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古往今來步入仕途的讀書人都懷揣着自己的夢想,有人想要萬貫家财,有人想要名留青史,凡此種種都透露出人們目的中的自私和利益。
誠然,夢想本來就是沒有定義的,但是當你坐上“父母官”這個位置時,有許多東西都需要有所改變。“愛民如子、公正不阿、不畏強權”這些都是讀書人為官後需要擁有的特點。

對此曆史對人們開了個玩笑,在不可計數的“父母官”中,少有人可以做到這些特點,如此之多的人,卻隻有少部分人被人記住其真實身份,那個“父母官”的身份。可世事無絕對,有一人足以标榜——于謙。
對于“于謙”這個名字,相比有許多人都十分熟悉,不過他不是德雲社的于謙老師,他是明朝名臣——于謙。自于謙出生以來,一直都有許多的故事和事件發生在他的身邊,好似為了培養他一般。
據傳聞,于謙是“文天祥”的轉世,相傳在于謙出生時其父夢見了文天祥托夢,随後不久,于謙便在當天出生了。如此的說法一下子傳遍了大街小巷,有人抱着懷疑的看法,也有不少人相信轉世一說。
于謙自出生起便有着不小的名氣,并且自身的才氣也是極高。在擁有過人的才氣和實力下,于謙被明宣宗給予厚望,而于謙也并沒有辜負明宣宗的期待。
漢王朱高煦舉兵謀反,于謙與明宣宗一同出征。不久後漢王朱高煦投降,當時身為禦史的于謙一口氣将朱高煦的所有罪行一一列舉,義正言辭地大聲喊出。在于謙自帶的威壓下,漢王不自覺地低下了頭顱。
對于于謙對漢王的正義宣讀,明宣宗十分開心,認為于謙必然是一個中正之士,于是便重用于謙,甚至連當時朝堂忠臣“三楊”都十分在意于謙,對他們而言,一個忠臣對明朝朝堂有着巨大的影響。
無論是明宣宗還是“三楊”都十分認可于謙,但是卻有一人卻與之相反——明英宗朱祁鎮。在“三楊”重臣陸陸續續離世後,朱祁鎮也開始親政,而他卻做出了種種不利于國家發展的事情。
好大喜功的朱祁鎮,在他親政後便向往着戰争,對此朱祁鎮的兒時同伴王振十分支援。當時的王振仗着朱祁鎮的維護,以宦官的身份在朝堂中建立自己的黨派,将錦衣衛也收入了自己的麾下。
擁有如此勢力的王振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朝堂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勢力,雖然孝恭孫太後在生前極力打壓王振,但是在其離世後王黨依然成為不可阻擋黨派,此時的王黨說是隻手遮天也不為過。
有着王振的支援,朱祁鎮好大喜功的心态也被放縱。當時位于當時雲南地區,有一股謀反勢力,意圖自立為王,如此的情況被朱祁鎮發現了,于是乎不久便發動了著名的麓川戰役。
這次戰役一展開便發生了四次,正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明朝第一次麓川戰役沒有平定動亂,在後續的三場戰争也開始逐漸失去了勝利的希望,最終的結果也是在意料之中——動亂依舊。
四場戰役都以失敗作為結局,如此的情況使得明朝不得不選擇以議和的方式規避戰争。經過麓川戰役的明朝進入了國力衰弱的時期,此時的明朝可謂是國庫空虛,兵力匮乏。
可朱祁鎮對明朝如此的情況卻不甚知曉,依然沉浸在自以為是的強大明朝中,抱着如此心态的朱祁鎮在不久後便遇到了另一個可以發動戰争的契機。
北方鞑靼和瓦剌在經過多次内部的戰争,漸漸的成為了一個集體,瓦剌也成為其中最為強大的團體。逐漸擁有實力的瓦剌開始變得貪得無厭,瓦剌每年派往明朝的使者越發增多。
在此需要提及一下瓦剌和明朝的關系和某些利益。在明朝朱元璋統治期間,朱元璋統一了蒙古,将原本的蒙古勢力一分為二,并且在朱棣上位後,朱棣将這兩部分勢力蓄意使其互相對抗。
如此使得兩股勢力互相内鬥,大大的降低了他們對明朝的威脅。除了這層關系外,明朝也是瓦剌和鞑靼的君主國,每年需要向明朝入貢,而明朝往往會為了彰顯大國之風,以數倍的回禮送于使者,并且按使者數量增加。
瓦剌深知向明朝入貢的好處,是以在一次入貢時,瓦剌派遣了兩千名使者,妄圖獲得極大的利益。面對如此大的胃口,明朝怎麼輕易答應,當時身為監督使的王振便将贈禮直接對折,收入自己囊中。
不滿明朝舉動的瓦剌在不久後,以各種事情制造沖突,意圖與明朝開戰。對于瓦剌的挑釁,朱祁鎮又豈會忍讓,于是在王振的鼓動下,朱祁鎮發動了對瓦剌的北伐。
本就内虛無比的明朝,主動地開啟了與瓦剌的戰争,如此行徑的結果可想而知。朱祁鎮狂妄的親征北伐,最終明軍大部隊在土木堡處被瓦剌全殲,朱祁鎮被擒獲,王振被自己人捶死。
國主被擒,大軍逼近,明朝岌岌可危。瓦剌的首領也先以朱祁鎮做要挾,讓明朝朝堂大開北京國門。面對如此的局勢,于謙出現了,他在狂瀾既倒之時出現,扶大廈之将傾。
于謙力勸朱祁鎮弟弟朱祁钰萬不可後退半分,而意圖言論南下者都該當誅。以于謙為上司下,明朝開啟了著名的“北京保衛戰”。于謙率領士兵一次又一次地将瓦剌士兵擊退。
在明兵極力的抗擊下,也先隻能将朱祁鎮放明朝。雖然朱祁鎮回歸後并沒有做回皇帝,但是在朱祁钰将死之際,朱祁鎮發動奪之變,将皇位拿回。
如此好似也并非壞诶,可是卻有人對朱祁鎮說了一句話。徐有貞對朱祁鎮說到:于謙不殺,如何叫複辟?此話一出,朱祁鎮殺于謙之心又起,于是乎便将于謙押往北京城門外,就地誅殺。
朱祁鎮奪回皇位三年後,明朝一位大臣以石曹等人為例子,為冤死的于謙解釋道:您被曾經助你發動奪門之變的人欺騙了。當時明景帝已經半生入土,不久後便會離世。
而他離世後,隻有您和您的孩子會是皇位的繼承人,如此順遂的未來,卻被那些意圖發動動亂的賊子利用,以求未來自己富達,如此的賊子在不久後,也陸續的出現了不小的禍患。
可那位于謙大人卻早早被冤死于城門外,何其可悲。聽完大臣的一番谏言,朱祁鎮幡然醒悟,于是便找曾經支援誅殺于謙的人麻煩,并且為于謙正名,頌贊他的功績。
為國為民的于謙最終死于賊子之言,幸得在後有人敢為其直言,替他正名。一代忠臣落得如此下場,不知是朱祁鎮昏庸還是賊子太過狡猾。所謂的“父母官”就應該如于謙一般——為國為民,愛民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