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革命的曆程是與全民族的意識覺醒、奮起反抗同步前行的,“民族覺醒”也一直是紅色題材作品的表達重點,革命戰争題材電視劇也探尋着對曆史故事的不同解讀視角。
近期開機的《血戰松毛嶺》就以“第五次反圍剿最後一戰”松毛嶺戰役為叙事核心,講述了餘光明、項萬金、李光祖、李革命等基層年輕紅軍戰士堅定革命信仰并為此奮鬥獻身的青春熱血和成長故事。
作為建黨100周年獻禮劇,劇集将視線對準記載并不算多的松毛嶺戰役,旨在還原真實曆史場景,重新認識松毛嶺戰役在黨史、軍史上的重要價值,豐富紅色革命戰場的熒幕叙寫。
松毛嶺戰役長達七天七夜,一萬多名紅軍将士用自己的生命為中央紅軍實施戰略大轉移赢得了寶貴的集結和轉移時間,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影響。
不同于大多數的革命曆史題材劇對領袖階層精神覺醒的故事聚焦,《血戰松毛嶺》将視線轉向最底層的紅軍戰士,塑造赤衛隊員、農民佃戶、普通學生、手工業者等小人物的革命群像。
導演劉雪松談及劇集創作思路時叙述道:“這一階層,是中國革命的最初覺醒者,也是中國革命史上最悲壯的犧牲者,他們簡單、樸實、憨厚,他們知道‘要奮鬥就會有犧牲’,于是緊握‘能出政權的槍杆子’,《血戰松毛嶺》就是由這一階層演繹的頂級大片。”
在内容設計上,導演認為《血戰松毛嶺》不僅是一部戰争題材片,更主要是的對“為什麼要革命”、“工農階層怎樣走上革命道路”、“為誰而革命”等問題作答。他希望通過《血戰松毛嶺》,為”沒有全民的覺醒就不可能有中國革命的成功“這一結論填補證據。借戰役的始末探析戰士們加入紅軍的動因,見證他們與革命的共同成長。
立足于真實革命事迹進行改編,《血戰松毛嶺》做到了“大事不虛,小事不拘”。劇集創作過程中查閱了大量黨史軍史、當地縣志等文獻史料;對當地村民、曆史研究者、老紅軍後代進行了實地座談和采訪。豐富的史料挖掘,為戰争場景和戰鬥細節的還原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劇集的美術、道具、服化等大量細節,都努力做到契合曆史。情節設定和故事節奏上,用豐滿的支線劇情推動主線齊頭并進,力求不誇張、不拖沓。
人物塑造上,劇中的人物敢愛敢恨,敢怒敢慫。不苟言笑、愛憎分明的餘光明;頭腦精明、八面玲珑的項萬金;當兵成精、戰術多變的李光祖;天資聰穎、信仰狂熱的李革命;纖弱勇敢、堅毅剛強的朱音......優缺點并存的人物設定,讓這些底層工農形象仿佛就是身邊看得到、摸得着的人,有血有肉、用質樸情感煥發共情。
目前,《血戰松毛嶺》正在緊鑼密鼓地拍攝中,期待這一基層的革命故事,能帶給觀衆不一樣的觸動,給予革命戰争題材電視劇更多元的解讀。
編輯:郭超豪
圖文綜合自網易新聞、中青報等