡意辱罵。
不管是台灣的同性系列劇集《history》,還是大多數的泰腐劇,雖然講述同性之愛,但是更多卻是關注了青春時期的男孩女孩們的自我成長。那些故事所展示出來的,是面對自身性取向的困擾,有互相試探的羞澀,有得不到夫妻回應的痛苦,有默默關注一人的心酸等。除此之外,他們還面臨着追逐夢想的挫折,面對未知未來的恐懼,面對親人不了解時的動搖。
青春是要用來追夢的,是用來追求甜蜜的愛情,轟轟烈烈地鬧過、哭過和錯過,才有可能成為更好的人。ta們隻不過在青春時遇到了那個想愛就愛了的人。
同性之間遇到的問題或情感,在任何一對戀人之間都有可能出現,無關性别。可是,同性之愛卻更加艱難,更不能得到他人的了解和接受。ta們更加膽小,更加謹慎。
圖/《愛情理論》主演offgun
吾恩是我非常喜歡的歌手,他唱的許多古風歌曲都非常好聽,包括為《魔道祖師》唱的主題曲。去年他突然告知粉絲說自己患病,而那時我才知道他有一個相愛多年的夫妻。但因為是同性而遭到了很多不友好的事情,包括當時被私信辱罵。但他是非常堅強和幽默的人,這也是我關注他的原因。
我們不知道這個社會的包容度如何,這麼多年的努力,始終是見證了它越來越包容的現狀。剛剛頒布的第39屆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獲得者太保,就是飾演了一部同性影片《叔·叔》。這部影片講述的就是兩個深藏櫃中多年的同志,在晚年遇到彼此,然而各有家庭的兩人隻能徘徊在家庭、愛與責任之間。
去年有一段時間,大學學弟在朋友圈轉發了一個關于同性婚姻合法化請願書的意見征集表,那時我在想,在當下這個願望怕是不容易實作的,而後果然沒有後續了。學弟“出櫃”其實在我的意料之外,當年剛認識的他還是個瘦小的、不化妝、愛跳舞的大一男生。
雖然偶爾在朋友圈看到他舞蹈表演的照片,那個化着精緻妝容的男生,和那個在火車上吃喝打鬧的男生,判若兩人。這麼多年,他一直在争取家人的了解,在等待自己的“真命天子”出現,愛旅行,喜歡漢服,積極參加同性相關活動。在性向之外,他就是個認真工作、認真生活的陽光大男孩。
在同性的外衣之下,其實也是一個個活生生的靈魂。ta們也是普通人,有喜怒哀樂,會悲傷會愉快,但是僅僅因為愛的人性别問題,卻遭受到外界的惡意。
很贊同熱火泰劇《真愛墨菲定律》(又譯《與愛同居》)中主角說過的一句話:抛開性别,你會獲得更廣闊的的人生視野。撕掉性向标簽,你能看到更加廣闊的世界,獲得不一樣的認知。
圖/《與愛同居》兩位主演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法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福柯就是一名同志者,在他緻力于研究文化、研究社會哲學之時,還是一個關注性别問題的學者。他所有關于性和性别的論述,集中于《性經驗史》一書中,酷兒理論的豐富就有他的貢獻。
而在他不算長壽的58歲人生中,就常常出入同志社群,在美國加州大學講學時,就常出入舊金山的的同性場所,尤其是在bdsm社群中感染了艾滋病,那時的人們對這種病還鮮少聽聞,他也因患病而于1984年逝世。
可見,同性之愛不僅承受來自家庭社會的壓力,還有疾病的困擾(尤其是男性)。而原本同志就被當做一種疾病列入國際疾病清單之中,直到1990年才将其删除。2005年,加拿大社會學家路易斯·喬治·汀倡議将5月17日設為“國際不再恐同日”,以呼籲人們關注這個群體,反對因性向歧視而産生的精神暴力、不公正對待等問題。
每一段愛情,都會承受不同的壓力,不管是親密關系中的,還是社會外界壓力的。而這個群體在反對歧視、争取寬容和公平之路上,經曆了這麼多年的坎坷,又該走向何處?
我第一次知道同性取向時,是在高中二年級。那時我剛轉入一個新班級,除了幾個原本認識的同學,大部分都是陌生的。而那時有一個留着短發和不喜歡穿bra的女生,進入了我的視野。我們是前後桌,坐在她前面時,她喜歡用筆戳我,坐她後面時,她時常轉頭“調戲”我,我們常常課間時在走廊聊天納涼。
有同學曾提醒我,不要和她走得太近,起先我不知緣由,待和她熟悉之後,發現她是一個非常爽朗又善良熱心的人。班上的同學即使知道她的性向,也不會和她疏遠,我們一個圈子人玩得很好,哪怕在高壓的備考之下,她也會樂意幫助身邊的同學朋友。
那時我很喜歡謝安琪的歌,就托她幫我下載下傳(那時我還不太懂電腦,她家在學校對面,家境殷實)。她和我說,女不聽《鐘無豔》,男不聽《七友》。我問為什麼,她笑笑不說。直到上大學之後,才慢慢了解她所說的這句話。
抛開性别,在愛情面前,每一個人都可能獲得真愛,每一個人也都可能失去所愛,每一個人也都可能成為備胎,每一個人有可能遇到渣人,每一個人也可能遇到真心。
每個人生下來,就被固定了男女,生理的性别,大部分時候就代表了心理性别,但總有人出現“錯位”。性别認知對于每個人而言,在情感生活中,是重要的。但是它其實也沒有那麼重要,當我們喊出"love is love"時,就注定要為這句口号付出努力。
我很認同一種說法(這個說法是從我們一個文化研究課老師那裡得知的),就是每個人生下來,性向就像一座天平,性别認知清晰之前,我們都應該處于中間的位置,那是“雙性”。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性别認知逐漸清晰,有的人偏向了“異性”的一邊,有的偏向了“同性”的一邊,而有的人則停留在中間位置。
其實我們都是有血有肉的人,這個社會有更大的包容度是好事,同性群體受到更大的惡意同時,也更應該得到善意的關注和寬容。
抛開性向的偏見,你會看的更廣。無論如何,願你在愛情裡,得償所願。
圖/《與愛同居》海報
文/當歸 圖/一些劇照 寫在後面:寫相關話題文章的初衷是曾經有一次我看在泰腐劇,被我妹妹看到了兩個男生親密(牽手)的畫面,她脫口而出的“惡心”兩字讓我心裡難受,我想這世界有多少普通人,并不認同這個群體,甚至對他們充滿了深深惡意。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本人不恐同,也絕不呼喚所有人都性趨同,畢竟這條路在當下社會很艱辛。如果你是同,願你有堅強的铠甲,護你一生無庾。 世界因你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